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门开读后感篇一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城门开》。北岛的18篇散文为他重建起记忆中的北京,游走在其中,为他惊人的记忆力所叹服,故事里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地名人名在几十年后竟然被完整的复原,可见在游子心中故乡的感召是多么强大。我同样惊奇的是北岛所描述的童年竟与我的童年是如此相似,除了没有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冲击,其他的许多事情似乎我也曾经经历过,比如我也曾弹过玻璃球拍过三角片养过兔;比如我家里曾经的旧家具似乎也与他描述的有几分相似;再比如他描述老北京的声音、气味似乎也都是我儿时所经历过,而现在所再也找不到的了;甚至连他的小名也与我相同。北岛描述他的小学时光,历历在目,可是我努力回忆,却想不起来什么,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也这些记忆只是在冬眠,不到一定的时候醒不来。
“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这句话对我同样适用,只是我走的还不够远,还没有足够的回忆复苏让我重建记忆里的城。但是我所庆幸的是我赶上了一个时代,一个后计划经济下的时代,我捉住了它的尾巴,以至于我在看这些回忆时能找到许多亲切感。我想现在孩子在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可能再也不会去撅着腚弹玻璃球,也不会再遇见挑着扁担卖小鸡和蝈蝈的游商、甚至没有见过挑粪的驴车或是绿皮闷罐火车。的确时代在变,虽然我的童年已经缺失了很多东西,但是能有这些回忆已经够了。
北岛写他大串连时在广州的经历很有意思:“广州是另一个世界。对我们北方人来说,那热带风情充满异国情调,甚至就是异国——连语言都不通。半路找厕所,人家根本听不懂,急中生智,用笔写下来才行。更甭提街头那些女孩子了,她们风情万种,即使穿绿军装蓝外套,也会露出藕红杏黄的内衣一角。”这描述的是1966年的广州,即便是45年后,我来到广州还是能感受到这“另一个世界”的文化冲击,女孩子依旧风情万种,但至少我能用普通话找到厕所了。
北岛的《回答》是不多的我欣赏的现代诗歌,他也是那一代不多的没有自杀的著名朦胧派诗人,加上他的流亡经历,我一直对他感到好奇。书中描述的北岛其实与当时的孩子并无差异,儿时调皮捣蛋,青年时疯狂躁动,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文革时期北京青年的生活如出一辙。北岛的家境不错,父母当时能领到239元的月薪。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排老大。从小的成长还算顺利,自然灾害时期也并没有受多大制,甚至一直有保姆。文革时期,他的亲妹妹意外身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幸。再后来北岛和朋友们创办了《今天》,并任主编至今。这大概该是整本书的时间线从童年到文革结束。
最后关于我与《城门开》。一零年刚出版时我就曾留意过,后来也找到了不全的电子书版本,然后就因为忙碌逐渐淡忘了。前几天考完试后想读些文学书籍,最先想到就是这本,在图书馆一搜,还真有,赶紧去借。书的封皮已有些褪色,边角被磨得发白,但书的质感还是很好的。我喜欢读一些散文尤其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它能让我看到自己的过去或者了解自己未来。
这便是我一天的收获,完全放松身心去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于是在我还能享受的时候,痛痛快快地享受了一次。
城门开读后感篇二
北岛,提到这个词儿第一个映入我脑海的是“海子”。久闻其名,未见其文。或者说是道不明那一句句新诗的所有者。
一个诗人的散文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
我做好了跟他一起虚无缥缈蒙太奇意识流的准备,却没曾想竟然文笔熨帖,低调坦诚,偶尔迸发的几个词句才让人记起这朦胧派的代表。
也许是时间的味道,岁月的味道,年龄的味道。冲刷了棱角,剩下的都显得柔和而温吞,不自觉弥漫着怀旧的哀伤。
初读的时候不时觉得乱了年代。“块”这个单位出现得太多,和那个“分”为主流的时代格格不入,工人月收入20块的日子,如何把一顿饭吃成26。于是不禁感叹,任何时候文学都和贫寒无关。
北岛这一代人的回忆录,无论出生在哪一个角落,穿的是毛呢桑蚕丝还是补丁摞补丁,都绕不过那段特殊的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城门外》,还有小时候看过早忘了作者的《长大不容易》,正好三段补全。勾心斗角与脉脉温情是生活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为了一个位置,还是一块猪肉,而永恒平等的只有无尽的饥饿和欲望。长大的确太难,这个时代给予的磨难太多,困惑太多,无法弥合的伤痕太多。
太多的相似与不同,拼贴成了这段破碎的历史,也拼贴成了这代人破碎的童年和青春。
读书无非为了舒服。读者的电波恰巧能和作者的电波透过这薄薄的纸张对上,那就是万幸。若有所得,不过是锦上添花。
城门开读后感篇三
原创:我的行书
我的故乡――北乾村
北岛在《城门开》中还原了属于他的故乡dd一座属于他的老北京城。读时也诱发出脑海深处关于家乡的几个记忆片段,便也将写出来,还原下独属于我记忆里的故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家乡也如其它所有的小山村那样,平常的时候,只余老人与几个小孩还在,其他人都出外谋生或求学了,只有过年时才能暂时恢复以前的热闹。
电视
在小时候,一过晚饭,街上都是人,很热闹,特别是有电视的商店,人尤其多,那时电视还不是每家都能拥有的电器,所以大家都会聚店里一起看电视、聊天,那是劳作一天的人们最惬意的时光。就算家里有电视的,作为小孩的我们仍然爱挤在店里看电视,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热闹。
八角井
在旧房子旁,有个八角井,其实就是蓄水井,引的是山上的泉水,那时没有自来水管道,周边的人家吃用的水都靠这个井。那时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盛事就是洗井,至今那样的画面仍存于脑海中:洗井之前,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大家将干净的水先用桶装好备用,然后将井里的水放干,有几个大人利用木梯下井刷洗井底和井壁,然后用事先备好的水进行冲洗,如此反复几次,直至干净。那时大家配合默契,说笑着就把井洗好了。
聚会
那是一次聚餐,不知是谁上山砍柴的时候逮着一条蛇,因着这条蛇,大家在八角井旁架起一口锅,将蛇肉炖汤,加入粉干,煮上一大锅,周边所有的人都拿着碗筷,一人分点,对于那时的大家就是改善生活了。这样欢腾的画面似乎就刻在我脑海中了,而这样的场景后来再也没有过了。
河
村里的河不深,河水在那时能不能洗菜,忘了,但绝对是可以洗衣服的,我还是在那河边学洗衣服的,一条河边有几个洗衣点,离我家最近的那个洗衣服的地方有几块大的平滑石头,很适合当搓板。很多时候大家会相约一起去洗衣服,一字排开便开洗,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又是一番休闲时光。在夏日时,就在河里踩水,或者捡石头玩。
小学
那时的'小学有围墙,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教师宿舍楼,都只有两层,教学楼与教师宿舍楼并排立着,离得很近,在它们的二楼有条木桥连接着。这条木桥承载着我的小学生涯的记忆。
记得教学楼一共就八间,每间都会坐满学生,教师办公室在二楼,最靠近宿舍楼的那间,走过木桥便是教师宿舍,宿舍楼一层是老师们的厨房。因奶奶是学校老师,在学校有房间,从有记忆起,在家吃过晚饭,大多时便跟奶奶去学校睡觉,一过木桥就能看见两间的房门,第一间是我住的房间,另一间是奶奶的,那间房原是我大姨的,那时她外出念书去了,我便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睡了。
那时学校的老师都在学校里生活,到晚上也还是灯火通明,他们会在办公室改作业、备课,他们做完工作便会在木桥上聊天,而我常就那木桥上玩,尤其是在夏日的夜晚,搬把椅子坐上那儿吹风,感觉真好。
当年的学校学生多,老师也多,我们有升旗仪式,课间做广播体操。还记得那时的上课铃声一响,全村都能听见,一放学,整个村就活起来似的。而现在,学校有着新建的教学楼与教师宿舍楼,但已经没有操场了,也只余三四个老师、十来名学生了。我们村还算大村,尚还有学校,周边几个小村的学校都已撤销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上去了,可乡村小学却渐渐消退,这是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呢?真是令人不甚唏嘘。
算来真正待在家乡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家乡焕发了新颜,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城门开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故事讲述了在北宋时期一位名叫杨时的学问家,他虚心好学,十分尊敬老师。有一天,他和他的同学遇到了难题,去请教老师。可是老师正在休息,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休息,就在门外静静地等候。这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杨时的同学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准备去叫醒老师却被杨时拦住了。当老师醒来时,他们已经变成了雪人。他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学习。我也被杨时尊敬老师、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感动。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白天她们在学校里忙碌地工作:上课、备课、教育我们,晚上又在灯下写教案、批改作业,常常忙到深夜。班级里有五十多位同学,老师时刻关心着我们,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写字,教我们做人。当我们犯错时,老师并不是厉声地训斥我们,而是让我们勇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老师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可怕,及时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错仍然是个好学生。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地鼓励我们,让我们健康成长。老师还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在语文课上忍不住呕吐,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还关切地询问我哪里不舒服,不嫌脏地为我打扫干净,并通知我的父母,让他们接我回家好好休息。我们在老师的无私关爱和陪伴下度过了四年快乐的时光。
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辛勤劳动,我们应该学习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这样老师才感到最幸福。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2
程门立雪是藏在成语中的故事,主要讲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时和程颐。主要情节是这样的: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门立雪成为众所皆知的故事,流传至今,告示我们要尊重老师,不怕艰难,虚心好学,有毅力,这样才能得到知识!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3
老师是授予我们智慧的人,尊敬老师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这是我读过《程门立雪》这则故事后的感想。
《程门立雪》讲了宋朝时,杨时拜程颐为师。有一天,他和朋友游酢去程家求教。正巧下雪了,而程颐正在闭目休息。为了不影响程颐,他俩便没进去,而是站在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雪已下的有一尺多厚,两人也早成雪人了。
不,同学们,让我们像杨时一样去尊敬老师吧!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站在雪中向老师求教,我们只需要在街上遇到老师时说上一句:“老师好!”在教师节来临时向老师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同学们,老师似园丁,辛勤的培育着我们,我们通常只需说一句话,倒一杯水就能让老师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敬。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季,让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给老师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向老师送去冬日里的问候,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和那如母亲般的温暖。让我们在六年级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更加努力学习,像杨时一样尊敬我们的老师。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4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小故事,可是有两个意义,相当于小故事大道理。
在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考取进士后,立志研究学问,到了河南来拜师,拜程颢为师,一直到程颢去世。年以四十的杨时,不想就那么算了,于是找到了程颐,拜其为师。在大雪纷飞的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可老师在午觉,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
虽然故事很小,可给我的启发很大,它提醒我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认真听讲,做老师的帮手。第二个启发,一个四十多的人了,还那么好学,用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来形容杨时在好不过了。鲁迅读书时吃米糕,发现自己把墨水当糖蘸着吃,还说嫌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多,这一点还嫌太少了;有人学习时,家里没有灯光,就凿开别人家的墙壁用射出的光照着书学习;有人怕晚上学习时睡着就头发挂在房梁上,用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以前很多人对学习那么痴迷,到了现在,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想着家里有父母撑着,如果现在不学习,父母死后那你怎么办?趁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你就能报答父母了。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5
这个故事出现在《宋史.杨时传》,讲的是在北宋大学问家杨时40多岁时,有个问题弄不明白,与好友争论了起来。为了弄清楚,他与好友游酢一起去拜访“凤凰二程”中的程颐程老夫子。
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的寒风赶到老师家门口,敲了敲门,没有反应。然后,他们听见了老师轻微的鼾声,所以就停止了敲门,立在门外等老师醒来。
无情的雪越下越大,冷酷的寒风越刮越猛。两人站在老师的家门口冻得直打哆嗦,好友几次想去叫醒程老夫子都被杨时阻止了,他们耐心的等待着。
等到程老夫子醒来,听见屋外有动静,便走出门去。到门外一看,惊讶地发现杨时和好友已经被风雪变成了雪人。老夫子既心疼又感动,立刻请他们进了屋,并耐心解答了他们的疑惑。
再次读这个故事,我又一次深受感动。不但为杨时和好友的求学精神和尊敬师长感动,更为他们能体谅老师的辛苦而感动。老师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平时讲课口干舌燥,更应该好好休息。
所以,让我们学会尊敬体谅老师吧!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6
在星期5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许久,突然下起了大雪,俩人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们仍然都站着。直到老师一醒来,外面的大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当我学完了这篇成语故事后,我受益匪浅,以前我都不懂得什么是尊师重道,可现在我是知道了,上课坐好认真听讲、坐直、不说小话、不做小动作、不发呆、积极举手发言、不惹老师生气、不给老师添麻烦、作业认真完成这就是尊敬老师。
可我就有一次不尊敬老师,有一次星期五的时候,我们不能去上体育课,我们就让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去,可语文老师却不带我们去,我的心情就非常的低落,上课时,我就坐不好,也不举手发言,甚至连会的题也不举手,字还写的非常不好。直到下课了,我都还没有原谅老师,还在责怪老师。
唉!我真的是惭愧啊!为了不上一节体育课,我就这样的责怪老师,要跟杨时比起来,我可差的太远了啊!在这里,我要真诚的跟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不该这样,我向您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这样了,请您放心吧!”
城门开读后感篇五
他用文字记录下他的北京。我读着他的童年故事,看到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尽管时代不同,但人的想法似乎差不了太多,尤其是童年感受:我竟然在他的叙述中闻到了自己的童年味道,以致读着读着会走神儿,自己童年的场景唰唰唰地在眼前过。这令我感到神奇。
他惊叹他的家乡面目全非。这种感受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了吧,因为人们每天都在看着家乡各种变,早就习惯了吧。有人觉得以前好,可是真让他回去过以前的生活,还未必能适应。也许只有在记忆中,童年和家乡才是永恒的和美的,因为有距离,因为模糊。打开记忆中的城门,穿梭其中,的确是一种享受。
最后,装帧很好,翻阅时的感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