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喷泉音乐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校举行片教学半日活动,主题是“减负、增效”,我执教了六年级语文《夜晚的实验》。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多多,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细读文本,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好我在凤凰语文论坛上做这篇课文的一课一帖,在两个星期前我就反反复复地读文本,仔细揣摩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读到的东西。
首先是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实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贵的精神,而且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仅此而已还是不够的,我想,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造福于人类”。其次是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思考)。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
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的过程。由于我课前比较认真地解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教学的思路就渐渐明晰起来。课堂上才有了上课的底气。
我的第二点启示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斯帕拉捷这个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也就是理解他实验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获得人生的智慧。(这是课后习题3,可见课后的习题有时就提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二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倒叙手法,设疑激趣。因为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抓住了读和写这两个重点,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如体会引号的用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尤其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的迁移)、过程与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得到启示)等方面的目标也就在教学过程中一一落实了。
教学了这篇课文,我掩卷沉思:今天的孩子,又有几个愿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没有观察又哪来的好奇心、哪来的思考?即使愿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极大部分的学生也是熟视无睹。也许对于孩子,现在的课业负担太沉重了;也许这些孩子,他们的愉悦点转移了,都沉浸于动画片或者其他娱乐方式;也许这些孩子……是什么使孩子们的目光变得如此冷漠?!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的共读科普书目是《激发好奇心的66个故事》,真希望这本书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点什么,让好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因为我始终坚信:好奇心是一切创造的源头。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文本解读比较细致,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对课文的第三段的教学显得较匆忙,让学生写斯帕拉捷实验后所受的启示也显得仓促,在这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比起上学期的公开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课堂上他们的“活力”还是不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课堂上我牵引的痕迹还是显得过重,正是有了遗憾,才有我以后努力的方向,面对遗憾,我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喷泉音乐教学反思篇二
我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但课后想想议议上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对学生以后无论面对中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会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喷泉音乐教学反思篇三
教材确实是要潜下心去读的,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时,目光停留在课文的几个问句上。全篇的五个问句,三个与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有关,是斯帕拉捷好奇、奇怪、猜想时出现的问题。一句是设问句,解释斯帕拉捷把蝙蝠眼睛蒙上的理由。还有一句是斯帕拉捷实验成功后引起的人们进一步的思考。这几句问句,与全文中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本课语文知识点——引号的用法中的两个句子也都可涵盖在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的教学思路围绕着这五问形成了。
课后练习要求全文复述。对于本篇文章来说,实验的过程是复述的重点;而第一次实验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把指导复述的方法放在第一次实验上,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学生完成探究后,让学生再细读课文第二大段,看看哪一次实验是浓墨重彩描写的,自然是“蒙上眼睛”这一次。引出设问: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课文作出了详尽的回答,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子就叫设问句。让学生用上设问句把蒙上眼睛的原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得知,用上设问句的时候,就可以先说经过,结果,最后再说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练习了变序复述,而且在练习中又掌握了新的写作方法。
斯帕拉捷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抓住这一问,可对本句的引号用法作一探究,又可对超声波以及超声波带来的意义作深入的探究。
喷泉音乐教学反思篇四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也就是理解他实验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获得人生的智慧。二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
喷泉音乐教学反思篇五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一切顺利进行,突然一个学生质疑:“老师,‘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这句话是反问句吗?”
我一愣:当然是呀?
“用陈述句该怎么说呢?”
是啊,怎么改呢?‘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的话,就不符合反问句的特征。可是,改成‘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但是不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又不符合常理。
我问学生怎么改,有没有什么办法?
小才女赵佩雯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然后说: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反问句。因为这是斯帕拉捷的猜想,他并没有肯定蝙蝠的翅膀有什么样的作用。
我真疑惑:这一句到底该怎么改呢?很明显,它应该是一句反问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