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谁跑得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5、口答:
1)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2)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3)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三、拓展: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师生欣赏本校上届春游的活动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春游好不好玩呀?你们想去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正准备组织同学去春游呢!瞧,二(1)班已经开始报名啦!(出示主题图)他们也像你们那样,可想去春游呢!你在这里能找到哪些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条件)
2.揭示课题师: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班派车呢?(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完成“25人派车方案”独立思考,然后想出一种到两种方案写在表格里,看谁想的方案多。
2.小组交流想法。(1)组长分工,各施其职。(2)组织讨论,交流组员各自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全班完成“25人派车方案”有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4.两人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为什么?
师:这么多种派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和同学说说原因。(尽量让学生多选择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派车这一问题,而且还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是了不起!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节约的意识!
三、巩固与实践
1.可以怎样租船?师:同学你们知道吗?这次春游大队部为我们准备的节目可丰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吗?(出示划船、碰碰车、小火车等项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他们可以怎样租船呢?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们可以怎样租船?你认为怎样租船比较合理呢?(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2.可以怎样坐小火车?师:同学真能干,瞧,二(3)班的同学也请我们帮忙来啦!出示:我们班有31名同学要坐小火车,大车厢每节限乘4,小车厢每节限乘2人,可以怎么坐小火车?(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3.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师:我们班的男同学可喜欢玩碰碰车啦!瞧,已经有19名同学在排队等候呢!大碰碰车每辆限乘2个,小碰碰车每辆限乘1人,我们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呢?(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四、生活中的数学(课外延伸)
师: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活问题,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吗?比一比谁找的问题最多!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先和同桌说,然后指名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