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单寂寞,她用黄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喜欢,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叫做人。接着又造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女娲造人这一经典神话故事,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会认“娲、藤”2个字。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理解词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改善?和同伴交流。
2、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3、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天地无人 --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1.新词:妨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
2.理解重点句。
(1)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2)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3)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1.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正是这些普通人不经意的行为,触发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
关键处处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4)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优美词句蕴涵的意境。
教学准备
黄果树瀑布的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河床突然中断,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响遏行云摄人心魄
摩肩接踵冠盖相望撩过来
凝神谛听如痴如迷
(2)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的中心句是: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课文按游览顺序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作者在谷底的感受。
四、归纳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循环生生不息晚霞捣乱塑像
2.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
二、学习写声音的语段
1.谁愿意读一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
3.(投影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4.师:你们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读出什么?(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5.谁愿意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6.再指名读。
7.指导赏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什么叫欣赏地读呢?就是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
(2)交流品味飘拂漫涌盖。
飘写出了声音的悠扬、轻柔,声音连续不断,一阵一阵地过来
拂好像拂过游人的面颊
漫涌表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
8.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作者的语言又是那么准确、生动,我们要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9.再读读其他描写声音的句子。
三、学习写形态的语段
(一)引入:文中哪儿描写了瀑布的宽?(引出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1)老师特别欣赏你读的挂和倾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学生回答)
(2)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他又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
3.齐读这句话。
(二)引入:还有哪儿也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引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1.指名读,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师: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光要学会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还要一边读一边想,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理解银雨金街。
4.老师发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
5.齐读这段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找到了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并进行了赏读,前面又领略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欣赏一下瀑布磅礴的气势。(放录像)
师: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指名说)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自读思考)
四、学习写感受的部分
1.文中哪儿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引出第5、6、7自然段。
2.自由读,说说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重点理解:
(2)我们聆听着轰然作响的瀑声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在大自然的感染之下,人的胸襟开阔了,全身充满了活力)
五、升华感受
1.读最后一段。
3.指名说。
4.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出示文章第一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在心底里默默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由衷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5.总结
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从天上飞泻而来的歌,它从岩壁上飞下,直入山谷,它用动听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雄壮的乐章我们欣赏瀑布,我们赞美瀑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把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介绍给家人听,注意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
2.学习按游览顺序写一处景物。
板书
黄果树听瀑声响响遏行云
形态阔幅白绢
感受人瀑相融大自然的杰作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1、正确理解并识记下列词语:矜持、赫然、折腾、迫不及待、从头到尾。
2、品读课文,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
3、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什么是红双圈?作文上的红双圈有什么作用?)
【板书:“红双圈”?作用?】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文本,希望这节课下课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3、作者简介: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这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xx年12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矜持赫然折腾偶然必然刊物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3.过渡:是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提问,作文中的红双圈是如此普通,我们平日书写作文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跟随作者看看这红双圈到底奇特在何处。
【板书:不平凡】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然后又发表在(),接着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区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2、谁来说一说,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处?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预设: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县城,走出了江苏省,传到了大城市上海)
3、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其中有——(预设:老师的认可、县文化馆同志的欣赏、县办刊物编辑的欣赏、扬州区刊物编辑的认同、上海正式刊物编辑的)
4、是的,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语段: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父亲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什么?(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父亲想告诉我:多写作文,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什么打引号?
(折腾指的是写作文,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下乡插队: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4)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力吗?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5)是的呀!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是否可以改一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个效果好一些?为什么?(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坚定)
(6)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这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是作者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
(7)课文中哪个句子也说明了这篇作文对作者意义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1)兴奋:为自己作品能够张贴而感到喜悦和激动为什么会感到兴奋呢?
——同学说上面打满了双圈,说明作文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从哪里看出了兴奋?
——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双红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时间过得很慢,是一种煎熬。)(溜过去——速度很快地冲到报栏前)
(3)你平时发下来的作文上,老师也会画双红圈,你是否和作者一个细致得将个数都数出来,从这个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
(征文比赛,很多人参加,能张贴说明已经获奖了,这是更多人对作者写作能力的认可。)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收获,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老师的鼓励
——母校创设征文机会,让作者崭露头角——作者自己不断折腾
——双红圈作文给作者带来的信心和勇气
2、是的,于是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会遇见许多这样的事例)
3、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红双圈”一直激励着你呢?(红双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呐喊——课堂上响亮的掌声——做好事后绽放的笑脸。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绝对是不平凡的。其实,打动我们的往往是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
十多年前,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文章中有许多让人感动不已的片段。因此我决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赏读课文,去领悟老人和海鸥之间那种的深厚感情。
我班上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依然不积极,于是我决定先给足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去自学,并让学生边读边批注,有疑问的时候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交流学习的时候,少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谈,不束缚他们的思想。并安排几个小练笔。比如在学习“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展开想象,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并让学生写下来。
其次,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并让他们发挥想象,此时省略了什么内容,可以如何补充。
我觉得这课的教学主要是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而不是谈谈老人与海鸥之间好比亲人的那种关系,通过文章中的不少细节去一一体会,体会的过程中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抓住他们喜欢的句段去学习去品味去写一写。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做出努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类和动物之间没有和谐共处的事情,引起孩子们思想上的重视,能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这位老人的资料,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明显。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希望在课堂上所有的孩子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 工整地书写。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 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赞美之情。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 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 准备配乐朗诵; 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作者、 海滨、 仲夏夜的资料。
课时 1~2课时
教法 三疑三探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 蔚蓝的波涛, 金色的沙滩, 雪白的浪花, 翱翔的海鸥,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 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3分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仲”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海滨仲夏夜是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5 分钟)
自探提示: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 初读课文, 感知大意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 词义)
2、检查: 出示全文生字, 开火车读、 赛读。
3、分组读课文, 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 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二)再读课文, 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 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 1~3 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 4~1 0段): 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 谈笑的人们。
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 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 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 他们自在、舒畅。
(三)研读课文, 感受海滨之美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 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 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请从 4~1 0 段再找几个比喻句, 摘抄在笔记本上, 并做简要分析。
点拨: 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
三、质疑再探:(3分钟)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 以《 家乡夜色美》 为题目, 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 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霞光 灯光 星光
自然美
海滨仲夏夜 沙滩 月亮
人们:说笑 休憩 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