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词语辨析教学反思篇一
在准备病句修改这一复习专题时,我确定选五种病句类型作为主要内容,分别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不合逻辑、重复累赘、句式杂糅。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根据学生语文考试的情况分析,我发现“修改病句”这类题目已经成为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部分。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病句修改”的复习课。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首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练习并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先让学生清楚修改病句的一些规则,再练习。
其次,本节课所选的每个例句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本上都是中考常出现的考点。例句也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由简单易改的到复杂难改的病句。每个病句由学生自主尝试划分句子成分,修改,评判。在修改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引导。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堂课所归纳的五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太含糊。如例题的第八题,归纳为“用词不当”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词不当实际有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之分,本题错因是属于感情色彩不当。
对于初三学生的专题复习,不宜过于浅显,没有深度的归类是没有实效的,只有将学生对病句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
其次,在初二的日常教学中,我就已经教授过学生如何划分句子成分,但是这节课上他们运用我讲的划分句子的方法并不熟练,说明训练的还不到位,如果句子成分划分我再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那这节课病句修改的效果会更好,病句修改中的各个难点会迎刃而解。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学生不会修改病句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阅读量不够多,语感不够强和缺少训练。
第三,在本堂课教授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改的现象,根本找不到病因。
针对这个现象,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句子读得少,只重视修改的过程,缺乏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缺乏大脑的静心思考,这说明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到位的,没有让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也说明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如果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轻松找到语病。
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发现了学生要加强训练的薄弱环节。我感到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词语辨析教学反思篇二
中考复习遇上病句,最忌讳老师在台上纯粹讲语法知识,口若悬河,自我陶醉,而学生在台下雨里雾里,呼呼大睡。因此,我便思考,采用何种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且喜欢修改病句,做到立足致用,不忘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语法的考查一般为病句的辨识与修改。常见的语病有: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由此,我确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是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辨析病句;二是了解病句的常见类型,学会修改病句的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病句的考查趋于简单化。于是,我在讲解时,去除了难而偏的例子,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把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放到情境中去讲解与考查。
学生没有耐心读材料,是因为他对这些材料不感兴趣;他们发现不了病句,是因为他们不会辨析;他们不会修改病句,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修改的方法。最终,他们不喜欢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复杂的语法知识,他们也没有收获修改病句的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不会激起任何波澜。
《课标》里提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在复习时,也应该强调活动的重要性,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展开复习教学。
首先,设置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病句材料阅读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地取材,以学生最近亲身经历的一次20公里远足拉练活动设置情境,从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中发现语病,以此精选并组织材料。在修改病句时,学生体验着语言的精准美;在阅读材料时,学生感悟着迎难而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学生上黑板修改。学生动起来,学生多体验,多思考,多感悟。遗憾的是,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学生们发现听课老师的人数是班级人数的两倍时,他们开始紧张了。讨论时,他们不敢放开讨论,上黑板操作时,对鼠标指针标注操作不熟。在这个时候,我也没用很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与紧张。整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课程结束,学生还久久不能释怀。
词语辨析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我讲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抓关键词来辨析病句,在一般的病句中我们通常见的有7个关键词,如果学会这个方法,那么即使语法学的不好的学生也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快的做对一些习题。
这节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很不成功,主要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是高三课程的特征,因为自己是第一次代高三,所以感觉在知识方面还是不能像老教师那样做到游刃有余,有时候只能是就题讲题,不能做到很好的延伸。
课堂气氛不活跃。辨析并修改病句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所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信心。不能做到很好的调节,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词语辨析教学反思篇四
一、选题背景
课前根据要求,我先对任教班级进行了议论文阅读摸底测试,了解学情。被试两个班共84名学生只有两人得到满分10分,平均分是5.8分和5.68分。选择题得分较低,其中第一道选择题平均分为1.26分和1.71分;第二道选择题平均分为2.5分和2.65分,第三道主观题答题较好。从摸底测试题的得分和学生答题反思表发现: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处于一个中等水平。
根据自己最近的教学实际,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再通过摸底测试,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把握不准,而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中考的考纲里这样表述这一要求: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多数学生在议论文阅读中对辨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掌握情况不佳。多数学生能识别论证方法,但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表述不清楚,对材料论证的观点把握不准,语言表述不规范。根据学情分析,再认真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学生比较薄弱的“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希望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课堂构想
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评讲议论文摸底测试题;2、讲练评结合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实战演练。在评讲试卷这一环节,我把以往都是传统式的老师讲解变成了由学生点评。由小组pk,代表上台作限时点评,分别点出好中差学生试题中的“亮点”与“暗点”,说出失分点与失分原因,并总结出答题方法。学生代表的大胆与自信,清晰有序而又到位的点评出乎我的意外,用兵教兵的方法,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解析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易于接受。在“我是点评小能手”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
用讲、评、练有机结合,范例从中考题中选取,从语段入手,通过典题例解,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从典型例题中观察发现特点,明确方法思路,掌握解题技巧,然后带着这些经验或者启发对学生的`答题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具体的评析中感知到“雷区”和“得分点”的原因所在,进而能规范自己的答题。再通过相似题型的练习让学生实战演练,使学生当堂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获得迁移能力。
教学效果从实战演练的检测中,得到这样的信息,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更准确了,语言表述也更规范了,最后一个选择题全班基本上都答对了。学生的错误率降低了,答题的准确率提高了。这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得到了实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
三、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文本解读,流于形式。比如指导分层,点拨不够到位,指导概括,也是蜻蜓点水,没能深入解析文本。直面应试,重视方法技巧点拨,忽视体味语言之美,有点愧对语文。
四、一点思考
怎样上好复习课,怎样提升复习的效率,进而反思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对学情的认识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深入,对教材的使用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更加深入的思考,也恳请各位专家、同人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词语辨析教学反思篇五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同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难点。根据语文考试的情况分析,这类题型已经成为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得分情况不很乐观,得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语感能力较差,语言材料积累不够。二是由于语法知识教学的淡化,致使学生不能凭借这些知识发现其细微的.语病。根据以上学情,我认为帮助学生理清病句的错误类型无疑是很重要的。为此,我精心准备了“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复习课。
这一专题的复习课最大的特征就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并以练习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表现在:病句辨析课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带领学生按照“划分句子主干”的方式来重新明确病句类型。在一般的病句中我们通常所见的有六个病句类型,每堂课主要针对一种类型的病句题型。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以下模式:一是自学体悟,给出同一类型的例句,让学生辨析以后,由他们说出此句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理同一类型病句的不同种类。再是巩固练习,给出10句左右这种类型病句的题目,学生修改交流。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明白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即使语法不好也能做对一些题。最后是高考病句真题综合练习演练提升。课堂的主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在课程进行中,学生反映稍微有点慢,没能准确抓住关键点;后来逐渐进入了状态,而且还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这也说明学生真正的进入到了“病句”之中,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然而在病句题的授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辨析并修改病句对高中生来说是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虽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有参与热情,但是我的学生平时的阅读量不够多,语感不够强,加之缺少训练,以至有些学生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选乱改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信心,导致课堂偶尔气氛沉闷,学生自主练习巩固的时间也就会延长,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力争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能较为积极地参与,回答问题积极,准确率较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我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太到位,课堂有前松后紧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有针对性地去改善这种现象,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帮助学生攻克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难关。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