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炮手课文原文三年级篇一
《炮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以“奉献”为主题。本文叙述了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在巴黎郊外,一个炮手为了保卫国家,亲手炸毁自己的房屋的感人故事。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话形式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忠于职守的战士的光辉形象,赞颂了他那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战争的实质不甚了解,而本课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相距一百多年,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有困难,上课前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目的、意义,懂得军人的使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读懂课文奠定基础。
文学创作讲究“情动而辞发”,学习课文也要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这条线,通过创设情境激情激趣;通过咬文嚼字感受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情与境交融,思与悟并行,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句,感受心理变化,运用联想法体会“苍白——煞白——惨白”细微差别。体会炮手舍家为国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
抓住人物对话描写和神态变化描写的句子,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舍家为国的伟大精神。
(一)、图片激情,复习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叙利亚战争的图片。(配乐)
师: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100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板书:炮手)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1页,谁给我们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故事?(ppt出示)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a、自学提示:
画一画:默读2~10自然段,从文中画出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词句。
读一读:体会炮手的心情。
说一说: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b、生自主学习并组内交流。
c、谁来交流你画的词语或句子?(生)
师: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语意思相近,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出示金钥匙)谁来读读他们所在的句子?(出示句段)
将军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着河对岸的小山村。
“喂,炮手!”将军没有回头,高声叫道。
“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看得很清楚,将军。”
“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
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这是德军的一个驻地,活计,给他一炮!”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师:指名接读。
师:谁来说说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
2、预设:
3、创设情景,角色朗读。
师:随着将军指令的逐渐清晰,炮手的猜测逐渐得到印证,因而他的脸色从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越来越不好,心里也越来越紧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好人物的对话。(生自由朗读)
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作者的提示语生动地展现了炮手的神态变化。去掉提示语,我们是不是也能读出他的内心呢?(指名分组对读。)
将军:“喂,炮手!”
炮手:“是,将军!”
将军:“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炮手:“看得很清楚,将军。”
将军:“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
炮手:“我看到了,将军。”
将军:“这是德军的一个驻地,活计,给他一炮!”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4.抓住对比,再悟心情。
师:他的内心在煎熬呀!除了这三个词语,你从文中的哪句话也感受到了他的紧张心情?
出示: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师:孩子,这句话前后的描写矛盾吗?
(生: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直打颤说明当时天气很冷,炮手的脸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更加说明炮手很紧张很矛盾。)
师:(出示:语文天地)把炮手与军官们进行对比,更能突出炮手此时激动、紧张、揪心到了极点的复杂心情。这就是对比的写法。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师:你看,通过对比可以更加突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以后我们要学着运用。
5、体会对比,升华情感。
为了战斗的胜利,他——
为了国家的和平,他——总结方法:这节课我们在联想中,在对比中读懂了炮手的心情。
(出示: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师:一阵炮响过后,昔日美丽的红瓦白墙没有了,他的唯一的财产,他的快乐,他的牵挂,没有了,只留下了一片废墟。(擦掉板书:炮手的家、德军的驻地)
师:敌人的驻地被摧毁了,看到这一幕,将军连声喝彩。
喝彩的意思是——大声叫好,你就是将军,为炮手叫好,女生读。
连声喝彩就是——不断地大声叫好,你们就是将军,不断地为炮手叫好,男生读。
师:而炮手却泪流满面。炮手明明知道那是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师:不炸,可能会保全自己的小家,炸掉,却可以换了战斗的胜利。你认为这是一位()的炮手。(出示:()的炮手)(生相机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炮手。(板书:舍家为国)
(三).读写结合,深化形象。
1、师:孩子,如果你是将军,当你听说那是炮手家唯一的财产时,你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与炮手的对话写书上插图下方。
2、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交流写的对话。
4、师:我们似乎有千言万语来褒奖这位炮手,可是,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将军什么也没有说,而是向炮手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他用无声的语言,用最简单的动作,用军人的礼仪,向这位舍小家顾大家的炮手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回归单元,升华主题。
1、师:这不由地使我想起这样两句话:(出示名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什么。高尔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生齐读。
2、炮手彼埃尔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奉献的真正含义,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重温这两句话:
(出示名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什么。高尔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炮手课文原文三年级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7个,会写8个。
2、找出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炮手的心情。
3、用联系上下文和比较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苍白、煞白、惨白、凛冽、喝彩、仅有“等词语。
4、学习课文,理解“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
6、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了故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对话描写和神态变化描写的句子,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假如有一天放学回到家,妈妈端出一盘你最喜欢吃的羊肉串,你会怎么说?(今天吃羊肉串。)假如还有一天,你已经吃了一个月的羊肉串而且顿顿羊肉串,晚上回到家,妈妈端出来的还是一模一样的羊肉串,你会怎么说?(今天吃羊肉串)
2、记住,不同的想法,你会读出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3、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我写下今天的课题《炮手》,注意炮左边要窄一点,右边宽一点。
二、新授
1、什么是炮手?
2、(课件)读句子: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指导孩子读)
3、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炮手?
4、这样一个看似很普通的炮手,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一百多年前,德国侵略了法国,占据了村庄夺去了农舍,冬日里的一天,法国军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国土向德国发动了攻击。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请翻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5、同学们真会读书,黄老师考大家。(课件)(读词)
6、很好,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7、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老师等不及了,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段落)
8、课文读到这里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炮手明知那是自己家的房子还开炮。)
9、同学们,无声的语言利于我们思考,默读课文,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出只有炮手自己心理明白,他要炸掉的就是自己家的房子?(可找出炮手的神态、语言、与别人的相反反应。)
(1)(课件)神态描写 :“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2)语言描写:“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
(3)(课件)对比的手法:这是,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着炮手。炮手的脸颊上留下了两行热泪。
10、读到这里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位炮手、那位将军、甚至一个旁观者也行。谁愿意当炮手,谁愿意当将军?其他人当旁白。(音乐)(1---13)
11、炮手为什么流下了两行热泪?因为:(课件)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12、炮手瞄准的目标是什么?只是自己的房子吗?(闭眼——放音乐——想象)
(为了这座房子,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辛勤工作、清苦生活。在这座房子里,炮手和他的家人曾经有过多少美好的回忆。在院子的葡萄架下,炮手和他的朋友常在那喝着茶,聊着天,在房子后面的小花园里炮手和孩子们常在那玩游戏。)
13、想一想,他们还可能在这座房子的房前屋后做过什么?
14、可就在那一声炮响后,房子没了,花园没了。这时他什么心情?
(课件)于是炮手低声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
15、可明知那一炮后,房子会没掉,为什么你还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16、(课件)因为:(为了国家,哪怕牺牲财产和生命,也在所不惜。)让学生读。(板书:国家)
17、为了祖国这个大家而失去小家,这就是奉献。(板书:奉献)(课件:炸洪)
18、(课件)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苏联]高尔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多少,而不应该看他索取多少。——[美国]爱因斯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三、扩展
如果你是将军听到炮手这样说你会怎么做?
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炮手课文原文三年级篇三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我们都有一个家,谁来说说你的家?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找出神态,理解课文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却要亲手炸毁了它。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思想斗争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想像他当时的心情,简单写在课文语句旁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句:
(1)苍白——煞白——惨白
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在这些语句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是什么?(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为什么?(苍白:脸上没有血色。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惨白:面容没有血色。为什么士兵脸色由苍白变煞白变惨白,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课文)
为什么士兵脸色苍白?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将军了嘹望小村令士兵想到了什么?小村曾经是士兵的什么时候呆过的地方?(幼时玩耍、嬉戏的乐土。)
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炮手内心的情感变化,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两个同学,你们自己分角色,一人当士兵,一人当将军读读这段课文中两人的对话,走进当时他们的内心。
谁愿意当将军,谁愿意当士兵?你们两读一读,只读人物对话。谁来评一评他刚才的朗读。
我们齐读。
课件出示:“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理解“凛冽:刺骨寒冷;打颤:发抖”。裹着的大衣军官们在打颤,而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为是否炸毁家而矛盾。)这时炮手有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炮手的内心)
谁感受到了紧张、恐惧、矛盾?请你读给大家听。齐读。
(3)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凝聚着多少情感的泪水,多么值得骄傲的泪花。你感受到了吗?你读读看。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四、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出示插图)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当将军听说那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后,被炮手那无私、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震撼了,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将军,你想对眼前的炮手说些什么?(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喜爱之情。)
五、收集资料,课后延伸
炮手课文原文三年级篇四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我们都有一个家,谁来说说你的家?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却要亲手炸毁了它。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思想斗争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想像他当时的心情,简单写在课文语句旁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句:
(1)苍白——煞白——惨白
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在这些语句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是什么?(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为什么?(苍白:脸上没有血色。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惨白:面容没有血色。为什么士兵脸色由苍白变煞白变惨白,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课文)
为什么士兵脸色苍白?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将军了嘹望小村令士兵想到了什么?小村曾经是士兵的什么时候呆过的地方?(幼时玩耍、嬉戏的乐土。)
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炮手内心的情感变化,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两个同学,你们自己分角色,一人当士兵,一人当将军读读这段课文中两人的对话,走进当时他们的内心。
谁愿意当将军,谁愿意当士兵?你们两读一读,只读人物对话。谁来评一评他刚才的朗读。
我们齐读。
课件出示:“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理解“凛冽:刺骨寒冷;打颤:发抖”。裹着的大衣军官们在打颤,而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为是否炸毁家而矛盾。)这时炮手有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炮手的内心)
谁感受到了紧张、恐惧、矛盾?请你读给大家听。齐读。
(3)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凝聚着多少情感的泪水,多么值得骄傲的泪花。你感受到了吗?你读读看。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出示插图)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当将军听说那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后,被炮手那无私、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震撼了,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将军,你想对眼前的炮手说些什么?(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喜爱之情。)
炮手课文原文三年级篇五
教材说明: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设计思路:
第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士兵神态的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等词语,让学生分三个层次去理解课文。一、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炮手的脸色是越来越白;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意思,反映炮手越来越痛苦的内心;三、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炮手面对不远处的家园,面对自己家仅有的一点财产……红瓦白墙的房子,却要亲手开炮炸毁它。他的内心那么痛苦,那么矛盾,可他却强忍着痛苦毫不犹豫地开了炮,表现了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就引导学生经历了由语言文字到了解内容再体会思想感情的全过程。
第二,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课文中有两处对比描写:“这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勾画出第一处中描写天气的词语,再找出描写炮手神态的词语,通过品读,比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天气这样寒冷,而炮手的前额却流着汗水?通过读书,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体会到了炮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逆向设疑:如果炮手不开炮会怎么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设想,此时再结合课文理解,学生已深深地体会到炮手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对炮手产生由衷的敬佩,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以炮手为楷模,而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9个。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受到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配乐)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板书:炮手)
1、听课文朗读,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炮手是干什么的?
2、对于一个炮手来说,炸毁一座房子是一件很简单、轻松的任务,但老师却认为这位炮手不轻松,而是很痛苦的!这是为什么呢?(那是他的家,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
3、炮手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家,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那是德军的驻地,德国侵入法国,法国军队准备对侵略自己国土的德军发起攻击,首先必须炸毁这座房子。)
4、教师出示资料:介绍法国卫国战争。
5、师: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家卫国战争,德国入侵巴黎,侵占了炮手的房子,里面驻扎这许多德国士兵,想要发起攻击,必须炸毁房子。师创设情境:这间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啊,他从小在这里生活,他的美好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现在让他亲自炸毁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我想,他肯定是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做出决定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当时的心情。
6、课件: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士兵的脸色煞白;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1)、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脸色不好的,它们有什么区别?课件:我会填。
(2)、炮手的脸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如果你是炮手,这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a、当将军用望远镜瞭望河对岸小村时……
b、当将军特指向那间红瓦白墙的房子时……
c、当将军命令开炮时……
7、课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
可炮手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这两句话采用手法,体现了炮手
8、学生体会炮手心情变化。
(1)、师:现在请你们把课文背出来。(学生吃惊、紧张)
我想请第二组同学背(第二组同学更紧张)
我想请xxx同学背诵(十分紧张,脸红)
(2)、刚才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3)、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心情就像炮手的心情一样,一次比一次紧张,所以炮手的脸色一次比一次苍白,他紧张的额头上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9、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0、作为炮手,如果这一炮不开的话,会怎么样?小组讨论。(不服从命令,会被将军处死;不能把敌人赶走;或许将军会开这一炮……)
12、最后,炮手做出了什么决定?
13、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房子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炮手和将军的表现各有什么不同?
课件: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着炮手。
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这两句采用了手法,衬托了炮手。
15、学生发言
16、总结:炮手公而忘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我们,也鼓舞着我们。其实,高尚的奉献精神就体现在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普通人身上,你还能说一些吗?(教师、母亲、清洁工、还有现在在地震灾区救援的广大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
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亲人,为周围所有人做些什么?
正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炮手和像他这样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的爱国人士 ,战争取得了胜利,在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了家乡后会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课件:炮手回到家乡后……
苍白
煞白
炮手 惨白 舍家为国
流汗 无私奉献
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