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一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三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的旅程
渔人桃花源神秘的旅程理想
幸福的旅程
拓展阅读:解读《桃花源记》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换成晋朝旗号。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腐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又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更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五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