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婴读后感篇一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己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读后感篇二
不否认作者的巨婴国理论是有一定逻辑的。但是全书想传达的逻辑就比较乱了。除了最后一章节外。其他章节要表达的观点就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套进他的.巨婴国理论中。实证说服力着实有限。而且作为心理咨询师,用词用力过度。感受不到作者的善意。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者特别喜欢引用“中国式xx”。说实话。我并不能苟同。如果你和我父亲属于同辈。我可能会同意的多一些。但是我们这一代绝大大数并非如你举例里那样的存在普遍性。
我为什么硬生生在不赞同作者理念的情况下看完。是因为前面的所有章节都在阐述巨婴概念的合理性。却没有实质性的解决落实或修正方式。看到最后却得到的答案是爱,而且要真爱,真实的真爱即可。觉得收尾太单薄。说服力不够。也不应该是系统巨婴理念的终点,希望可以有更多完善。
文档为doc格式
巨婴读后感篇三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读后感篇四
1、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你想要东西的书,作者非常的“狡猾”。他有多年的心理咨询实战经验,所以他也明白,现代人的一些通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他总能抓住你的一些痛点,让你虽然不喜欢啊他的说法和文字,但是却总能对他表示认同。
2、作者中心思想,理解、包容、爱。这些点确实是国民现在社会所需要推崇的东西。社会太过浮躁,而大家也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而作者通过最委婉,最让你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让你在看后不接受的同时,慢慢又接受他的观点。
1、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人人都看的书。如果你没有独立的思想,完整健康的世界观我并不推荐。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作者感性的东西,激进的语言和世界观,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和方法论。如果让一些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看到会有更加加剧的倾向。
2、这并不是一本论证读书、可能作者的想法更想把它变成一本大众读物,可是如果这样,作者就不应该把自己书的名字取得这么激进。因为你给我了这么强有力的论证点,所以我观看我肯定希望你能在书中拿到更多强有力的证据。但是并没有,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所谓电视剧,电影,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些并不能作为作者表达他这么强烈观念的证据。同时,作者在说中聊到很多梦中看到的,解析,与病人的共同幻想,自己的幻想。这些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感觉更像是科幻。还是觉得不足以证明作者说的那些。
3、我觉得世界是不完美的。无论是性学三论也好,弗洛伊德也好,这些都只是理论。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和环境,我们也无法去决定自己的童年。所以如果按照这些纯理论我们的人生都有问题。当然,作者也说,做自己,可是很多都讲的比较浅显,就好像感觉缺失痒了,扰了。可是力度不够一样。
总而言之,这是本好书,作者以后出的书我也会继续支持。我相信作者在10年后,或者20年后在论证这种标题后,会写的更深刻,方法论更完善。
巨婴读后感篇五
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同样的,每个家族的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武志红
很有幸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看他的书感觉武志红老师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拥有透过表面切到事物本质的特质,他的这种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巨婴国》一书是武志红老师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书更是耗达5年之久,这是一部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上的各项指标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却仍旧是婴儿水平。巨婴国顾名思义就是是由巨婴组成的国度。而目前的大多数国人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婴儿水平,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巨婴国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是当我们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一岁前的婴儿期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设定。在本书里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病有望闻问切,而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社会充满了病态。而武志红老师把国人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巨婴。但巨婴国》一书在我看来相当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开除了药方开出。国人的成长看目前现状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有很多。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惑的。书里向我们描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国人的巨婴心理。
书里有这么一个章节就是: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毕竟田朴珺和王石的恋情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武志红老师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且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克多,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这些大佬的心理水平也在婴儿期。男人最后变成孩子,女人变成母老虎,凶悍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凶悍的捍卫着对方的权益。巨婴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婴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示巨婴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种不通的需求,书里的案例很经典,经典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武志红老师对当下人们心理的判断。另外中国式好人的泛滥,这是种现象更是一种大多数人的状态,很多“好人”他不快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恶果是什么?还有人所具有的攻击性,国人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性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记得以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不快乐,但我要让周围的人快乐。我感觉不不是在为自己活,我是在为家人活,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呢?说实话这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过,这本书里有答案!武志红老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读这本书收益很大,这是本能让你内在长大的书。躲在成人躯壳里的婴儿,快速的成长吧,只有更好的长大社会和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巨婴国》!毕竟我也是巨婴国里的一员,我想快点长大!感谢这本书,真的喜欢!
【内容简介】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