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言春风教学反思篇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人
语言春风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语言春风教学反思篇三
《腊八粥》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俗板块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境,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日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境。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简便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一样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一样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我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长春版《腊八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语言春风教学反思篇四
《报酬》这篇课文讲的是“我”14岁那年修整草坪,邻居巴罗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课文体现了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道理。理解重点句“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高的报酬”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本课采用联想法体会关键词句,还原文中描写的情境现场。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关于巴罗先生书多的描写。
“他的屋子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画面内容,让文字具有画面感。“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语言,你的想象,带我们走进巴罗先生的家。让我们看到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
学生1回答:“巴罗先生的家里到处都是书,简直是书的海洋。他家的窗台上有书,沙发上有书,就连厕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欢的书。”
学生2回答:“巴罗先生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墙角有很多书,床边也堆着许多书。真是让人惊讶!”
“的确,这是书的海洋,书的世界。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的天堂。14岁的迈克尔.多瑞斯惊呆了。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这个饱读诗书的巴罗先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巴罗用书作为报酬,为14岁的男孩推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如果这个男孩没有为巴罗先生修建过草坪,如果巴罗先生像其他人一样给这个男孩一些零钱或其他的物质奖励,结果会如何呢?”
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
“你是否得到过最高的报酬?是谁给你的呢?”
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沈阳看九一八纪念馆、故宫,还去了那里最大的游乐场。”张祖睿说。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是过生日的时候收到爸爸买的一大箱子的书。”爱读书的女生王玥说。
“我得到的最高报酬就是老师奖励给我的一枚书签,还有上学期得到的校长奖奖杯。”王翌霄说。
“爸爸能回来陪我玩就是最高报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杨佳志说。
“你认为给予别人的最高报酬是什么?你是否给过别人最高的报酬?”
“可能是一次掌声。”
“或许是一本喜欢的书。”
……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多给予别人帮助和鼓励,能够给予别人生命中最高的报酬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给予,是幸福的!”
语言春风教学反思篇五
(品读完第一小节后)
师:我们看到自己的风筝放起来了,心里真高兴。远处的花儿也看到了我们的风筝,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也想放风筝)真的吗?让我们赶紧去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高兴地读。
师: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小朋友会放风筝,很高兴;花儿自己也会放,他也多高兴呀!所以我就高兴地读。
师: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真了不起!还有谁有不同感受的朗读?
生:花儿见到不仅只有小朋友会放风筝,连他也会放,他还很骄傲!
师:那你就读出你的这种感受吧!
生:骄傲地读。
师:还有谁想读吗?
生:我发现远处的花儿是在“喊”,读他说的话时声音还要大一些。
师:看来你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读,真棒!你也来读一读吧。
生:读。
(全体学生再次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读课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过程,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 本案例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方法不多,就是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彰显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