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一
弹指之间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二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自己个人努力下和领导同事们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做受人尊敬的,不辱神圣职业的人民教师,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后备人才,且呕心沥血,一如既往。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本学期担任高二(3.4.5)三个的班物理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为起点,并结合书本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并尽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交融,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具体说来真正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方面: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课堂教学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物理课,就连以前极讨厌上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批改作业方面:布置作业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使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考试方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二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电阻率”这一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科技、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联系。因学好本节知识不仅在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上有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2.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把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结合起来,重视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传授,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电阻定律,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初步了解。
4、教学难点:对电阻率概念的理解
1、知识和技能:
理解电阻定律,能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理解电阻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得出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2) 在交流讨论、合作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和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仪器较多,有的实验器材实验室没有,需要提前准备。
(一)ppt课件上投影问题
1、观察滑动变阻器,思考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怎么接入的?
2、观察桌上25w和200w的两个灯泡,灯丝有何不同。
3、导线的线芯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为什么不用铁丝?
(学生观察、思考并且交流观察思考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猜想能力。)
(二)确定研究任务
实物观察:两根电炉丝,一根细而短,一根长而粗。
问题:你能比较出这两根电路丝的大小吗?
(将事物带进学生中间,让学生直观观察,由此引出研究问题:我们还要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何定量关系)
二、确定研究方法:
学:(回答多种方法)
师:控制变量法。(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讲解含义)
三、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
ppt课件投影以下问题做为提示:
思考:1、选择什么实验材料?
2、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如何测量?
3、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案一:测量电阻:伏安法
实验电路(请学生到黑板上画)
实验方案:(学生大多数想到用伏安法来测电阻,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进一步引导、深化)。
学生进一步讨论。画出实验电路。(点评学生所画的电路图,留给学生时间互相点评)
师:(分析三种方案的优缺点)
请学生小组内思考讨论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电路
学生分为4个组,1、2组做项目一,3、4组做项目二。
提供的器材1:一块板上有三根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三根镍铬丝。(把每根镍铬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注明在线的旁边)
提供的器材2:一块板上有三根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三根镍铬丝。(把每根镍铬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注明在线的旁边)
另外提供两个电压表,两个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
学生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一套进行实验。
(四)数据分析
实物投影学生的实验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电阻r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
四、理论探究
从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请学生总结。
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例题: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演示实验:酒精灯燃烧废灯泡丝,电流表示数减小。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学习反馈,师生评价
1、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同学们都来说说今天的课有趣吗?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发言)
2、老师肯定大家今天的表现,对表现积极的同学提出表扬,不积极的同学在以后的课上要大胆表现,要树立信心,争取下次表现更好。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三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五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六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七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
在升华的凝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法。我认为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花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四、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冰箱中霜的形成。
6.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练习中,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为校园环保提口号?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本节课仍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如由于本人的课件制用水平有限,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
二、由于本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于提高,所以在挖掘课程资源上还应不断学习
三、干冰的用途很多,本节只投影图片,如能观看相关的用途视频,效果更佳。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八
课题
第六节 液化 第七节 升华和凝华
执教
教学
目标
1.认识液华现象,了解液体的方法,知道液体放热。
2.认识升华现象,了解升华吸热。
3.认识凝华现象,了解凝华放热。
重点
难点
教具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冰会熔化成水,水会汽化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否再变回液态的水呢?学生举例说明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液化
1.液化:物质从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我们常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形成的雾状。水蒸气我们是看不见的,不要认为我们看见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些“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形成了雾状。
(2)压缩体积
演示:图4-15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贮存。(学生阅读:长征3号介绍)
2.液化放热
为什么被100℃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
教学过程设计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六节 液化 升华 凝华
1.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
五说明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九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初中物理功公开课教学视频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国际单位:千克(kg)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2)质量的单位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天平使用注意事项:2.质量的测量——天平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质量。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1)、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调节天平平衡;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2)、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水的质量: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师注意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克(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演示实验(p111想想做做)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