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篇一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
学生a;自从上了者乐双语课后,我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少长进,还从中了解到了乐器的用途和音色。
学生b:从音乐双语课中,我们知道了一些国外音乐界的情况,开拓了视野,以前不喜欢音乐的,现变成为一名音乐爱好者。
学生c:音乐双语是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网上查询收集到的信息被用在了课堂上,我感到自豪。
学生d: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我学到了英语课上学不到的单词。又如:六年级的一使语文老师,利用计算机,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登天都峰》,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及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分组(每组3~6人)讨论,由每小组长归纳小结。实在不明白的问题,再由老师点拨指导。在课堂探究中我们强调的合作是“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探究性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人际关系应是民主型,即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而言,智能会发展得更快;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会有较大的提高。
综合上述,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化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进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推动高职院校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排球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一项集体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判断力和团队精神更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排球运动的传垫扣发拦网等各项技术都对人的速度、弹跳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参与这项运动可以很高的改善人的生理技能水平,提高人对自身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力并提高肢体的协调和敏感性,而且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要求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因而对于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合作精神都有着非常打的贡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排球教学环境和排球运动氛围,可以很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参与排球运动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实现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目标。
二、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的障碍
(一)排球运动的专业性和高难度超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排球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在简单的场地和排球之外,对于排球运动的参与者而言,更需要他们有全面的技术、高超的技巧,并且身体能够承受得住激烈的比赛对抗性,而且在攻防转换意识上也不能有所欠缺,对于团队合作的精神更要贯彻到极致,在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弹跳和短距离移动速度的要求甚至高过篮球和足球,上述种种要求相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平均身体水平而言,显得过于高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工作的成绩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排球技术动作多而且复杂,除了传垫扣发等基本分类之外,尚有很多的辅助动作,并且每个动作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更长时间的复习巩固,才能够使学习者在比赛中较为良好的发挥和应用,而且技术本身不止要求学生有着诸如弹跳和速度一类的较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力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此外,对于排球运动的设施而言,也不太适合。目前国际标准的排球用网高度是男子2。43米和女子2。24米,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用这样的球网进行教学过于苛刻,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身高不够、弹跳不好,面对标准球网只能“望网兴叹”,尤其是对于扣球动作,学生无法展示并感受到排球比赛最精彩刺激的部分,因而使得教学工作大打折扣。而且标准用的排球也过于沉重,多数高职学校的学生并未在入学前接触过排球,因而大多数人都是初次接触排球运动,而目前标准的排球都是由皮革制成,不但重量重,而且空中飞行速度快,手感也比较硬实,而作为初学者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刚开始技术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会用不适当的部位触球,从而导致了手指挫伤,手臂部位红肿等情况,伤痛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排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敬而远之。
(二)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职院校的排球项目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排球课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练习了基本的传垫球技术,而对于扣杀、拦网乃至于排球赛事中的战术组织安排、判罚以及守势等方面的知识几乎不提及,这样一来,尽管学生对于基础技术有了相当的练习,但是依然无法全面地了解排球运动,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烦躁和反感情绪,从而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得排球教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这类情况的出现,首先应该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关,因为就排球教学乃至于排球运动而言,学生对于基本设备场地的认知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思考,而更多地技战术规则等内容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授乃至纠正的,因此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授课效率对于排球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对于排球教学重视不够
出于种种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对于排球场地设施的布置通常都非常简单,多数院校只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排球运动场地,而只是通过临时拉网的方式与其他场地进行共用,这样对于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便的,而且即使在已有的排球场地上,也通常没有遮挡的围网等设备,这将导致学生一旦将球打出界外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捡球,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排球运动的吸引力,而且体育活动本身离不开院校的支持和重视,而排球运动长球受到各个院校的冷落,很难像排球或者足球一样组织起较为高水平的比赛,在一般的排球比赛中,女子组往往都是成了发球比赛和垫球接力,男子组虽然有简单的配合,但是激烈程度和对抗性都远远小于其他球类运动,从而降低了比赛的趣味性,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三、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策略
(一)大纲改革策略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大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主要涵摄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具体教学实践和课时分配,大纲同时也主导了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进程,并且是考核和评价学生成绩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遍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课程在教学大纲中一般只规定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而其中理论课时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来看,学生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在此期间其他的课程都会暂停,平均每个高职院校的实训时间都在四到六周的期间之内,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时只有十三周左右,这也就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一个学年六十个学时的要求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用奢谈对于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了,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针对地调整课时,丢该大纲,相应地教材、考核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也需要做出缩减或者调整,因为只有制定一个可以切实有效贯彻实施的教学大纲,才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压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高职院校应当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并非为了培养专业的竞技运动选手,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排球教学当中来,并能培养出健康的运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二)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策略
规定了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往往照本宣章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教材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教学受到的其他限制而灵活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而言,学生本身并未受过扎实的排球基础教育,多数都是仅仅凭借兴趣而加入的初学者,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排球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而高职排球教学的内容,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具体应当是以健身和趣味为主要导向,相对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排球教材并不是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的,而是往往借用了竞技运动员的培训教材,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传垫扣拦网等技术都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战术配合和进攻方面也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大部分课时都在进行基础技术的练习,而无法更全面地去了解排球运动的知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更好地观看排球比赛,从而使它们能够理解排球运动的真正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排球运动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健身方式,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刻板教授,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教学乃至教育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点部分,往往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很大程度上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而逐步实现的,高职院校现阶段排球教学的教学方法普遍看来是比较传统和刻板的,一般的步骤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个别提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作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专选课程而言,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尤其是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久下去必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习惯的教学目的。在近两年的高职排球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尝试一种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轮流组织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每节课安排两个学生带器材,带器材的学生结合所学排球基本技术编排一个游戏。准备一周后学生利用准备活动时间带领其它学生做有关排球内容的游戏,使学生既练习了排球的基本技术,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编与应用改革策略
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目前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教材往往是采用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的教材或者是体育专科的教材,首先缺乏针对性,无法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授的内容,其次是教材过于专业化,同样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真实运动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应当由相关部门组织编订一步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排球教材,这也是一项相当迫切的需求。对于基本技术和战术的内容应当进行划分,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如正手垫球传球和下手发球等作为必修的内容,而其他诸如扣球拦网等作为选修内容,这样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来,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在垫球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缺乏基本技术,往往会导致手指挫伤以及手臂肿痛,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软式的气排球进行教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排球的基础技术的时候更换成标准的硬式排球,这样不但可以让初学者很容易就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比较快地掌握住排球的基础技术,类似的情况还有球网,可以考虑适当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适当的把网降低。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策略
就考核评价方面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地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项目的门槛不能太高,应当适当的取消某些比较难的内容,在保证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达到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互相考核评价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排球教学在高职院校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顾韶勇。当前高校排球类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12)
[2]周忠高。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内江科技,(3)
[3]谢洪。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体育裸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林区教学,2008(10)
[4]梁学军。高职高专体育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14)。
[5]文英。影响陕西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普及因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成功・教育,(2)。
[6]康帆。校园排球文化的结构审视。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9,(02)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篇三
摘要: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教学,都得把握好一个尺度。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而忽视学科与学科,学生与学生等的差异,多媒体教具、课容量的大小更得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授课时间课堂提问课堂气氛课堂容量
误区之一:授课时间越短越好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有些人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课堂授课时间越短越好。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授课时间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人甚至提出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相同。每节课内教师的授课时间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作硬性规定。
误区之二: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重在把握好“度”,要做到:
选择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要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
把握好提问的难度。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进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提问的广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控制好提问的速度。提问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获取最佳的提问效果。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
过多提问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
一是过多提问,势必占用较多时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而不利教学;
四是提问过多,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依赖性,最终导致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误区之三:课堂气氛越活越好
目前电化教具的使用,变静态的灌输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教学内容视听化、形声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作用是语言表述或其他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以鼓励的方法,用热烈的掌声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其合理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热烈讨论更具合法性。但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这些手段和方法正在被相当一部分人放大并滥用,这主要表现在:
制作的课件越来越大。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受此影响,课件制作竞赛在幕后悄然展开。你用静的,我用动的;你用无声的,我用有声的;你用有声的,我用带刺激的。课堂上,教师成了奴隶,手没离开鼠标,板书未写一条;学生成了机器,急急忙忙作笔记,糊糊涂涂全不知。
廉价的掌声越来越多。笔者曾听过多节公开课,发现不少老师常说“你回答得很好(不错、精彩等),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随后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些回答质量并不高甚至含有错误观点,经教师“翻译”后也能获得掌声。这些廉价的掌声无原则地使用,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扭曲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是非不分、骄傲自满,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则势必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四:课堂容量越大越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平面与立体、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转换,使课堂教学内容视听化、形声化,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片面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必然很重,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完成,时间往往不够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不自觉地又走回到以讲解代替学生自主学习的老路上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阻力。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篇四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发展阅读意志阅读师生共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课外阅读又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权。但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阅读指点必不可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通过不露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己阅读时的发现巧妙转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
一、要从功利阅读导向发展阅读
功利阅读是当前学生阅读的主流。功利阅读的根源是考试。据调查:8到16岁的孩子读书情况中有83%的孩子有阅读的欲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类书籍,5%的孩子想读科普读物。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的书籍。这一调查凸现出目前小学教育中一个问题:重课本上的知识,轻课外知识;重与考试直接相关的知识,轻看似与考试无关的知识。许多家长、老师都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把作文选、作文辅导书等课辅书作为孩子最好的读物。功利阅读还源于学生自身的一种身心放松。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捧卡通画册、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口袋小说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读这些书得到的是一些感性化的认识与理解,追求的是一时的有趣与快乐。这种浅层面的阅读对学生精神的陶冶、语言的积累收获并不大。“功利”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是学生阅读的主流。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多样的阅读才是最有裨益的。要让学生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读物。这些书对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本好书改变人命运的事不胜枚举,一部坏书毁了一个人一生的事例也很多。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品味优秀文学作品的醇香,读好书,好读书。
二、要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有阅读兴趣才能使阅读得以顺利、长久、有效地进行。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凭兴趣读书,学生往往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对一些有价值但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则不问津,长此以往必会造成课外阅读的'“偏食”,带来知识结构的倾斜。事实上,凭兴趣读书维持的时间不会长久。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发展就必须要求学生读的书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类读物、工具书等。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有自觉性、自制性,需要用他们的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所以,学生的阅读不能仅限于兴趣阅读,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意意志的磨练,让随意的趣味性阅读变为由意志掌控的阅读。“意志阅读”需要一个科学的培养过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阅读的目标。可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分步、分阶段完成。其次,注意用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意志”。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评比、成果汇报,以成功的体验与喜悦补偿过程的艰辛,增强战胜阅读困难的信心。另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家长、教师、伙伴影响力与自身努力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有效的影响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更浓、更高层次的兴趣,而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可以长时间保持住这种兴趣。在意志力支配下的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
三、要从学生的自读发展为师生的共读
多年以来,不少老师都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首先对我们教师的阅读观提出了挑战,对我们教师的阅读提出了要求。阅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读课外书的语文老师、不会读课外书的语文老师都是不合格的老师。只有会读书的老师,才能“现身说法”,体验到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与学生产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改变过去只让学生读书,教师自己不读书的做法。让学生读的书,教师自己也要读,而且还要比学生读得深、读得透,用我们的阅读影响学生阅读,努力实现“师生共读”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杰.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j].科学教育,.
[3]康玉清.以评促读,追求实效——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刍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07).
[4]桂兰芬.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s1).
[5]陈剑平.语文课外阅读理论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篇五
摘要: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介绍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多样化,课内外结合,改进考核方法及加强指导老师学习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宽口径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方向,以突出实用性为要求,合理、科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加强对地理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都安排了课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会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软件想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宽口径人才为培养目标,辅以科研实践为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难度差异不明显
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给一个班的学生指定一到两个固定题目。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好。题目单一,难度差异小,考核的知识点也有限,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题目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而统一的设计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相互抄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内容更新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不但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也非常快,有些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新的应用技术所取代。我们的设计题目往往会用上好几年,设计内容更新较慢,设计题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过时的应用技术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设计效果也不会很好。
3、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资料收集、系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这几个主要环节。教师主要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考核则根据设计成果结合设计说明书给定成绩。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漏洞,使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平时不认真按要求去做,等设计邻近结束时抄袭别人的成果,或是直接找人代做。所以单从设计成果和设计说明书去判定成绩,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内容要新颖
课程设计题目要紧跟时代变化,内容要随着实际应用及时更新。例如“城市公交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最初只有对公共交通的换乘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加入了路径分析,最佳路径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给出了“城市二手房信息系统”、“城市路灯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医疗信息系统”等十几个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题目。
从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的实施效果看,大部分同学都很活跃,因为题目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自由度大大放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每组的设计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交流和学习,也避免了以前存在的抄袭现象。
2、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gis课程设计中通过老师授课、请专业开发人员讲座、组织学院内“我爱gis”软件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知名的gis软件开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年从课程设计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如中国最高级别的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和面向全世界的arcgis软件设计开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改进辅导、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在设计期间要保证时时在岗,帮助学生理清思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由浅入深的解答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畏难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投到设计中。定期检查各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及时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设计方案。在查中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现。最终的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设计的完成况和现场答辩综合完成的。答辩时除了提出一些针对题目内的问题外,还要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最终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加强指导教师的学习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教师要加强平时对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的最新动态,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实际用,并把这些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程计题目的多样化,内容新颖并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多种设计思路,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这就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也无法指导学生达到好的设计效果。在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最新的gis专业软件,在课堂中能向学生熟练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和热门软件,如:amview、arcgis、mapinfo、mapx、supermap、mapobject、mapgis等软件,并且向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为使课程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软件市场,在课程设计课堂,还可以专门开设专业人员讲座,邀请软件开发实际工作者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达到教学不脱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动手实现,同时训练组织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能力,同学们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理论实践操作方面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