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后感篇一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的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1840年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后感篇二
姓名:专业:年级:
一、填空(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
2、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家庭教育时期和__________教育时期。
3、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__________所统治。
4、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
5、古罗马共和后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__________。
6、18世纪中期俄国陆续出现了一些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创办者是__________。
7、_________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9、在西方教育史上,__________是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
10、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较多,如幼儿园、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特殊幼儿园、
11、1922年德国《__________》确定了德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幼儿教育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环,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环。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幼教界受到西方新教育运动影响,出现______________保育思想。
14、裴斯泰洛齐在要素教育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各门学科的教学步骤,从而形成了各门学科的__________。
15、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0分)
1、根据《______》,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教育、补偿、诊断治疗及与小学衔接的.四重作用。()
a、巴特勒法案b、费里法案c、哈比法案d、戈勃莱法案
2、二战后______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母育学校。()
a、法国b、德国c、英国d、日本
3、1934年2月______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
a、我国苏区中央人民政府b、南京国民政府c、苏联d、日本
4、_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a、杜威b、克鲁普斯卡娅c、别茨考伊d、乌申斯基
5、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开办了一所招收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命名
a、儿童之家b、幼儿园c、托儿所d、白天的母亲
6、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被誉为
a、蒙台梭利b、克鲁普斯卡娅c、爱伦・凯d、伊丽莎白・皮博迪
7、1926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____________》,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
1
a、教育基本法b、学校教育法c、幼稚园令d、幼儿园教育大纲
8、1966年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发表了一篇报告,即《______》,其中有一章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
a、哈多报告b、教育白皮书c、普洛登报告书d、巴特勒报告
9、儿童救济基金会发起的、以为幼儿提供游戏场所为明确目标、以大城市为
中心的英国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
a、保育学校b、学前游戏班c、幼儿学校d、日托中心
10、赫尔巴特的《______》是西方最早以
a、教育学讲授纲要b、教育学c、幼儿园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幼稚园
2、
3、《儿童权利公约》
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
5、
6、
四、简答(每题5分,20分)
1、简述陈鹤琴的课程理论。
2、简述1951年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3、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4、昆体良专门给体罚列举了哪些罪状。
五、论述题(共25分)
1、试论19世纪末以来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3分)
2、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2分)
2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后感篇三
工作之余,以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和知识,提高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程度。近期,我读完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这部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介绍,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和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通过了解从先秦诸子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借鉴前人的经验,加深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教育实践程度。
《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一部厚重的著作,不仅仅是它广大厚重的装桢,更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漫长教育史的高度总结。当然,对于这部书的阅读的收获绝非一片读后感所能概括,而且,我也无法对这部鸿篇巨著做一个整体的感言。于是,我捡拾起阅读过程中零星闪烁的思考的火花连缀成一片文字,姑且称之为读后感。
当然对于“史”著作,(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是涉及文学、文字等的著作)我早已读过不少。《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语言学纲要》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业已有了些微的认识。特殊是些特殊的时期,在脑海中总是有抹不去的印记,不时会凭窗默坐,品味一个时期的人文历史,个中滋味难以言传。当我再次以“教育”的名义走进这历史的时候,那种沉潜在内心的滋味不禁再次泛起,一些时期、一些人物、一些典故次第登场,给我以触动。
当我在“战国时期的教育”中感受那个动荡时期里私学发达、学术活泼时,我不禁想起另一个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两个时期同样演绎出百花齐放的光辉。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共同造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事;魏晋文人造诣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发达,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同样多彩多姿。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x、庾信等等都是文学史上残暴的明珠。两个时期有着共同的繁华,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思想解放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认识让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充斥期待。因为,我看到了战国时期的教育的盛况。
在战国时期教育部分,我没有读到任何屠杀的信息,恍若走进一个太平盛世。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的盛况,让我感受到的是士子们优游的生活状况,我看到他们自由的身份、看到他们独立的人格,在那个养士的时期,我第一次看到知识分子的分量,也看到他们那份自信甚至可以说狂傲。“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不满鲁穆公待之以友,以为其应以师事之的子思,他们真正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当我走进齐国的“稷下学宫”时,便彻底被这个时期的教育气氛所折服。管家举行,私人主持的情势给学宫带来思想自由、学术繁华和人才竞出的盛况。各派各家都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都能够著书立说教育后学,激烈的争辩,尖利的争锋,相互抵触又相互交融。这不禁让我想起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给北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稷下学宫在数千年前便造诣了这一盛况。尽管这一时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这一现确已经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真正体验到那个战乱纷争的时期里,教育发展的春天。
掩卷寻思,我除了感慨以外,也留下些理性的思考。细心剖析两个时期,不难看出纷争表面之下的质的差异。战国时期对于士子的器重,对于人才的尊敬不能不说是那个时期思想、教育、文学等等发展的幸事,更重要的是官方举行教育却真正给诸子们留下自由主持的空间。没有大一统思想,没有政治的压抑,这样一个看似纷争的时期其实恰恰有其温驯的一面。而翻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则不难看到血腥,文人志士的鲜血让全部时期充斥可怕。思想的压抑让更多的士子三缄其口,更不要说什么思想自由了。最致命的恐怕就是门阀制度的流毒了,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期,有多少寒门士子的汲汲追求的豪情被浇灭,尽管这份愤懑造诣了诗歌文学,但是,投身教育的心早已死灰。这不禁给历史留下遗憾。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后感篇四
《中国教育史》是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拿到《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也不禁思考起来:教育史是什么内容?哪些教育史?原来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片空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史一无所知,我顿感惭愧,于是决定有时间一定要读读教育史,弥补一点自己学识的不足。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当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我发现这本书除作为高校的教材外,也特别适合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自学阅读。全书从远古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上下3000多年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明确的分析,体系完整又简明扼要,便于学习和理解。这本书有515页,共15章约30万字。要如学生一样认真阅读而且书面回答思考问题确实是件不轻易能完成的事情。我用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它读完。合上书,回味读过的内容,尽管两个月过去所读内容忘记了很多,但仍然有一种甘之如饴的感觉,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也是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无论从原始社会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还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无不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经济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掩卷深思,倍感今天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感觉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我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追求分数,忽略素质培养,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得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多的是。不论功过,历史都已过去,先人曾在教育路上鞠躬尽瘁,留下美丽篇章,薪火相成,我们也应发扬优良传统,整顿教育中瑕疵,把这一接力棒接好接稳。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要更加具有生命力。教育的体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很多东西是模仿不来的,每个人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别人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借鉴,而不是照搬。用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影响我们的学生,也许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教育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革,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努力,对于整个教育发展史来说,我们是微不足道的,但微不足道的我们却是教育这个大链条中的一环,一直欣赏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它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后感篇五
中外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教育学考研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中外教育史的比重是三分之一。的考试依然如此。但对考察的具体知识点却做了部分调整。在调整的知识点中尤其是新增知识点将会成为08年命题的热点,本专题的系列文章就是海文专业课教研室对这些新增知识点的权威解析,以及对复习的点睛指导。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教育部分的新增知识点进行权威解析。是海文教育学名师在教育学强化班上对新增知识点的解析,现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解析
1.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1)郡国学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汉朝郡国学始创于公元前141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至为繁荣。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
2)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鸿都门学为宦官集团力促创办,学生由地方或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官学时兴时废,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校类型上出现了变革,使其成为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代。
1)西晋的国子学
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于公元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国子学规定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的设立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其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后因晋战乱,国学名实俱亡。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总明观至485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成立了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行政部门领导,突出了各个专科性学校的专业特点,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考试制度,升级制度,放假制度等都有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化规定,完善了学校制度,为其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较为宽广的专业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总的来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家经典,以传授儒经为职责的各级学校仍然是封建教育的主体,但是也开始扩展了学习经典的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得到了强化。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唐朝还在一些行政部门中附设了训练机构,或采取设置博士助教的做法,来培养有关的专业人才。以经学为主、专科性学校为辅的隋唐教育体系,学校类型之多、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远胜于前代。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重视医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负责招收学生,研究医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政府还派遣医学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唐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水平,说明唐朝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医疗技术,具备了普遍设置医学校的条件。这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太医署、司天台、太卜署、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这些多重的任务使这些机构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6.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积分法、“五等黜法”、“监生历事”、社学。
1)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随着科举的规模扩大、日益频繁和重要,以及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明朝以进入学校作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同时因为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教育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内容固定,僵化。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学校教育日益教条化,不求实学,在思想上成为科举附庸。
2)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于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3)六等黜陟法
清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罚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升降,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4)监生历事
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中第的再令历练;下等才力不及的,则送还国子监读书;不合格奸懒的发充下吏。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
5)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