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咕咚咕咚教案篇一
1、理解故事,能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表达。
2、体验表演故事的乐趣。
3、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1、《咕咚来了》光碟一张。
2、兔子、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及头饰。
一、动画导入
1、教师: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
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
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咕咚来了》,等听完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
二、教师讲故事《咕咚来了》,幼儿倾听。
1、提问:老师讲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2、提问:故事当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3、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要跑呀?
4、教师: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是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我们再听故事《咕咚来了》。
三、幼儿观看故事视频
1、教师播放故事《咕咚来了》的视频,幼儿欣赏,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是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
3、提问: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边讲故事情节边出示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4、提问:终于把睡觉的谁吵醒了?狮子是怎么说的?狮子又是怎么做的?
5、提问:故事中“咕咚”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6、邀请幼儿扮演小动物表演故事情节,激发幼儿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五、角色表演
1、请个别幼儿台前表演故事,教师与其他幼儿讲故事。
2、请全体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完整表演故事。(放录音盘)
3、讨论:小朋友们表演完这个故事,我们要向谁学习?为什么呢?(很多疑问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就会变得更勇敢,也能想出办法来。)
六、活动延伸:
把好听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带给其它班的小朋友。
附:故事《咕咚来了》
在宁静的小湖边,有一颗大大的木瓜树,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这天中午,一只小白兔正靠在大树旁睡觉,呼噜呼噜睡得可香了。这个时候,一阵微风吹过来,一只熟透的木瓜被吹得摇来摇去。然后,“咕咚”一声,掉进小湖里了。
这奇怪的声音,把小白兔给惊醒了。它竖起两只大耳朵,睁大眼睛,向四周仔细瞧了瞧,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现。小白兔害怕了,撒腿向森林跑去。嘴里还不停的喊着:“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狐狸见小白兔慌慌张张的就问它:“发生了什么事?”小白兔跑的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的说:“不好了,咕咚来了。”狐狸不知道咕咚是什么?还以为是很厉害的妖怪呢,吓得也跟着小白兔跑了起来。
小猴看见他俩拼命地跑,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咕咚来了”。也害怕起来,就跟着小兔子和狐狸一起跑着。它们三个一起跑,一边喊:’“不好了,咕咚来了,咕咚来了”。狗熊看它们慌张的样子,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也加入了逃跑的队伍。
接着,森林里的斑马、大象、梅花鹿全都被它们吓坏了,都以为“咕咚”是一个大怪物,也气喘吁吁地跟着大家一起跑,这只队伍越来越大,奔跑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终于,把正在睡午觉的森林之王――狮子给惊醒了。狮子非常生气,便大吼一声,拦住这一群狼狈的小动物。怒气冲冲地问道:“你们跑什么跑,吵得我连午觉都睡不着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快说,”大家你问我,我问你,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最后问到了小白兔,它发着抖说:“咕――咕咚来了,它――它可吓人了。”可狮子从来没有听说过咕咚这个东西,就问小白兔:“咕咚是什么?你给我带路,去找这个咕咚,我倒要看看,什么东西这么可怕”。
于是,在小白兔的带领下,大家往回走,它们来到了那颗木瓜树下。只见树底下的湖水又清又绿,几个金黄的木瓜正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大家找呀找,什么怪物也没有看见,正感到纳闷呢!忽然又吹过一阵凉爽的微风,一只熟睡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了湖里。接着又有几只木瓜先后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咕咚的声音。原来,这就是可怕的“咕咚”啊!大家一下子全明白了,再想想刚才狼狈逃跑的样子,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咕咚咕咚教案篇二
1、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2、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想象、猜测活动。
人手一本绘本、录有“咕咚”音效的磁带、绘本ppt、动物角色图片
一、通过“咕咚”声导入活动。
师:(播放“咕咚”音效),你们听这是什么生硬?小老鼠也听到了这个声音害怕极了,它很害怕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快逃!咕咚来了!”
二、幼儿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认识书的封面、封底,引导幼儿自主阅读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书,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本书,这是书的封面,封面上有这本书的名字,咕咚,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读。反过来这是书的封底,现在请你们将书封面向上,一页一页的看到有别针的那一页就为止。
2、幼儿自己翻阅绘本,教师走进幼儿观察它们的阅读情况并指导。
三、讨论并理解绘本内容
1、引发讨论,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
师:好,现在将书合上,封面向上放在桌子中间。小老鼠吓坏了,往前跑的路上遇到了谁?你觉得他们会说什么?鼓励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和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了!”。
2、引发幼儿对后半部分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后面的内容。
师:有谁发现了这群小动物?他会怎么做?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会让我们害怕,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就不会害怕了。
四、回顾故事内容,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按顺序表演故事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个故事从头看一看,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的第一页。(教师一边讲一边将动物的出场顺序列出来)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动物,按照顺序去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群有趣的新朋友,你们喜欢它们么?这些朋友啊今天有点累了,要休息了,我们跟它们说再见吧!下次再跟它们一起玩!
咕咚咕咚教案篇三
1.学会8个生字,认读4个字,认识“四点底”。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知道不能旁听旁信。
识字,朗读课文。
指导讲故事,明白文中道理。
3课时。
识字。
学会生字,培养预习的习惯。
初读课文,识字。
1.请你用打手势的方式告诉老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你喜欢吗?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是否正确。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一个词
吓 跑 逃 跟 热闹 说 哈
2.读本课词语。
木瓜 水花 吓坏 热闹
正巧 大伙儿 哈哈笑
3.指导记字
(1)熟字来记:逃吓跑跟闹哈
(思考―同桌说―小组说―指名说)
(2)数笔画记字。
热说
4.指导写字。
观察-教师范写-仿写-练习写。
5.写在生字本上。
1.读生字卡片上的词。
2.听写。
3.熟读课文。
学习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知道不能旁听旁信。
举例子讲一些人不假思索偏听偏信,有一群小动物也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你们
想听吗?
老师讲故事,学生闭眼听。
板书课题问:“咕咚”是什么?指名说。
1.指读第1和第4自然段。
学生读出“一个木瓜熟了……水花”
“大家悄悄来到湖边……水花”
问:这棵木瓜树长在哪里?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写可以吗?
师:正因为树上结满木瓜,才会有一次次的木瓜落水发出的“咕咚”声。
再读第1和第4自然段
2.第一次兔子只听见咕咚声,没看见是什么就吓坏了,拔腿就跑后来怎样呢?指名读
第二段
问:其他小动物听到兔子的喊声是怎样做的?
师:森林中有那么多的小动物,你想当谁,学一学。
师生共同表演这一段,体会森林中的热闹与骚乱。
3.大象走出来了,是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大象说的话,读一读。
大家明白真相后是怎样做的?
4.总结:遇到事情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动脑筋想一想,不要只听别人的话。
同桌先试试,然后在小组里试试。指名讲。
1.回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巩固课文内容。
1.巩固本课字词。
2.用“热闹”写话。
3.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用“热闹”写话,背诵课文。
1.指名读。
2.指名讲故事。
1.读书中例句结合上下文说说怎样热闹。
2.说说自己见到哪热闹:自由市场、商场、车站、会场、赛场等。
3.指名说后,写下来。
咕咚来了
兔子
咕咚猴子吓坏――――木瓜
大家
咕咚咕咚教案篇四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3.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
故事《咕咚来了》动画视频,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兴趣导入--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
一、兴趣引入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
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
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
1.讲完故事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故事内容。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
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
三、幼儿观看故事视频
1.教师播放故事《咕咚来了》的视频,幼儿欣赏,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提问:
(1)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小结: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三、讨论
2.教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慌张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助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害怕了。很多疑问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就会变得更勇敢,也能想出办法来。
四、角色表演
1.教师:我们看完了《咕咚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当小动物表演故事情节好不好呀?(激发幼儿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2.请幼儿扮演故事里的动物,表演故事。
走进胆小国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经历,在幼儿身上表现地更明显,请幼儿说说自己胆小的经历,怎样克服这样的心里障碍。
1.环节设计的递进性:通过采用“总―分―总”形式先完整倾听,了解大概到分段欣赏理解再到提炼主旨、理解道理,教师在丰富活动内容、丰满认知过程的同时,也让故事中的每只动物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为后面故事表演做好了铺垫。
2.提问有效性:教师的提问水平与层次直接影响到幼儿回答的有效与全面。本次活动在关注有关小动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原因等方面的提问与追问还不够深入,没有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动物们的不同表现与特点,直接影响了最后环节表演故事情境的效果。
3.口头讲述的不可取代性:通过两遍完整的故事欣赏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分析理解,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故事内容。在表演环节,教师即可运用口有讲述来引导幼儿表演,一方面可以控制故事进度指导幼儿表演,结合幼儿动作表现来控制语速,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台下幼儿和教师一同做旁白,讲一讲故事,提高复述能力。
咕咚咕咚教案篇五
1.学会8个生字,认读4个字,认识“四点底”。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知道不能旁听旁信。
识字,朗读课文。
指导讲故事,明白文中道理。
3课时。
识字。
学会生字,培养预习的习惯。
初读课文,识字。
1.请你用打手势的方式告诉老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你喜欢吗?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是否正确。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一个词
吓跑逃跟热闹说哈
2.读本课词语。
木瓜水花吓坏热闹
正巧大伙儿哈哈笑
3.指导记字
(1)熟字来记:逃吓跑跟闹哈
(思考—同桌说—小组说—指名说)
(2)数笔画记字。
热说
4.指导写字。
观察-教师范写-仿写-练习写。
5.写在生字本上。
1.读生字卡片上的词。
2.听写。
3.熟读课文。
学习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知道不能旁听旁信。
举例子讲一些人不假思索偏听偏信,有一群小动物也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你们
想听吗?
老师讲故事,学生闭眼听。
板书课题问:“咕咚”是什么?指名说。
1.指读第1和第4自然段。
学生读出“一个木瓜熟了……水花”
“大家悄悄来到湖边……水花”
问:这棵木瓜树长在哪里?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写可以吗?
师:正因为树上结满木瓜,才会有一次次的木瓜落水发出的“咕咚”声。
再读第1和第4自然段
2.第一次兔子只听见咕咚声,没看见是什么就吓坏了,拔腿就跑后来怎样呢?指名读
第二段
问:其他小动物听到兔子的喊声是怎样做的?
师:森林中有那么多的小动物,你想当谁,学一学。
师生共同表演这一段,体会森林中的热闹与骚乱。
3.大象走出来了,是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大象说的话,读一读。
大家明白真相后是怎样做的?
4.总结:遇到事情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动脑筋想一想,不要只听别人的话。
同桌先试试,然后在小组里试试。指名讲。
1.回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巩固课文内容。
1.巩固本课字词。
2.用“热闹”写话。
3.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用“热闹”写话,背诵课文。
1.指名读。
2.指名讲故事。
1.读书中例句结合上下文说说怎样热闹。
2.说说自己见到哪热闹:自由市场、商场、车站、会场、赛场等。
3.指名说后,写下来。
咕咚来了
兔子
咕咚猴子吓坏————木瓜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