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道家的静意思篇一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它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诸多与之相应的思想。第三章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本性、人性、修身养性等方面。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感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自身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道家思想第三章给了我一个新的认识——道的本性。“道”作为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道家思想强调,所有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这也包括了道。道的本性是无为而治,它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却能使万物得以自然运行。这种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容随和的态度去对待事物的发展,不要刻意干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相信事物的本能和智慧。
其次,道家思想第三章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道家认为,人性是本真而无为的,只有去除种种私欲和执念,才能回归到人本身的本性。在现代社会,物质和利益的压力让我们逐渐迷失自己的本心,导致行为和思想的偏离。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明白了只有去除种种杂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真善美的存在。
第三,修身养性是道家思想第三章的重要内容。道家思想认为,只有修身,才能养性;只有养性,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修身养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自我反省、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我看来,修身养性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和桎梏所困扰。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塑造和道德的修养,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时刻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善良。
第四,道家思想第三章让我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往往忽视了内心的自我成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只有拥有了一个平和而纯净的内心,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够保持乐观、坚韧,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快乐。
最后,道家思想第三章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认为人类高于自然,可以随意对待自然环境。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不能够超过自然的规律与秩序。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真正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第三章给了我许多新的思考和领悟,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自身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以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坚守人性的本真,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静意思篇二
第一段:引言(大致200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是备受推崇的一种哲学思想。在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关于心的思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家认为,人的内心是有必要关注的,因为人的内心会影响到个人行为以及社会的运行。在本文中,将会探讨道家思想中关于心的理论,探究心的本质、心的作用以及道家对待心的态度,力图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内涵,启发自我思考。
第二段:心的本质(大致300字)
在道家思想中,心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道家主张“知心卫身”,认为“心”是认识主体的归属,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源头和根据所在。道家认为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涵盖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甚至是心灵寄托,是“天人合一”的存在。心不是单纯的感觉或意识,还包括了思考、情感、欲望等方面。了解心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实现自我管理。
第三段:心的作用(大致300字)
道家认为,人的内心能够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因此理解心的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心是人的行为动因。个人的行为决定于其心理状态,因为人的内心会影响到其行为与态度。其次,心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一个内心平静安详的人通常比心内混乱的人更易于与他人相处,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此外,心还能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引起的生理反应会导致人们的免疫系统紊乱,引起一系列疾病。因此,了解心的作用能够帮助个人保持身心健康。
第四段:对待心的态度(大致300字)
道家认为,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心对人的行为、思考和情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待自己的内心。在对待自我内心方面,道家的主张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这种做法是指不要将自己的内心抱有强烈的欲求和情感,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状态来面对内心所带来的挑战。道家认为,一个人若放松对强烈欲望的控制,则内心湖面会平静下来,自然而然地消弭了内心障碍,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保持平和心态。
第五段:总结(大致200字)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道家思想中关于心的理论,针对心的本质、心的作用和道家对待心的态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关注心的内在世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生活以及社会奠定了基础。了解道家思想,通过其理论把获得三种好处,分别是:更好的理解了自己的内心,深入了解了心的作用和明确了对待自己内心的态度。最终,能够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提升。
道家的静意思篇三
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6、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7、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6、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1、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7、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0、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5、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56、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5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8、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6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9、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7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7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7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9、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8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8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84、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8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8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家的静意思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日,在我的哲学课堂上,我们讨论了道家思想的关键概念及其应用。通过这次讨论,我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一哲学流派的独特魅力。在此,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讨论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解读(200字)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追求无为而治、柔性而强的方式。在讨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道家思想中的关键概念“道”和“无为”。我们一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和道德的标准,是人类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无为”则意味着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不去干涉事物的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缓解社会压力,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三段:道家思想的实践价值(200字)
我们进一步讨论了道家思想在实践中的价值。我们认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过分追逐功利和名利,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疏离。而道家思想提出的“无为而治”理念可以引导人们顺应自然,释放内心压力,追求自我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我们认识到,道家思想对于领导者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领导者应以柔性的力量去治理,不强制他人,而是以身作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和影响身边的人。
第四段:个人心得体会(300字)
通过这次讨论,我不仅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压力很大,疲于应付各种任务和期望。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过于焦虑和急切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相反,放松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此外,我还体会到柔性的力量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会以柔性而强的方式去面对挑战和压力,秉持“无为而治”的信念,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第五段:对道家思想的展望(300字)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思考了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我们认为,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道家思想提出的“顺天而行”的理念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道家思想,用其智慧和理念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结(100字)
通过这次课堂讨论,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道”和“无为”的重要概念,对于减轻社会压力、提升领导力、引导人们过更宁静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我的生活中,我会秉持道家思想的理念,以柔性而强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同时,我也期待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扬。
道家的静意思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家思想第三章心得体会》是作者通过学习道家思想而获得的心得体会,对于深入了解和领会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守望至简,具有很高的哲学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体悟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了与自然保持和谐的重要性。本文将以个人的角度,对于《道家思想第三章心得体会》进行阐述,以期与读者分享心得。
第二段:自然为道(200字)
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点是:“大道至简。”作者认为,人必须以自然为师,追求自然的至简。对于我而言,自然象征着无私和和谐。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我情绪低落时,常常会选择在大自然中散步,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自然界中,我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风吹的清凉,使我能够抛开烦恼和杂念,找寻内心的安宁。自然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的放下繁琐的纷争,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段:返璞归真(200字)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独行其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欲、权力等所困扰,迷失了自我。通过学习道家思想第三章,我开始思考如何返璞归真,摆脱外界的干扰。我开始尝试简化生活,拒绝繁琐的物欲,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并投入其中,如绘画、音乐等。这些爱好不仅能够使我忘却烦恼,还能够提升自我,使我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返璞归真,让我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注重内在的修养。
第四段:无为而治(200字)
道家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即不主动干预事物的自然变化过程,与事物保持和谐。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开始改变原有的行事方式,学会接受现实、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学习工作中,我习惯于依赖自己的努力和掌控,总希望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然而,道家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性,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我逐渐接受并放下对于事物的控制欲,学会顺势而为、宽容待人。这种修养不仅让我在与他人相处中更加从容,还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五段:与自我和解(200字)
道家思想第三章让我认识到与自己的和解和平衡之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物质和名利而辛苦追求,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和反思自己的内心。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开始学会停下来,静心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和解。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节奏,提升自己的内心对事物的容忍度,逐渐拥有了一种挫折和困境中保持平静的能力。与自我和解,使我更加接受和了解自己,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总结(100字)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第三章,我深刻理解到了追求自然、守望至简的重要性。自然会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并帮助我们与自己和和谐相处。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等思想观念的引导,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真正价值,实现与自己内心的和解。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重新审视生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的静意思篇六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13、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3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