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观潮的导入语和结束语篇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语 设计方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盎然的语言,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从而开启知识的宝库,启迪学生的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成功导入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确实,好的导入语是唱戏的开台锣鼓,没有开场先叫座,引诱听众进入佳境;好的导入语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语才算是好的导入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入语的设计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我把导入语设计的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如下:
故事的魅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仲贤、张增慧和澳大利亚大学陈美珍等专家曾进行过专门研究:少年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十分浓厚。如果上课前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强烈欲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例如,讲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老师可先讲述: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性格孤僻的女孩,谁都认为她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可后来她竟成了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还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那么,究竟是谁有这样的神力拯救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造就一个神话呢?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中,你们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学生一听到这样的导入语,不免感到震惊,同时顿生一系列疑问: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像她这样严重残疾的孩子,等待她的是灰暗、悲惨的人生,而海伦、凯勒怎么可能有如此辉煌的人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拯救了一个谁都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这个人身上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神力?„„一个个大大的疑问打在学生的脑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满腹的疑惑,强烈的好奇心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学生把课文探个究竟,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导入的故事既新奇又吸引人,这样学生在震惊之余便迫不及待地忙于从书中寻找答案,一开始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拴在这节语文课堂中。
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犹如磁铁一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教师若能以此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中提高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则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教师必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一种图景或意境,就很容易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例如,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了一层金。”
教师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在眼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自觉地把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情境中。仅从导入语中,学生尽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带上老师留给自己的悬念,学生怀着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新课文的学习中。
可见通过情境设计可使学生亲临其境,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为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
教具包括图片、录像、录音、幻灯、模型等非文字语言手段。教师借助教具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同时,由于教具能提供一些感性形象,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学的知识较易于巩固。
例如,教学《黄河颂》时,可以这样导入(一边播放有关黄河的课件,一边播放歌曲《黄河颂》,然后教师顺势引入):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向着黄河唱出气势恢弘的颂歌。请学生带着雄浑豪迈的语调朗读《黄河颂》。“黄河”这个字眼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既遥远又陌生,这样的课文很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文若能巧妙运用音乐、课件,情况就大不一样。眼前大气磅礴的画面,耳边响起的雄浑音乐,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充分感受到黄河的奇观,跟随着画面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内在意蕴。这样学生对黄河的陌生感减少了,探求欲望增强了,情不自禁地跟随老师走进新的课堂。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我一边解说,一边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粗犷雄浑,场面壮阔的画面,动力十足,表演起来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如痴如醉。一幕幕摄人心魄的表演,再配与教师雄浑有力的解说词,使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和豪放美。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几乎所有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 通过借助教具,带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营造优美的学习气氛。
大部分的课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或写作缘由。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背景,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把它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可见在许多作品中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深层;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肤浅的认识上,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导入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通过“导入语”这块磁石,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观潮的导入语和结束语篇二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观潮的导入语和结束语篇三
教学目标:
一、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9个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一分钟》
思考:那个青年人从著名教育家本杰明那里受到了什么教育?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课《7一分钟》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圈出意思不懂的词语。
(二)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一个人读时,另一个同学注意帮助纠正错误。
(四)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四、感悟课文,明白道理。
(一)读课文,讨论。
1、读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课文的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挑一句来把它读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导朗读,体会学生找出来的这几句重点句。
(二)学生表演读全文(先自由准备,再上台加上动作表演读)。
(三)说说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练习: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文档为doc格式
观潮的导入语和结束语篇四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观潮的导入语和结束语篇五
摘要:巧妙地使用导入语,能为上好一节课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作者认为使用导入语时一定要富有激情,要脱口而出,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语;见解
所谓导入语,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的教学语言,又叫开始语。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堂课的开始十分重要,巧妙地使用新课的导入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要想收到良好的语文课堂效果是很难的。最近,笔者听了一些教研课,对语文课上导入语的使用颇有感触,在此,说说自己的见解。
首先,使用导入语时一定要背着说且富有激情。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各单元的训练主题及新课的内容,设计好了一段内容优美的导入语,那么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富有激情地朗诵出来,学生一听,感觉老师说的话太优美了,真是一语惊人。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有教师就背着且非常富有激情地使用了这样一段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置身于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美得难以形容,那青山、那绿水、那蓝天、那小鸟都是一幅幅迷人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一曲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我们多么想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就是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的《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就是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那么,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呢?请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研究。上课开始,教师面带微笑,然后是眉飞色舞的朗诵,那飞扬的激情溢于言表,由于学生被他的激情所打动,学生们的面部表情也随之而发生变化,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眉飞色舞。听了这段话后,很自然地对索溪峪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便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便激发起来了。
假如,老师拿着备课卡照本宣科,这段话虽然很美,但那不是老师自己的东西,而是老师到别的书上摘抄下来的,比这优美的文章多着呢,没什么稀奇的……总之,老师没什么本事可让学生佩服,也没什么新奇的东西吸引学生。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同时教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第二,教师在使用导入语时,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话,也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背诵,而要让学生感到是开始上课了老师自然而然地说起的话,是脱口而出的话。学生一听,会对老师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学生认为老师学识渊博,随便说出的话都那么地神采飞扬,很不一般。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很神奇的人,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想亲近你这位老师,去亲近你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如果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形象,那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使用导入语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小学课本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教学这类课文,若一开始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做到以情感人,就能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教师使用导入语时就要注意语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教师用饱含深情的且低沉的语气使用了这段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因一生为国为民操劳过度,于1979年患血癌不幸逝世,与中国人民长辞了。当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与人民告别的时刻,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挂着泪水,心里默默地说:“灵车啊,你开得慢点儿,让我们再看看敬爱的周总理。”啊,那场面是多么地感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感人的场面的呢?请同学们翻看课本……教室里非常安静,教师面部表情很沉重忧伤而严肃,学生的表情也随着老师的话而变得沉重忧伤而严肃。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显然是受到了感染,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感人气氛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老师使用导入语的效果所在。
第四,巧妙使用导入语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每次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时设计的导入语都记在大脑中,那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在教学的生涯中积累很多优美的语言,我们不是在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地积累吗?难道我们教师就不该多多地积累吗?如果每段导入语我们都采取恰当的方法、语气、情感等来使用,那么,你的教学语言得到了规范,你的口才得到了训练,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你的课堂就会给人美的感觉,从而你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便会不断地提高。
有的教师在教研课上使用导入语,且注意了说话的语气和情感,这样当然很好,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不愿这样做,怕麻烦;有的教师在教研课上也没有背着使用导入语,在平常的教学之中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认为自己年龄大、记忆差,要记住它太难,再加上每天工作琐事那么多,除了教学,还有很多班务等工作,哪里有时间啊!但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这不是理由,关键是看你是否有心去追求完美的、高效的课堂。
总之,我认为使用导入语要讲究恰当的方法,方法对了就会有很多好处,教师的课堂就会增辉添彩。恰当使用导入语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呼唤,是当今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