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重难点篇一
1、能用语言表达出苹果的特征,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情景布置:苹果园。大的红苹果50个,小的红苹果50个,大的绿苹果50个,小的绿苹果50个。
1、感知活动:以“小刺猬和小朋友做游戏”引入主题,组织幼儿参观果园,初步感知苹果的大小、颜色。
2、体验活动:师幼一起摘苹果,共同感知苹果的大小、颜色。
3、操作活动:幼儿操作,老师组织幼儿区分苹果的种类并分类摆放。
指导重点: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4、结束活动:以歌曲结束活动,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优点:
1、以游戏“帮小刺猬分苹果”贯穿整个活动,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环节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2、教具比较新颖,能让幼儿有单独操作的机会,避免了幼儿分类时“跟风”的现象。
3、音乐加上苹果园情景的设置,幼儿真实地投入游戏之中。
4、教师注重幼儿完整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
不足及建议:
1、目标定位偏高,小班幼儿较难完成,建议两种特征的分类要分开进行。
2、教师导语的设计应精炼。
3、幼儿分类前,教师应提清楚操作要求,避免幼儿盲目操作。
4、幼儿表述苹果的不同时,教师应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5、尽量减少干扰幼儿的因素,如框框、苹果园标记的设计。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重难点篇二
1、能区分圆形和椭圆形,感知它们的特点。
2、联系圆形,椭圆形的相似物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椭圆形
2、圆形、椭圆形若干,图形印章。
活动过程
一、给图形描边。
1、使用幼儿操作材料,看看圆形和椭圆形,教说椭圆形名称。
然后用色笔描两个图形的边,提示幼儿一边描一边比较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2、操作后说一说:圆形和椭圆形有什么不一样?
结合操作体验,进行感知经验的比较。
二、椭圆形像什么?
1、课件:椭圆形
让幼儿说说圆形添画成了什么?说说还有什么像圆形,像椭圆形?
空白的圆形,椭圆形能添画成什么?
三、分组活动。
1、给图形涂色。
让幼儿描一描,涂一涂。
指导幼儿数数圆形有多少?椭圆形有多少?把圆形凃一样的颜色,把椭圆形凃一样的颜色。
2、摸图形。
幼儿从摸箱中摸图形块,按标记分放。
一边放一边说是什么图形?
3、图形添画。
让幼儿给图形添画,把空白的圆形、椭圆形添画成物品,鼓励画的不一样。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重难点篇三
1、引导幼儿学习交集分类。初步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图形,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图形的特征。
2、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复习10以内数的圆圈减法。
1、教具:多媒体教具一套、录音机、磁带、两个山洞圈(图上有大标记和红标记)
2、学具:人手一套磁性操作材料(两个贴有标记的空心圈及几个图形)五角星胸饰,小组材料四份,复习材料(算式接龙,看图编应用题,写算式。)
一、看表演导入活动:(出示多媒体)让幼儿看表演《花儿找家》发现问题。
情节:两个空心圈,一个是大花的家,一个是蓝花的家,四朵花根据标记回了家,而一朵既是大的,又是蓝的花说:“别吵了,别吵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了,小朋友你能告诉我吗?”
二、学习交集分类:
1、引导幼儿观察花的特征,知道大的蓝花同时具有两个家的特征。
2、小组讨论,共同操作一份小组材料,为大的蓝花找自己的家。
3、演示教具,将大花的家和蓝花的家相交重叠一部分并配上音乐,使幼儿知道这个重叠部分是两个家公共的地方,并能运用,加深理解。
4、把大的蓝花送进重叠部分,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5、演示教具分别拿掉相交相重叠部分大花家的弧线和蓝花家的弧线,帮助幼儿验证,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花朵才能住在两个家相交重叠的部分。
6、请幼儿共同完成小组操作材料,并选派一位幼儿把材料送上来,让大家检查。
三、小组活动:
演示教具:以小花瓣跟着音乐迎风飞舞,变成了各种形状的形式,激发幼儿运用经验的兴趣。
1、让幼儿从桌子上小黑板的反面找出操作材料,并讲一讲你的操作板上有哪些材料。
2、交待活动要求:
(1)边讲边操作。
(2)请幼儿相互检查作业,如果做好了,请从篓子里拿一个五角星夹在胸前,表示对自己的奖励。
(3)新游戏做完了,可以去做复习作业(算式接龙、看图编应用题、写算式。)
四组分别按大标记和绿色标记、小标记和三角形标记、蓝色标记和梯形标记、黄色标记和正方形标记进行交集分类。
四、活动评价——出示幼儿作业,让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按标记给图形找家的。
五、游戏——看标记钻山洞
幼儿拿着奖品五角星,看山洞上的标记,跟着音乐进行钻山洞的游戏,老师重点检查两个重叠部分幼儿的游戏情况。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重难点篇四
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的分类。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0个穿戴不同的贴绒男女娃娃;绒布1块;标记图数张(如图);每个幼儿1支水彩笔。小塑筐10个;各种颜色的积木若干;蚂蚁头饰6只。幼儿用书、笔。
一、教师出示10个贴绒娃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娃娃的外表特征,然后学习分类。
2.想一想,把这些娃娃分成两组,广组是这种特征的(要穿红衣服),另一组不是这种特征的(如不穿红衣服),可以怎么分,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3.请个别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后,在黑板上演示,然后教师贴上标记图。
二、使用幼儿用书第14~15页,给物体分类。
三、《蚂蚁搬粮》。
如:请小蚂蚁把红颜色粮食(积木)放在一个筐里,不是红颜色的粮食放在另一个筐里。教师改变要求,幼儿不断改变分类方法。
2.幼儿轮流扮演小蚂蚁,比一比哪个小蚂蚁搬粮食又对又快。
3.小结蚂蚁搬粮食的情况。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重难点篇五
1.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6 以内的数量。
2.体验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1.图片:各种商品
2.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为熊妈妈买礼物,激发幼儿活动愿望。
二、引导幼儿按标记乘汽车去超市
学习用各种动作表示6 以内的数量。
三、指导幼儿购物,感知数量。
1.打电话形式了解购物要求,个别幼儿示范。
(第一次,听铃声买相同份数的礼物,第二次买比标记卡数量多一份的礼物。)
2.幼儿按要求购物并相互交流与检查。
四、与幼儿一起送礼物,进一步感知数量。
引导幼儿在过路障的过程中感知数量。
(设置路障:过小河,钻山洞等。)
五、游戏:听指令或按标记找好朋友给熊妈妈表演节目。
1、听指令,按数量找好朋友。
2、按标记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运用生活化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