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玩偶之家教学反思篇一
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戏剧舞台上,新女性形象的大辩论的发起者是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易卜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
写于1879年,它通过海尔茂与娜拉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终于脱离“玩偶”家庭的自我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作品从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社会矛盾,对娜拉和海尔茂的不同性格,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缝里漏出去了”。按海尔茂的话说,娜拉的父亲是个“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的人,实际上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娜拉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娜拉受过资产阶级学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不同于大资产阶级的妇人、小姐,追求不劳而获的靡烂生活,她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以及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娜拉的这种不厌工作,乐观知足,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关系的,她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不幸者。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
娜拉身上更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倔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实际不是这样,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要借钱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要想尽办法还债等等,但她从不垂头丧气。还是很积极、乐观。债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债,债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性格的表现。娜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础。如果是一个软弱的女人,即使认识了丈夫的恶劣品质,要采取与丈夫断绝关系的行动,往往也是不可能的。
娜拉毅然决然地同海尔茂决裂,更主要的是有她的思想基础。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的看法,跟一般资产阶级庸人如海尔茂之流的见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敌视态度。当海尔茂说她“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时,她激昂地回答说:“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对于麻痹人民的精神鸦 片——宗教,娜拉更不会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称:“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恶痛绝。“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娜拉的言语显示了她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同海尔茂决裂的行动是她用民主思想进行反抗的必然结果,尽管娜拉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作者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并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过海尔茂这个反面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家庭的虚伪,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在他的一剧中有一句名言:“道德衬衣有一股霉味——好像死人穿的寿衣。”
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是丈夫的奴隶,受尽种种虐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做为丈夫玩乐消遣的工具,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妇女反对做玩偶,要求做个自由独立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个极其平常也极其严肃的社会问题。飘然而去,也只是要“救出自己”。
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海尔茂这样个别资产阶级庸人的揭露和批判,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士们大为惊悚。他们认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并对易卜生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他们辱骂易卜生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是一个败坏道德的作家,并要求禁演。在此情况下,易卜生愤笔疾书写出了另一社会问题剧,通过阿尔文太太沦为旧礼教、旧观念牺牲的过程,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无耻诽谤。因而,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易卜生的社会效果是多么的强大,他在剧中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又是多么的尖锐和深刻。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为他们思索的人生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由于挪威社会生活的不发展,丑陋的小资产阶级的现实显示给他应当避免什么,但是不能够显示应该往哪里走去”。所以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但是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但是,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玩偶之家教学反思篇二
玩偶之家是北欧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代表作。该剧通过讲述主人公娜拉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的困境,以及她最终摆脱桎梏寻求自由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不公。我在观看这部剧后获得了深刻的思考,下面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教育意义等方面阐述我的观后感。
首先,玩偶之家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娜拉是一个典型的19世纪妇女形象——温柔、柔弱、心智不够成熟。她过度依赖丈夫托尔瓦尔森,并在他的控制下失去了自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奈尔斯克罗格,一个机智、坚韧、自由而不拘束的律师。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对比,易卜生向我们展示了妇女的现实处境和她们追求自由的渴望。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
从主题角度来看,玩偶之家真实地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剧中,娜拉被当作洋娃娃一般的包养,丈夫并不看重她的思想和追求,对她进行控制和剥夺,使她完全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娜拉不敢激起丈夫的愤怒,害怕他离开她和破裂的家庭,所以她违心地过着表面上的幸福生活。同样,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在法律上也受到了歧视,她们没有财产和教育权利。这些问题都被剧中的对话和情节所展现出来,使我们深感现实社会中妇女所面临的压迫和不平等。
此外,玩偶之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娜拉的经历,易卜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和追求自由的权利,无论性别还是地位。人是有思想的个体,应该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不能被束缚和控制。这不仅是对妇女的教育,也给予所有人的启示。此外,剧中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剖析。娜拉的丈夫托尔瓦尔森在她没能访问他的朋友时大发脾气并责骂她,这表明他对妻子进行了教育与亲密关系中的错误行为。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而言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最后,玩偶之家为我们提供了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深思。剧中娜拉经历了成熟的过程,从最初天真无邪的洋娃娃妻子到最后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女性。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也带来了娜拉的觉醒和成长。娜拉的觉醒不仅对自己有益,也对整个家庭和婚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勇气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引发了我们对婚姻关系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思考。
综上所述,玩偶之家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剧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教育意义,易卜生揭示了妇女在19世纪受到的压迫、社会不公和家庭教育问题。剧中娜拉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对自我追求、独立自主的重要启示。这部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为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玩偶之家教学反思篇三
《玩偶之家》是由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它以三幕剧的形式展现了尼尔斯·克洛普夫一家所经历的痛苦和悲剧。观看《玩偶之家》后,我深受其影响。通过这部剧作,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由和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并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应忽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第二段:角色形象的塑造
《玩偶之家》通过几位主要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公妮莎(尼尔斯的妻子)。在剧中,她表面上是一位温顺的妻子和母亲,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自己的秘密。通过她的演绎,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一面,我们无法完全看透一个人。
第三段:自由与社会压力的矛盾
尼尔斯·克洛普夫是这部剧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然而,他却被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而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真实的自己。
第四段: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戏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例如克里斯蒂娜(尼尔斯·克洛普夫的朋友)经历了自己的痛苦,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而尼尔斯的朋友克劳斯塔德则代表了虚伪的社会道德观。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和明显的缺陷使得他们更加真实和可信,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深思。
第五段: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
《玩偶之家》最引人深思的一个主题是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尼尔斯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自由,离开了他的家庭和责任。他对个人主义的追求改变了他以及他周围人的生活。这个角色在剧中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价值,但他也因此放弃了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这引发了我对于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如何平衡的思考。
结尾:
通过观看《玩偶之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由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我们不应该被社会的标准束缚,而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同时,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不忘身处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玩偶之家》是一部富有深意的剧作,它让观众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有益的思考,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个体。
玩偶之家教学反思篇四
第一段:引言(120字)
《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通过对19世纪中产阶级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该剧的一场演出,并深受其启发。本文将从演员的表演、剧情的深度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等角度出发,谈谈我个人对《玩偶之家》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演员表演的精彩(240字)
演员在《玩偶之家》中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精准的动作,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地展现出来。尤其是主演妮娜,她在饰演娜拉这个角色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用她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一个普通女人从幸福家庭妻子到追求自由解放的新时代女性的心路历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整个剧组的协同配合也让我佩服不已,每个演员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使整部剧的表演更加精彩。
第三段:剧情的深度(240字)
《玩偶之家》的剧情非常扣人心弦,充满了悬疑和情感的张力。主人公娜拉始终生活在社会传统和个体追求之间的矛盾之中。剧中探讨的婚姻秘密、金钱利益和个人解放等话题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的深思。娜拉最终决定离开家庭,追求自由,这个结局既让人痛心又让人振奋。剧中的危机和反叛精神使我意识到,个体自由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传统价值观所限制。
第四段:人物形象的真实性(240字)
剧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娜拉的形象跳出了传统女性的被动角色,她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再接受社会既定的束缚。而娜拉的丈夫托尔瓦尔德则代表了传统男性主义的观念,认为女性应当依附于男性。这些角色塑造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我在观剧过程中与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内心斗争和情感纠葛使我深思,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五段:对于人生的启示(360字)
观看《玩偶之家》给我带来了很多人生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所束缚。其次,家庭责任和个体自由并不矛盾,我们需要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找到平衡和解决方案。最后,这部戏剧还告诉我们,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和社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作为观众,我们应该学会从剧中人物的遭遇和选择中寻找自我,理解和包容他人的选择。
结尾(60字)
《玩偶之家》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戏剧作品,通过对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探讨,引发了我对当代社会和个体追求的思考。这次观剧经历让我深受启发,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在观众中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玩偶之家教学反思篇五
《玩偶之家》开篇平平淡淡,毫无波澜,以致直到戏剧的后半部分甚至是结尾才让人意识到文中两位女子,林德夫人对爱的追求、诺拉对自己独立人格的维护,两位男子,赫梅尔的自私和伪善、兰克对诺拉深藏的爱,因此,也显得结局的翻转出人意料。本剧中大致有三个主题:女性对于一个更加公平公正世界的渴望,对于男性将力量和主权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批判以及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首先,女性对于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的世界的追求很完美地体现在诺拉身上。在戏剧的开始,诺拉是深爱着她的丈夫赫梅尔的,以至为了他的健康不惜造假来为他借钱,并且为了不让她丈夫承担债务上的压力,悄悄瞒着他独自承担起这一切。而作为在那时没有一点经济来源的妇女来说,她能做的只有节省任何一点本来要花在她自己身上的开支,积少成多地去抵债。更让人唏嘘的是,当事情将要败露之时,她所想的也仅仅只是去一力承担以防连累到丈夫。所有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愚蠢和疯狂,但却并不表明诺拉本人就是愚昧无知的。相反,她有她自己的考量。正如她丈夫在后文中找借口说“没有人会为了别的事而放弃他的名誉,即使是为了爱人也不行”时,诺拉所反驳的“我们女人就会这样”一样,诺拉所做的一切仅是出于她对丈夫的爱。但当最终发现自己在丈夫赫梅尔眼中不过是一个可供随时消遣的玩偶时,她果断选择了离开并坚定地向这个带着偏见的世界据理力争。在她的内心深处,诺拉切切实实地知道自己应该被公平对待。
“哦,我总是想着一个人总是会对他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的。但仅仅因为这个人是女人,事情就变了。就好像当一个人身处劣势,他就必须对某些人小心翼翼……”“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正是。”
在诺拉心中有这样不屈的抗争。因此,不管未来如何,她都要去求证这个世界和她“到底谁才是对的”。去抗争,去追求和男人同等的地位,这在那个时代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最后,文章讽刺了在男权社会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和统治。《玩偶之家》生动地描绘了男人们对于他们妻子及女儿的态度。文中与诺拉有关的两个男人,她的'父亲和丈夫不论婚前婚后,都是仅仅把她当作一个玩偶来看待。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讽刺。此外,文中赫梅尔对诺拉的一些称呼也能反映他对诺拉的态度,像“小仓鼠”、“小吝啬鬼”、“小诺拉”等等。所有这些似乎在戏剧刚开始之时被看作是夫妻之间的调情、丈夫对妻子的爱称,然而纵观全局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反映了赫梅尔对诺拉的认知。首先,在他的观念里,诺拉是一个抠门到极点的人——当然我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其次,这些“小”字的添加让诺拉听起来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宠物,而对于赫梅尔来说,他可能正沉浸在挑逗这个小尤物的乐趣里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在戏剧的开头,赫梅尔一次又一次地宣称他多么爱诺拉,但当事情败露之后,他变脸之神速在让人反应不及之余,也让人看清了他自私伪善的本质:他爱自己和自己的名誉甚于任何人。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赫梅尔再次转变嘴脸来原谅并讨好诺拉之时,诺拉选择决然离去。
这一场虚惊正如晴天霹雳,让诺拉看清了赫梅尔的真正面目,也唤醒了她心中潜藏已久的渴望,放任她去海阔天空追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