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第一本书设计活动篇一
导入: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结构。
把握课文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
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
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
补书——对孩子的理解
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
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1)贫困。
4、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交代乔元贞的处境是一个败笔,你是怎样看的?
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5、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
答:略。
6、“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解答“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8、在品评文章的时候,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请你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语句。
9、作业:当我去送书给乔元贞的时候,乔元贞会说什么,请你写一段话?
我的第一本书设计活动篇二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奥秘:奥妙神秘。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设计活动篇三
本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确定以学生自学为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设置合理,重点把握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板块”教学模式,除了“自读----精读----品读”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各个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使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我的第一本书设计活动篇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设计活动篇五
书是给人指引和教益的东西。
我的第一本书,就应该是生命最初的那段经历。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教益何在?
起初,我却没有这样考虑过。打算围绕着“怀念”做文章。
是学生在启发我。但两个班对我的启发略有不同。
八班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是大声说出心里的诗意。
用带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给予点拨和鼓励,原是我不敢做、不愿做的。
因为觉得,初中生哪里懂这个!作秀给谁看?但我发现,我完全想错了。
一贯羞涩、沉默的学生似乎都有了一点点冲动,并开始在乎细微的感觉。
于是,围绕这人生的第一课入手,谈“教益”。一次次进入文本。
思考的多一些。
而七班的这节课呢?
感动的多一些。
这绝对不是我的套路啊!我也没想到会上出这样的一节课。
几乎是误打误撞。
课备得很不细致,自己心虚,干脆将所有的“已知”清空。
从零出发,从学生的体验和反应出发。
这才发现,以往都是居高临下的给予和施加啊!
结论相似,但过程和预设差别很大;当然,学生的收获也会不同。
而我自己,则在教学的组织上有很大突破。
怎样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对此,我终于有了更多一点的领悟。
语言上的咀嚼临时增加,等于和学生一起在读、在思、在问。
简要记录如下:
开头和预设差不多。
学生回答时,却说:
书意味着机会,意味着会走出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
我觉得也有道理啊:
所以,乔元贞只有在村头卖纸烟、花生、火柴,而牛汉呢?
你能否认这是际遇、是运气吗?我们总以为结果只在努力。
人不能忘本。人要知好歹、懂感恩。
所以我谈起乔元贞——
家穷,买不起书,而买不起书就意味着……
他自己想念书吗?从哪里看得出来?为什么这样(“哭着说”)?
跟着,我希望唤起一点关于贫穷的体验。
说“荒寒”。说那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些阳光、麦香、麻雀和雀粪的味道。
除此以外,是荒芜、是饥寒。吃都吃不饱的年月,哪还有那样爽朗的笑声?
所以,整个故事中那些有意思的、让人发笑的地方,也只有我们在笑。
“我”可曾笑过一次?
念不起书,就意味着——永远只能和“荒寒”同行。
意味着只能从大自然中感应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只属于孩子。
所以,我才把这仅有的一本书给了他一半。
给了这个伙伴,给了这个比我考得更好的穷孩子。
我问一个学生:你会这样做吗?你能舍得吗?你会心甘情愿吗?
他摇头,其他学生跟着有摇头的、点头的。
但“我”到底还是这样做了。——为什么?
“怕他看见……”、“垂着头”、“泪水盈眶”;
——这些语句到底能说明什么?
“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这书撕得真是理直气壮吗?
也许实情就是——
“我”想都没想,他需要,就撕了。
就这么简单。
其实撕得多艰难!人太小,力气太小。
所以书破处,才是不整齐的模样!——“简直是一团纸”。
这叫什么?这是怎样的友谊?什么叫纯洁?
纯洁,就是不掺杂任何一点杂志,
纯洁,就是不考虑任何一点得失,
纯洁,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他考虑。
——所以给他书,是同情吗?
他没书,他要书,他没书就不能念书!
而我是同村的伙伴,我不帮他谁帮他!
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根本没觉得有啥!
所以,也根本没拿这事跟家里人商量。
(天啊,这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眼里的“责任”)
真的想都没想,撕了……
直到这时候,才觉出后果很严重。
这段故事,对于成人的“我”,是一种教益吗?我在思考。
初次备课的时候没细读,而且觉得:
既然这是“我”固有的品质,那就谈不上什么教益和影响。
所以我自动忽略了这一点。
但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何等浅薄!
于是,我这样跟学生说:
“友谊,也是我们常谈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样的友谊,和我们口中所谈的友谊,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太计较,能从一段友谊中获得些什么。
所以,两孩子之间的友谊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不信“父亲”就无动于衷!
我知道该说“父亲”了,而且我自己也很想读解父亲的反应:
于是,我们没法不关注一些词。
于是,带着学生去掂量这些词。
比如,“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比如,“愁苦地望着我眼泪盈眶的眼睛”。
比如,“深深叹着气”,比如,后面父亲的那句话,——这里有文章。我要让学生写!写父亲一声叹息里的心理活动。这样判断的理由很简单:当我有了让学生写的想法,并在心里试着写、刚刚起个头儿的时候,一阵剧烈的酸楚和感动便袭遍全身;心,马上就酥软了。我希望能给学生这样的感受。而且,想写好就要联系上下文,就要读懂父亲的个性和他无声的语言。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们的语文能力。
为别人的感动而感动,你才知道活着的真相、缘分的真相,世界的真相。
以我的心意,其实一句话就够了——
“唉——你俩孩子啊!”
这最符合这棵沉稳的大树了。
甚至,他压根儿什么都没想。
但其中滋味岂是一两句说得尽的。学生有的写!
如果真要写给学生看,我肯定会扒开意识深处:
“穷得买不起一本书,孩子,你懂吗?你懂那是怎样的滋味吗?但乔元贞懂。他是个好孩子啊!你做得对,我们应该帮帮他;同是穷人,咱们不帮,谁帮?可怜你也只有一本书!好端端的一本书撕成两半,你不会不心疼,我的好孩子!我亲爱的孩子,你告诉我,你如何舍得的?但你不会明白,就算你把整本书给了他,也根本帮不了他。你太小,你不会明白的……”
这就是为什么,乔元贞有了书,得到了我们如此诚恳的帮助,也依然不念了;而且即使以后,“我”还是把书一分为二,即使父亲还是为我俩缝书、补书、做书,他也还是只有不念。
不念书的乔元贞,又会干些什么呢?
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他的命运和家庭的境况,不会改变。
任凭他如何挣扎!
所有这些,父亲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一声叹息和一句“元贞比你有出息”之外,父亲可曾多说一句?他的忧伤、难过、疼惜、感动、欣慰,你可曾感觉到?他甚至都没有预先告诉我,为什么要把书要回来。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无用功!有这样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心头,他便什么也不敢说、不想说;说出“帮助”二字来,伤的是自己的良心,愧怍的是自己的灵魂。
穷,把人给“困”住了。生存的压力,压得乔元贞父亲的背弓得像“驮灯狮子”。这家人的天空,似乎永远地缺了一个角——这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的大窟窿和精神的大窟窿,仿佛欠了几辈子的债。想帮,却帮不了;帮不了,却也要帮!!!
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一边裁纸一边到底在想什么啊!
其实,父亲更是想给自己的良心一点点的安抚吧!
此时,我已经分辨不清,这个浮现在我眼前的身影是谁;我只知道,我的心中亮起了一盏“灯”!它比那盏昏黄的麻油灯要明亮得多、耀眼得多!是的,贫穷不能、也不该抹杀人性的光芒和做人的尊严!
这,简直就是这个故事的高潮,是“我的第一本书”的精髓。
作者寥寥几笔。看似波澜不惊。波澜不惊,那是孩子的感知。
忆起往事,作者的心底里一定有巨浪在翻滚、有巨响在回荡。
父亲真正的语言,是行动。他的慈悲、他的厚重,他对儿童友谊的珍视,对孩子善良的支持、肯定,都是通过“做”的——而不是通过“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他的深沉内敛、含蓄包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人格和我的文风。沉甸甸的、给我勇气和力量的父爱!但它还在吗?多少宝贵的东西,都已消失!
而对于有的人而言,它们是永远地消失了。
心间种下善良的种子,我们才会回首往事;
回首往事,才知道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凄惨的课本、
愁苦地面容、
深深的叹息、
酸涩的泪水、
哭肿的眼睛、
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的背影,
——这才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这本书不属于其他任何人,而只属于“我”!
就像周国平所说的——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不能转让给任何别人,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可是,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里寻寻觅觅,我才看到了和“凄惨的课本”一样凄惨的人生,我才读懂了父亲心底里不能说的秘密;“我”才突然发现,“我”今天的拥有是怎样的幸运、怎样的来之不易;“我”才终于发现,那深挚的友情、深沉的父爱,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永远不灭的明灯,是人世间最宝贵、最值得感激的东西。
在八班上的时候——
由于前天早读有学生提到了曾经的“听书课”,我便很自然地说起了这一段:
就像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孤独地行走在沙漠里……他寻找的是什么?是友谊,是真情;也可以说,是寻找人世间最真最美的东西。他找到了吗?——是的,那就是沙漠里的井水;因为它是我亲自用轱辘打上来的,代表着我对他的爱。于是,小王子突然发现,他所寻找的东西,他一直拥有。就在身边,就在那个曾经待过的星球上,——他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