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一
【片段1】
(教室里,桌椅围成大圈,讲台暂被“弃置”在教室一角。黑板上贴着大幅教学挂图,上方用彩色粉笔写道:“欢迎你!”黑板左右分别贴有丁丁、冬冬的头像。墙上崭新的专栏,分别以金丝猴、苹果树等为“主角”)
师:一大早,丁丁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摸着长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丁丁,我要带你去一个神奇的乐园。在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丁丁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老爷爷不见了……咦,这神奇的乐园到底在哪呢?”
生1:我知道,在童话书里面!
师: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能不能告诉伙伴们,你还没上小学,是怎么读童话的呢?
生1:(自豪得很)我妈妈天天给我讲故事。我看着书上的图,自己也可以编故事!
师:真棒!将来你认识更多字,可以把故事写给全世界小朋友看呢!
生2:(小声对生3)神奇乐园是不是在小学?
生3:(小声)我也觉得是。
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为什么?
生2:我爸爸妈妈说在小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很有用!
生4: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神奇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生5:(手指着挂图)做小飞机!
生6:我想认很多很多字,这样就可以看很多很多书啦。
生1:我想学写童话故事!
师:好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和丁丁、冬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会听、说、读、写……瞧图上这些伙伴们,已经学到不少本领呢!
【反思一】
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动听的故事将学习伙伴丁丁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学校是神奇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这对于满怀憧憬踏入小学门槛的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要。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二
今天发了新的语文课本,带着孩子们认识了课本,并且讲了第一课:我上学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与学生不断互动,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大量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堂教学活动化。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3、合作交流。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喜欢展示自己。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合作交流,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三
这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2、知道爱护书本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
3、了解、熟悉新的校园环境,熟悉新同学新老师,逐步适应新的校园生活。体验上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愉悦和自豪。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好奇、渴望,同时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上学有意思吗?老师、同学会喜欢我吗?带着这些好奇、疑问、孩子们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引导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上学的快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开始新的生活。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让课程回到生活,让课程联系生活,让课程关怀学生,让课程走近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复兴。陶行知 先生 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 “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也已经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在《上学路上》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上学要经过哪些地方,学生积极发言,再让学生把它们画下来。学生一看自己每天都要走过的那条熟悉的路搬到图画上来了,特别感兴趣,画出来的画也就很逼真。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灿烂和丰富多彩。
二、注重情感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我通过再现学生在上学路上玩卡片、玩蚂蚁; 在零食摊上吃零食;在小店里玩摸奖游戏,买小玩具等情境,请学生演一演,进行劝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的说:“老师,我觉得在马路边的小摊上买东西吃太不卫生了。汽车开过灰尘都粘在食物上了,太不卫生了。”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在路上玩卡片、玩蚂蚁,不卫生,而且玩着玩着上学的时间都会忘记了。”有一个学生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就在路边玩蚂蚁,结果迟到了,下次我再也不在上学路上玩耍了。”??一个个简单生活情景的再现,引导了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批判,从而深化了上学放学路上不能玩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在上学途中要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教学活动情境丰富、优化,让学生开动多种感官,对多媒体情境设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培养了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
三、以谈话、游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寓道理的认识于游戏活动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竞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交通安全标志,学会了交通安全规则,懂得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学生愉快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思想,人人学习情绪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五
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每到这节课,他们会异常兴奋,摇着手里的书跑来问:“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呀?”所以每逢上课,总要好好准备一番。在《上学路上》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并且是在快乐中体验和感受。
我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播放《康康熊在上学路上》和《小熊和小猴的故事》,这种模拟生活的场景,学生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就像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地发现小熊小猴上学路上出现的问题,在愉快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这节课人人学习情绪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一个个简单生活情景的再现,引导了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批判,从而深化了上学放学路上不能玩的道德认识。
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另外,通过画上学路线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上学不能迟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学生表演指挥,玩棋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上学不迟到教案反思篇六
新一轮的课程的方向就是让课程回到生活,让课程联系生活,让课程关怀学生,让课程走近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复兴。陶行知先生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也已经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在《上学路上》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上学要经过哪些地方,学生积极发言,再让学生把它们画下来。学生一看自己每天都要走过的那条熟悉的路搬到图画上来了,特别感兴趣,画出来的画也就很逼真。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灿烂和丰富多彩。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我通过再现学生在上学路上玩卡片、玩蚂蚁;在零食摊上吃零食;在小店里玩摸奖游戏,买小玩具等情境,请学生演一演,进行劝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的`说:“老师,我觉得在马路边的小摊上买东西吃太不卫生了。汽车开过灰尘都粘在食物上了,太不卫生了。”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在路上玩卡片、玩蚂蚁,不卫生,而且玩着玩着上学的时间都会忘记了。”有一个学生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就在路边玩蚂蚁,结果迟到了,下次我再也不在上学路上玩耍了。”一个个简单生活情景的再现,引导了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批判,从而深化了上学放学路上不能玩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在上学途中要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教学活动情境丰富、优化,让学生开动多种感官,对多媒体情境设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培养了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
游戏竞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交通安全标志,学会了交通安全规则,懂得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学生愉快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思想,人人学习情绪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