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营人生读后感篇一
曾经在我印象中那些为人称颂的“名师”们,他们学富五车、受人景仰,仿佛上帝的宠儿,天生的教师,是高不可攀的。这个学期拜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后,忽然间发现原来“名师”也曾有过困惑,原来“名师”的教学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会忘了自我,忘了劳累,忘了结果,忘了回报。一位位名师,他们的起点不同,境遇不同,悲喜不同,付出不同,人生不同……但是,他们的人生信仰是相同的,百折不绕的精神是相同的,铁杵成针的勤奋是相同的。
李镇西老师说是学生教会了他怎样当老师。在他的故事中,他讲述了由于他处理不当,让一个孩子受委屈的故事,事后李老师对孩子的内疚让我汗颜。从教十几年,我对自己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教学生”上,一味地将学生当成自己说教的对象,而很少想过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以致最后我教的越来越吃力,孩子们学的越来越累。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自己的这种态度是多么的可怕,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只有沿着错误的台阶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而且在李老师的的教导下,我明白备课的起点在学生而不在自己,也明白了最好的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懂得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应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道理。
想来当我们从《名师人生》中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去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走进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影响一个学生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
慢慢地合上书,忽然间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也许穷其一生,我也成不了名师,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我能做到:那就是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学会爱学生,学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对待学习,把教学作为没有终点的追求。学会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快乐些、轻松些、幸福些,在今后的从教之路上铺满爱,我想这应该是我能努力达到的目标吧。
经营人生读后感篇二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放弃 终极想象,面对琐屑的现实,以“零度感情”续写“此岸”的生存状态,来揭示平凡生活的生命本质。
池莉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她也被公认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大多表现女性视野中的武汉都市生活,人物往往是带有世俗气的芸芸众生,远离英雄主义的凡夫俗子;同时,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不闪避自然主义,人物事件均被一层生活原色所笼罩,给人以更为自然、逼真的艺术感受。创作即重视发挥故事的功能,又不排斥各种现代新手法。小说语言善于吸收武汉地域的方言俚语,或幽默俏皮,或质朴凝重,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池莉的笔下,平平淡淡的语调,讲述平平凡凡人物的平平常常的人生故事,凸现其“三平”的平民创作风格:在独特的视角中突现平民态度,在生存的烦恼中突显平民意识,在密集的细节中突出平民理念。
淡淡的风,淡淡的吹。吹走的是一种年少轻狂,吹出的是一种淡淡的真实,淡淡的人生。所以我很喜欢这篇小说。
小说中描述的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武汉中的一个平凡家庭的寻常生活片段,作者池莉用她细腻的笔触合入微的观察,娓娓的道出生活的真实,也同是透出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对待人生,应该如对待茶一般,细细地去品。平淡中融合了简单的浪漫,烦恼中也折射着静静的幸福。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这是文中的第一句话,不仅引起了我的好奇,也预示了某些事情的发生,也暗暗的揭示了生活的忙碌。儿子在昏蒙蒙的半夜里“咕咚”一声掉在地上,拉开了印家厚一天生活的序幕。儿子的哭,老婆的不满,生活环境的窘迫狭窄,烦恼和辛酸撞击着一个男人的心。
所谓家,就是一架平衡木,他和老婆摇摇晃晃的在平衡木上保持着平衡。这就是印家厚在平息与老婆的风波后的思考。接着,叫小孩起床,洗漱,等待厕所,然后是跑月票,挤公共汽车。生活就是如此的往复,如同不受阻尼的简谐振动,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又回波谷。如此往复,没有变化。可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可能猜出的结果,但是猜不到结尾。往复中带着变化,重复中带着期待,生活就是如此。
“儿子挥舞着小手,老婆也扬起了手,印家厚头也回,大步流星汇入了滚滚的人流之中。他背后不长眼睛,但却知道,那排破旧老朽的平房窗户前,有个汤了鸡窝发式的女人,她披了件衣服,没穿袜子,趿着鞋,憔悴的脸上雾一样灰暗。她在目送他们父子。这就是他的老婆。你遗憾老婆为什么不鲜亮一点呢?然而这个世界只有她一个人在送你和等你回来。”
生活是什么?梦?
生活中原本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一个多么晴朗的五月的早晨!
每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生活中不应该有绝望这个字眼,所以我们可以快乐的面对。
虽然烦恼在继续,但是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一切都会解决,等明天醒来之后一切都会好的。
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让淡淡的风吹拂脸庞,吹散心中的愁绪,接着便是阵阵清凉。生活在继续,不因为什么而停顿;牱衬赵诩绦,生活没有停顿着不变。生活让人烦恼,但也充满希望,一切都会解决,等明天醒来之后一切都会好。噩梦总会结束。
经营人生读后感篇三
20xx年7月11日早晨9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将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汇集整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季羡林先生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读来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颇似老人的谆谆教诲,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风范,因此又可说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评价对季先生而言颇为恰当。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点,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温柔,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他竭力以一颗对生活无比虔诚的心在当下环境中去寻觅那些被时间、世俗磨损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诗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彩虹之美,这种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一派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欢,作为读者的我依然被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温柔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不禁让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经营人生读后感篇四
人生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个,要慎重选择。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取的。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书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经营人生读后感篇五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为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芗、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美是很难制定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