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自觉练学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题目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p13页16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三
一、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幼根的生长
1、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芽的结构
1、芽轴——发育成茎
2、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一、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五、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四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五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六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00年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