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一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长5公里,宽1.5公里。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地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终老于此。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林”。此处碑林占地30余亩,共有树碑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馆所兼而有之。另有1000余块2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创,尤为别具一格。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二
一天中午,身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与朋友悠游山水回来,已错过了用膳时间。于是,他带朋友来到一家挂有“杏花村”酒旗的普通酒店。瑟瑟秋风中,酒旗猎猎飘动,“杏花村”三字显得特别醒目,但酒店生意却显得很清淡,只有三五赶集的.农民就着炒花生喝酒聊天。地上的花生壳伴着阵阵北风缓缓地往屋里挪动,酒店里显得很静。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三
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体现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欧阳修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写作上严谨认真,积极向上。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四
出处:「欧阳修传」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和丸?”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书:写 或:有时
宋欧阳修早岁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事见殴阳修《泷冈阡表》。后因以“欧母”为称颂贤母之词。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 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五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和苏轼在阜阳的故事篇六
一天,这位自命非凡的秀才吃过早饭之后,便摇着一把折扇兴冲冲地上路了。就这样,边走边看,口中也不时地溜出几句“好诗”,路人一看他这架势,还真以为他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呢。
拐过一个路口,看见两旁有一株枇杷树,这老兄诗兴大发,随口吟道:“路旁一批杷,两个大丫杈。”然后口中“嗯”个不停,再也没有下文。正走过此地的欧阳修见秀才抓耳挠腮的滑稽样,就想替他续两句,帮他一个忙,于是接口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听身后有人说话,秀才赶紧回头,惊问:“你老兄也会写诗啊?”欧阳修笑笑,不说会也不说不会。几句交谈之后,秀才觉得面前这位还有点才学,正好路上做个伴,于是邀他一同前去拜访欧阳修。
二人结伴,继续前行,忽然一阵风起,路旁的一堆土灰被刮起一团沙尘。秀才用扇子在眼前扇了扇,说:“远望一堆灰,近望灰一堆。”接下去又没了下文,只“嗯嗯”着不停摇扇。欧阳修看看秀才,再次接口道:“一阵狂风起,满天作雪飞。”那秀才一听,赶紧说:“对对对,我想要作的诗正是这意思。”
转眼间,很快来到河边。有一群鹅正好被人赶下河,发出“嘎嘎”的叫声。秀才又来了诗兴:“岸上一群鹅,被人赶下河。”当然这次还是没下文,仍然是欧阳修替他续上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两句前人的诗句。
二人登上岸边的小船,还没坐下呢,秀才就又摇头晃脑,说:“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完全领教了这位大诗人的本事,立即送上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修)。”欧阳修巧用自己名字的“修”与“羞”字的同音,不露痕迹地巧妙讽刺了这位不学无术、自命不凡的“大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低调做人不能太过自傲,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的成功,不能因为一时的小成功,而过分的自傲,我们要做的是找出自己的缺点加以改进,更加完善自我而已,别太看得起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度,你超过了这个度,打破了它的平衡,却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