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初中篇一
7月12日,晓聪同学发表于微信平台〖咱们村〗的一篇文章叫《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很巧合,我在11日夜里写了散文《回味》,这“回味”好似是与晓聪同学的文章相呼应的。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晓聪同学所写的“电影饭”会令人匪夷所思,看题目更是感觉莫名其妙,内容描写70年代农村人的一种生活情况。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现在叫镇,以前叫公社,一个公社大约由20多个自然村构成,那时每个公社有一支电影放映队,每个月由公社派这支电影放映队到各自然村轮流播放一次露天电影,大概一个月一个村能轮流放映一次电影,那时候各个家庭的口粮还不是很充足,平时大部分家庭是以稀饭和蕃薯为主食来填饱肚子,能吃上干米饭大都是在节日、或者家里来客人为招待客人请吃干米饭。
那时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一年到头好像没什么空闲时间,也没什么娱乐或文艺节目,小孩子娱乐的节目不外乎拔箍、跳马、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瞎子抓人、抽陀螺等,所以村里轮到放映电影的那一天就是头等乐事,好象有不成文的规定,轮到村里放电影日子也是解善生活的好时光——吃一餐白米饭(或白米蕃薯饭),送饭的菜也相对改善些,当时的蔬菜品种特别少,印象当中仅有春菜、厚皮菜(这种菜主要用于来喂猪的)、韭菜和小白菜之类,而且这些菜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平时买得起猪肉的家庭很少很少,家庭做菜习惯性放一种调味料——“初汤”,这些蔬菜要是缺少猪油放点初汤进去,还真是起到爽口的作用,吃起来感觉会很美味,我家当时就做起了“初汤”生意。
有了“电影饭”,村民煮菜放“初汤”,这“初汤”生意明显比往常好几倍,我家在海田村,70年代我们村的人口约4000多人,分成四个片区,我和我三哥每人分二片区域去穿街走巷卖初汤,基本上是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各自挑着一担“初汤”去卖。因为我小,母亲就安排我在家附近的一、二片区去叫卖,我三哥就在三、四片区去叫卖,在没有时节的时候,我兄弟俩每人每天只能卖到几角钱,有了“电影饭”的晚上,每人大致能卖到二元钱左右;这初汤生意从利润比例来说是蛮好的,到汕头市进货一斤是七分钱,卖出去一斤是一角六分,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每次也就买二分钱到一角钱!当然这利润还要包括家里几个人的劳动力和往来汕头市的渡船费。
因为聪同学的“电影饭”文章,让我回味了电影饭用到的“初汤”,虽然,那时候因为卖初汤,我失去了童年的玩耍时间(在我印象当中,我的童年几乎没玩耍),但帮家里赚到一点小小的收入,或许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其他的孩子拥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而我,因为“电影饭”多卖了初汤,为家里多赚了几分钱,我想,这是我比别人多出的幸福吧!
作者|蔡玉崇
公众号|咱们村
故事新编读后感初中篇二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书,书名《东周列国故事》。此书分上下两侧,讲述了东周的属国之间发生的故事,是一本好书。
在此书中,东周的属国都想争当霸主,并不择手段。其中有许多好君王,当然也有昏君。有的君王治国有方,善待大臣。有的君王花天酒地,虐-待百姓,令人发指。他们都想成为中原霸主,好君王是靠赢得民心成为霸主,但是再好的君王都有做错的时候。有时他们会因做错一件事儿得不到小国的信任从而失去霸主的名称。其实君王难当,好君王更难当。如果想成为好君王,就要体贴民众,但这不免会得罪 有权势的奸臣。他们很可能会勾结一起拉你下马。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个昏君,奸臣会奉承讨好,但是你一昧的花天酒地会引起民众和忠臣的不满。你的统治最终不会长久。这是难处之一。另外的`难处是,当你决定选择一个儿子继位时,又不得不面临后宫的妃子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引发的风波。有的儿子甚至去杀父来争夺王位。你又不得不提防自己的亲儿子。而这一切都是王位惹得祸。
如果你是个小国君王,你就得面对被大国吞并的可能。你必须时刻警惕,否则随时会被大国吞并。有时经管你做到了这些你还是被吞并。东周的许多小国都被吞并,并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结束了周朝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这本书讲述了周朝属国的故事,讲述了秦国从小国到帝王的过程,令人感叹!
故事新编读后感初中篇三
长在70年代的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那时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种童年难忘的记忆。
从我们懂事起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农村,闭塞和贫乏是现在无法想像的,在电视出现之前,所谓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只靠电影,忘了是一个月还是几个月,一个村就能轮流放一次电影,如果能连放两个晚上,那比中奖还开心,每到放电影的时候,整个村庄都闹腾起来,那些卖零食的小贩早早就在放映电影的地方摆摊,小孩子忙着拿家里的破席子去占位子,父母们抓紧时间把农活干完,早早回家做饭。小时候没办法天天吃米饭的,平时都是喝粥,只有逢年过节来亲戚或者放电影的时候才有干米饭吃,“电影饭”就是这样来的。
村里放电影的这一天就像过节一样,大人忙小孩欢,小孩子吃完饭就拿着父母给的一两分钱到放电影的地方去买零食,那时一根冰棍是三分钱,一分钱只能买一根冰棍的三分之一,如果能成为一根冰棍的最后一个顾客是最幸运的,因为有那跟竹签穿着,可以拿着吃,前两位顾客只能用一小张纸捧在手里吃,如果父母能一次性给三分钱买一整根的冰棍,那不知会引来多少艳羡的目光。总之,边吃零食边看电影是孩提记忆中最最幸福的时刻了。
《少林寺》使孩子们对李连杰崇拜不已,《父子老爷车》《笑比哭好》《瞧这一家子》把我们都笑出眼泪。《庐山恋》让我们知道了唐国强的帅和张瑜的美,以及庐山的秀美风光,还有《铁道游击队》《邱少云》等等战斗片让孩子们心中从此屹立着很多英雄人物,《戴手铐的旅客》《牧马人》《小花》等等都是很难忘的精彩大片,特别是《少林寺》把大人小孩看得如痴如醉,那天听有的同学说追着几个乡里看了六遍也不生厌。
很感谢那些走村闯寨的电影放映员的,他们像孩子们的魔术师,稍微一拨弄就能让白布出现人物和声音,更像是乡村的文化使者,他们除了要掌握放映技术之外,还要先把电影的内容烂熟于胸,并学会解说,因为当时农村很多文盲,也不会说普通话,根本听不懂“电影话”——普通户,所以电影的情节需要放映员的解说才能弄清楚,一般程序是这样的:故事的大概情节会在电影开始前先说一次,在放映的过程中,再根据剧情边放边解释。有一些放映员的解说功力特好,会用很诙谐、押韵的潮汕话娓娓道来,可以媲美当时著名“讲古专家”陈世文,时不时会引领大家哄堂大笑,有的人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听放映员解说从外乡追着听,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追着自己的偶像。
如今我们这群渴盼着“电影饭”,看着乡村电影长大的孩子都已经年过不惑,看着现在的孩子们,电影、电视、手机,消遣娱乐的东西精彩纷呈,就说看电影,imax,巨幕电影,3d、4d电影,到电影院一坐,要什么来什么,跟他们聊起以前我们看电影的情形,他们都以为我们在编故事。不过,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那么有趣。就像有的朋友说的,黑白的童年世界隐藏着多彩的回忆!是的,虽然在那么贫乏的年代,但我们的快乐并没有缺斤少两,回忆依旧是满满的幸福和精彩!
作者|黄晓聪
公众号|咱们村
故事新编读后感初中篇四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母亲,有许多的儿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雷锋便是母亲的骄傲,我们全以他自豪。
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心想都可怜啊,就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的身上,还替她抱着一个,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着直抖,毫不犹豫把自己替身的毛衣给小女孩穿,雷锋估计他们没吃早饭,就把自己的馒头给他们吃,火车到了沈阳,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他们送至家门口。那位妈妈感激的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要感谢,就感谢中国共产党啊!”
用这和我比,我在冬天早上,睡到6点,都不肯起床,雷锋叔叔5点就起床了;面对下雨天,有时想请假不上学呢,而雷锋做好事,还帮助穷人,再想一想,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能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呢,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以雷锋为榜样,好学习,做好事!
故事新编读后感初中篇五
短篇故事的读后感: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
编者按:《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是同平台的一篇文章,作者看完后感触很深,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读后感吧!
7月12日,晓聪同学发表于微信平台〖咱们村〗的一篇文章叫《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 ,很巧合,我在11日夜里写了散文《回味》,这“回味”好似是与晓聪同学的文章相呼应的。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晓聪同学所写的“电影饭”会令人匪夷所思,看题目更是感觉莫名其妙,内容描写70年代农村人的一种生活情况。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现在叫镇,以前叫公社,一个公社大约由20多个自然村构成,那时每个公社有一支电影放映队,每个月由公社派这支电影放映队到各自然村轮流播放一次露天电影,大概一个月一个村能轮流放映一次电影,那时候各个家庭的口粮还不是很充足,平时大部分家庭是以稀饭和蕃薯为主食来填饱肚子,能吃上干米饭大都是在节日、或者家里来客人为招待客人请吃干米饭。
那时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一年到头好像没什么空闲时间,也没什么娱乐或文艺节目,小孩子娱乐的节目不外乎拔箍、跳马、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瞎子抓人、抽陀螺等,所以村里轮到放映电影的那一天就是头等乐事,好象有不成文的规定,轮到村里放电影日子也是解善生活的好时光——吃一餐白米饭(或白米蕃薯饭),送饭的菜也相对改善些,当时的蔬菜品种特别少,印象当中仅有春菜、厚皮菜(这种菜主要用于来喂猪的)、韭菜和小白菜之类,而且这些菜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平时买得起猪肉的家庭很少很少,家庭做菜习惯性放一种调味料——“初汤”,这些蔬菜要是缺少猪油放点初汤进去,还真是起到爽口的作用,吃起来感觉会很美味,我家当时就做起了“初汤”生意。
有了“电影饭”,村民煮菜放“初汤”,这“初汤”生意明显比往常好几倍,我家在海田村,70年代我们村的人口约4000多人,分成四个片区,我和我三哥每人分二片区域去穿街走巷卖初汤,基本上是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各自挑着一担“初汤”去卖。因为我小,母亲就安排我在家附近的一、二片区去叫卖,我三哥就在三、四片区去叫卖,在没有时节的时候,我兄弟俩每人每天只能卖到几角钱,有了“电影饭”的晚上,每人大致能卖到二元钱左右;这初汤生意从利润比例来说是蛮好的,到汕头市进货一斤是七分钱,卖出去一斤是一角六分,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每次也就买二分钱到一角钱!当然这利润还要包括家里几个人的劳动力和往来汕头市的渡船费。
因为聪同学的“电影饭”文章,让我回味了电影饭用到的“初汤”,虽然,那时候因为卖初汤,我失去了童年的玩耍时间(在我印象当中,我的童年几乎没玩耍),但帮家里赚到一点小小的收入,或许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其他的孩子拥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而我,因为“电影饭”多卖了初汤,为家里多赚了几分钱,我想,这是我比别人多出的幸福吧!
作者|蔡玉崇
公众号|咱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