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班教案篇一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日常用品,知道这些日常用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通过发现、讨论、验证,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工具组:组装玩具汽车,冒钉的小椅子,螺丝刀,锤子;
修补组:破旧图书,订书器,剪刀,胶带,固体胶;
装饰组:白裙,印章,彩纸,水彩笔,油画棒;
课件,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火车车箱,螺丝,绳子,夹子等。
1、教师情境表演,引出工具
(1)师扮演"小工人"出场,引起幼儿兴趣师拎着工具箱边走边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拿起一张椅子,师表演钉子轧了手,掏锤子,钉;拿出一个掉了螺丝的玩具,用工具拧紧。)
(2)出示工具,帮助幼儿认识师:
哎,你们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吗?(指箱)我这里有许多宝贝,一准能帮上你的忙。你们想不想知道我箱子里藏的是什么宝贝?(想)
师:箱子上有铅丝拧着打不开,怎么办?可以请什么来帮忙?(启发幼儿说出请钳子来帮忙,同时师操作钳子拧开铅丝,打开箱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形象的情境表演,并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很自然地演示锤子、螺丝刀、铂子这些帮手的作用。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态度。
2、参观"动物新村",幼儿寻找、发现动物们遇到的困难
(1)师生乘坐小火车边唱边去动物新村参观师:听说动物新村的一些动物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去帮助它们?好,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出发!
设计意图:
(1)本环节所提供的小火车的车身是用一只只纸盒通过螺丝连接而成的,车轮是用螺丝将陵弃光盘固定在纸盒下方,既暗喻工具的作用,又为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伏笔。
(2)通过创设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动物遇到的困难:
场景一:这是小狗的家,小狗遇到什么困难?(凳子冒出钉子,玩具上的螺丝掉了。)
场景二:熊猫家里图书怎么了?(图书破了。)
场景三:小鸭碰到了什么难题呢?(小鸭的白裙子不漂亮。)设计意图:将动物的家布置成相关问题场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并发现小动物遇到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动手操作热情。
3、引导幼儿讨论帮助动物所需的工具,并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师:熊猫遇到什么困难了?怎么帮助它?
师:小鸭碰到什么难题了?用什么来帮它?
设计意图:将帮助小狗、熊猫、小鸭所需的工具通过f|asn课件一一呈现在屏幕下方,让幼儿进行选择。幼儿在选择相应"帮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工具组、修补组、装饰组,帮助幼儿建立了分类概念。
(2)幼儿分组,根据动物所遇困难选择相匹配的工具操作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工具都在这三只盒子中呢,待会请大家用这些去帮帮小动物,你想帮助谁就选谁的照片贴在身上,贴好之后,到这边选上你认为合适的工具去帮忙!
设计意图: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原因,不会自由分组,采用选贴动物照片的形式能帮助幼儿自由、快速地分组。
借助课件画面配音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用锤子、螺丝刀、订书机、彩笔、印章这些宝贝当帮手,帮我们修好了汽车、图书,还让白裙子变成了彩色的漂亮裙子。你们的这些好帮手真是太神奇了,谢谢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友的实际操作及讲述,帮助幼儿巩固"帮手"与物品的匹配经验。
5、合作修理火车,拓展经验,体验成功快乐
(1)检修火车,引导幼儿讨论修理的办法师:我们苗苗爱心队今天又帮助了别人,真开心!(看表)工作了一天,该下班了,苗苗爱心队的队员们,坐上我们的火车!
师:哎呀,我们的火车怎么了?(好几节车箱都掉了,还少了几个轮子。)师:好险哪,怎么办?用什么来修呢?(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帮手",鼓励幼儿合作修理火车师:这边有你们需要的夹子、螺丝、绳子、胶带,我们大家一起动手赶紧修好。
火车修好后,师生坐上小火车返回。
齐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需要不断的情境刺激,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特定的修理情境中完或了操作,看着己修理好的长长的一列火车,孩子们欢呼雀跃,再次体验勤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过后将一部分工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尝试,并继续鼓励孩子关注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其他好帮手,比如清洁工具、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等。
这是我实施的一课多研教学研讨活动,这一稿为集体研讨后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第四稿。在前三次的教学实施后,研讨中分别指出:
1、目标过散,整节活动难度提升不够;
2、幼儿看似一直在操作,但操作目的性不强,大多只是在摆弄工具;
3、环节之间缺少上下串联的脉络等。于是在第四稿中结合幼儿兴趣点,将重点放在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班教案篇二
《指南》中明确指出: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能发现其明显特证。因为动物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动物朋友"捉迷藏"的游戏情境,使孩子能更加仔细地观察、比较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证和生活习性,拓展相关认知经验。
我们中二班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动物的认识经验,所以借助"动物的影子",让孩子从抽象到整体感知动物,从影子判断具体动物,获得观察学习的方法。
1、根据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明显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观察、发现、比较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幼儿已有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的经验。
2、树林背景图,小兔、小鸡、小鸭、蜗牛四个小动物的影子(每张影子可点击放大、验证)的ppt多媒体课件。
3、四块树林背景图板块,每块板分开摆放,上面有小动物的影子。
4、塑封的图片卡。
1、分享交流、再现经验。
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小结:小朋友讲了喜欢小动物的理由,有的喜欢动物们可爱的样子,有的喜欢动物们有趣的本领…….
2、情境导入,感知特征。
(1)演示课件ppt:今天森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朋友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谁呢?他们躲在哪里?我们一起顺着去找找吧。
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躲在哪里?
活动中:
幼:蜗牛。
追问:哪里有蜗牛?我怎么没看见?
幼1:在草地上,它的头上有耳朵。
幼2:它的头上长眼睛,它的背上还有一个壳……追问:是吗?蜗牛背上的壳有什么用呢?
幼:人家碰它,它就会缩起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好吗?
追问:还有哪些动物背上也有壳?
幼:乌龟、螺蛳、螃蟹、寄居蟹……师:草地上躲着的到底是不是蜗牛呢?
跟问:你们找对了,真的是蜗牛,这长长得是蜗牛的什么呢?
小结:蜗牛蜗牛真可爱,眼睛长在触角上,身背一个硬壳壳,慢慢悠悠往前爬。
活动中:
幼:石头后面……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这里躲着的是小鸡和小鸭?
幼1:小鸡嘴巴尖尖的……幼2:小鸭嘴巴扁扁的…..
追问:除了嘴巴,还可以从哪看出他们是小鸡和小鸭呢?
幼3:小鸡头上有鸡冠的…..
幼4:小鸡的脚像树枝是分开的,小鸭的脚上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小鸡小鸭的头、嘴巴、身体和脚长得不一样。
跟问: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小鸭的脚趾都连起来呢?
幼:小鸭会游泳的,小鸡不会…..
师:原来小鸭脚趾连起来的叫蹼,当小鸭在水里游泳时,蹼就像船桨一样帮助小鸭划水。
小结:小鸡小鸡真可爱,嘴巴尖,脚爪细,唱起歌来叽叽叽。
小鸭小鸭真可爱,嘴巴扁,走路摇、水里游、嘎嘎叫。
(3)继续观察,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动物朋友我们还没找到?
幼儿:我看到了小兔,在小树的后面。追问: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呢?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兔小题真可爱,长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
3、配对游戏、迁移经验。
(1)出示森林背景图,介绍游戏"动物找影子"。
师:树林里,有些动物朋友的影子又不见了,请我们小朋友再帮帮忙找一找。
(2)请个别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观察、验证!
活动中:
师:你找到了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或验证。
(4)故事小结: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明天动物王国里要举行动物才艺pk大赛,小兔子和小乌龟比赛跑,小兔子因为上次跟乌龟赛跑输了,心里一直不服气。所以要求再比一次!这时,池塘里小青蛙呱呱呱的叫着,小鸭子嘎嘎嘎的叫着,小青蛙跟小鸭子说我们一起来比赛唱歌吧!小恐龙和大象一直住在一起,小恐龙说我们来比赛摔跤吧!看看谁是大力士!小鸟和孔雀可不这样,他们可团结了,小鸟唱歌,小孔雀跳舞。全部小动物都在为明天的比赛忙绿着,夜深了,小动物们都睡着了!我们也去找找我们的影子吧!
分享交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因为中班正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所以本人在此为幼儿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鼓励他们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生生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关注个别语言表达能力弱或发音不准的幼儿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情景导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因为幼儿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所以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预设了“和动物朋友捉迷藏”的场景,引起幼儿特别的注意和喜爱,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投入活动。通过观察影子判断不同的动物,在此预设重点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结合经验丰富相关的知识)、比较小鸡和小鸭(两者的外形特征较为相似,幼儿在区分上有困难),并引导幼儿表达各自的理由。针对幼儿注意不稳定的特点,本人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模仿表现动物的特征,并以儿歌小结、讲讲动动等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互相习得经验。配对游戏.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因为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再次为幼儿创设立体的、宽松的、可操作的游戏环境,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引导他们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教师则以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进行巡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提升经验。最后教师将优美的旋律融入游戏,在音乐模仿中结束整个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班教案篇三
1.观察螃蟹外显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2.示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螃蟹活动视频、挂图、实物。
一、猜谜导入,引出课题。
1.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头上舞,生来最爱横行走,嘴里常把泡泡吐。
2.出示挂图、实物,让幼儿观察。
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有八条腿,有两只大大的钳子(大鳌)……
二、集中认识螃蟹,通过课件观察。
螃蟹喜欢吃什么?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1.观察螃蟹的身体,用筷子戳它的壳,知道螃蟹的壳是硬硬的。
2.观察螃蟹的脚,数脚。
3.认识螃蟹的两只大钳子,知道螃蟹的大钳子很厉害。
4.观察螃蟹的肚子,发现雌蟹与雄蟹肚子上盖子的形状明显不同。
5.观察螃蟹的眼睛和嘴,发现螃蟹嘴边吐泡沫的现象。
6.观察螃蟹怎样走路,学一学螃蟹横着走。
三、游戏(看谁答的对)
教师提问:
1.螃蟹有壳吗?
2.壳是黑色的吗?
3.螃蟹有脚吗?
4.有8只脚吗?
5.螃蟹直着爬吗?
6.螃蟹横着爬吗?
7.螃蟹生活在海里吗?
8.螃蟹嘴里外什么会吐泡泡?
9.螃蟹的眼睛长在头上吗?
10.螃蟹会说话吗?
四、延伸活动:画螃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班教案篇四
1、激发幼儿对数的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3、引导幼儿学习7的形成,能手口一致地点数7个物体,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
1、活动前通过交谈让幼儿知道“买6赠1”的含义。
2、准备有关7的形成的图片,玩具,如:小河里有6只小鱼,又游来了一只小鱼等。
一、组织幼儿观察玩具及图片,通过讨论初步学习6添上1是7。
二、幼儿在一起玩一玩自己选的玩具,并相互数一数,说一说6个上1个7个,了解7的形成。
三、借助其他东西进一步学习7的形成,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7像镰刀) 。
四、引导幼儿利用学具在桌子上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加深理解7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班教案篇五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春笋,了解春笋的基本特征。
2.学习剥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春笋若干,塑料筐,竹林视频,小刀,黑板。
(一)观察外形
1.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好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春笋)
2.我们一起看看春笋身上有什么秘密?
3.幼儿自由观察春笋。
4.集中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秘密?
5.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简笔画。
——笋长的怎么样?(上面大,下面小。)像什么?
——身上有什么?(笋壳)有多少笋壳?笋壳是什么颜色的?
(二)剥笋,了解内部结构
1.帮食堂阿姨来理菜了。请把最外面的一层笋壳剥下来。
2.你是怎么剥下第一片笋壳的?(先找到最外面的笋壳,一层一层绕着剥)
3.笋壳长的什么样?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4.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把笋壳全剥下来。剥笋壳时发现什么秘密?(颜色越来越淡)
5.剥下笋壳,里面的是什么?(笋肉)它是什么样的?
6.猜猜笋肉里面有什么秘密?
7.教师操作,用刀切笋。先横向切,观察笋是空心的。再纵向切,观察一节又
一节的特征。
(三)笋的生长和用途
1.笋有什么用处?
2.笋生长在哪里?它长大了是什么?(出示竹林图片或视频)
(四)延伸
——带孩子到附近的小竹林找春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