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一
(篇一)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与生活关怀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故土,到遥远的城市打工谋生。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没长大成年,父母就得奔赴各地,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职责。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只能从电话或者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母爱的余温„„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全国有3.6亿未成年人,平均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引起关注
在我们这个小城镇,情况也不例外,由于地区经济原因,出现了大批外出打工人员,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使很多的孩子不得不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们生活,有的甚至是自己独立生活,于是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已经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也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留守儿童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最近,我们学校也特别强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视为重中之重。根据学校调查,就我们三(7)班为例,共有学生74名,其中留守儿童就有41名,约占全班总数的35,我校有四千多名学生,共分69个班级,绝大多数班级的留守儿童都超过半数以上,有的甚至占班级人数23之多,这些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因此学校有必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学校重点工作之中。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关注的问题,还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以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使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坚持抓,一直抓下去,不能虎头蛇尾。让他们和其他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关注什么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未成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又较强,也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了缺位,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们出现了很多不良习惯,严重的甚至会制造一些违纪违法事件。
就拿我们班的杨某来说吧,该生一年级时非常活泼可爱,学习习惯也好,积极性高。自二年级下学期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但是老人只负责他每天三顿饭吃饱,其他的一切都管不着,再加上老人比较热衷于打麻将,孩子的学习从父母走后每况愈下。该学生还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惯,开始是不愿意写作业,后来是本子都没有了。如果听说老师要找他谈心时,他就干脆逃学,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过三次了。后来老师们都不敢说什么了。据我观察,该学生的心理也很不健康,性格变得孤僻,寡言少语,做事没有自信,害怕与人交往,总是担心人家会嘲笑他。我多次与其奶奶取得联系,甚至还惊动了他乡下的外公,但效果不很明显。这个孩子的转变让人感到惋惜,感到心痛。
尽管我们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了孩子一定程度的关心,但是孩子在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方面又是怎样的呢?比如孩子想干什么?害怕什么?希望能得到什么?放学后及时回家了吗?.......这些我们都做得还很不够。我觉得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和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光与家长联系还不够,还有必要与孩子多沟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笑,一样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
作为孩子的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对待每个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应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份爱。
首先,应该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多与他们谈心沟通,尽量弥补他们的亲情缺陷。多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同其他孩子多交往。其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孩子本人、看管人三方面交流沟通,根据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能当时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当时解决的就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三、如何关注
有人叹息道:如今的老师不好当啊!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显得更复杂了!问题既然存在,我们就不能逃避,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例如:
1、当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该怎么办?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怎么办?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卸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我们要充分冷静,待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象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四、得到启示
这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一些相关问题愈来愈难解决了。由于“留守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再者,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还存在,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篇二)浅谈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内容摘要:目前,留守学生也成为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留守、关爱留守学生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干部,从学校到每一个老师,都在关爱留守学生。然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留守,并非完全出于贫困的无奈选择。很多留守学生,他们的物质并不贫困,贫困的是精神。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口号多,而行动少。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关爱留守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在这方面作一点浅析。
关键字:留守学生 道德教育 责任和爱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使许多学生成了“空巢之鸟”。由此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新的学生群体。这些留守学生,往往缺少管理、缺少关爱,一部分过于自卑,总以为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一部分过于“自强”,“一切由我作主”,想要干啥就要干啥;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好像是“没大人教的孩子”。随着留守学生的不断增多,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难中之难。那么,应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孔子有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情况,跟以下几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先天素质,环境影响,自身努力。这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到底哪种因素比较重要,就有点众说纷纭了。有句俗话,叫“门里出生,自带三分”,又说“鸭子的娃娃会浮水”,估计这些话看重的是“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究竟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这恐怕谁也作不出结论;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却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比如狼孩,它本身是人,只因在狼群中长大,它便接近狼的习惯了;比如在生意场中长大的孩子,他对生意上的事可能熟悉些;在读书人家长大的孩子,他对书的了解就比较多„„因此,那些看似“天生”和“遗传”的东西,其实正是后天因素影响的结果,而不能片面的把它们硬性扯在一起。至于自身努力,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都直接或间接证明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最主要保障。很难想象,一个资质好的儿童不经过努力就会成为天才,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残障的人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就留守学生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客体。他们只是因为共为留守学生,只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如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才被我们归入了一个群体。而作为学生,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要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首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充分发挥报约、地方电视台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广泛宣传留守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奋发进取;开放留守学生之家,并为他们多订阅、购置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图书、报刊;鼓励他们多读书,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不断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创建“警校共育,平安校园”。
具体而言,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1、营造温馨校园。学校要想尽办法让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2、创建文明的校园。要求教师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
3、打造平安校园。在校内开展平安校园整治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会场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
二、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1、与教师平等对话,和谐相处。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强化了他们作为问题学生的一面。可以说,这一点给留守学生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留守本身。极易给他们造成“自卑情结”[1],而这种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要么是因自卑无法战胜自己而导致一事无成,要么是由自卑进而自强干出一番大事业。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从自己碰到的数以千计的印记中选择记忆,能被选择出来的记忆应该说是印象深刻的,在生活中曾起过重要影响的,甚至决定了他的生活风格的形成。”[2]常言道:“只有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因此,我们应严格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
2、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文艺演出、“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等活动;创办一些类似《留守之声》一样的校级刊物,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正如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是写的一样:“就如同现在的留守学生。我不爱表现,所以我的窘迫的自尊,只能粘贴在学校的公告栏里张扬出去。”
三、责任与爱,伴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爱,至死不渝的爱。但是,教师没有对教育的事业心,对工作的责任心,那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将是一句空谈。因此,责任与爱是教育的双翼。学校教育的范围要延伸,让留守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首先,学校老师要多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其次,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同时每个老师都应懂得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向他们倾诉。并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第三,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第四,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学生”。要经常到留守学生家里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这种给予,要是无形的。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四,教会留守学生责任与爱。学校德育工作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留守学生明白:虽然你们留守在家乡,即使你们年龄尚小,但是,你们依然肩负有责任;你们依然要学会爱。作为家庭的一员,你有责任做到让父母放心;他们并非离你而去,而只是在很远的地方为你们实现梦想而打拼;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的一员,你有责任尊敬、爱戴你的老师和团结、爱护你的同学;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有责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同时,你必须学会爱你自己,进而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二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工作是承载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它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来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各类行业的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塑造其良好的政治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管理工作。而高校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核心工作,同样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为我们的工作指明方向;同时能加强和改进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认识明确,学习才有动力与目标,这样教学管理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1.2在教学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有效形成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以及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三课”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所有与教学相关的一切工作,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的围绕教学工作展开。这为思想政治教育随时展开提供了时间和空时间上的有利条件。教学管理者在和教师以及学生的相互接触过程中,时时刻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去,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校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其今后个人发展也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耐心自然引导,有感而发,这种影响要远胜于枯燥的政治学习的说教,才能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促进整个学生和学校的良好发展。
1.3发挥教学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一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专业化管理上,同样也体现在育人上,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同。高校作为传播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担。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深层面的交流。因此,教学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职责的过程中要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充分体会广大师生的感受和需求,让管理过程成为管理者与师生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感情抒发的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养成良好风气,依次循环。使师生的精神风貌的改变促使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从而一步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影响,许多高校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忽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教学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以及知识缺失,在专业课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导致教学这一主要阵地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分离的不良态势,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
2.1教学管理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淡漠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的真正主体,构成了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具有权威性、统筹性、效率性。制定者在规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几乎很少考虑教学管理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较多重视制度对教学及管理活动的保障。因此,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过多的强调教学管理制度的强制性,重视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在长期的实际的工作中也就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过程中。影响了广大师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导致其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轻视。
2.2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僵化,缺乏弹性等弊端,抑制师生的积极性
学校的运转离不开严格周详的规章制度,正常的教学秩序离不开周密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运转中有些教学管理制度应该是有弹性的,应该因时因地,针对性的加以扩展,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的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味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味的过度量化,只能是限制教师的学术自由,限制了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最后只是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较少的考虑让师生自由地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育人职责的发挥。
2.3教学管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监控和评价,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为了进一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监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种改革往往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质量监控还是评价方面,都缺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多或者是只注重监控和评价的形式。导致师生认为监控考核制度只是形式,监控结果的好坏对自身无关;造成师生以应付检查的态度来对待考核制度;造成考评结果的偏差,使学生对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产生怀疑,教师也对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产生不满。因此,目前的教学监控和评价制度,由于对自身监控评价不足,造成监控与评价制度的执行偏差,使师生对其产生不信任,不利于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削弱了教学管理的成效。
由于受到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高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管理已经很难适应这种需要。这就势必需要高校尽快调整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管理中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性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这就不仅表达了学校的管理态度和要求,又使广大师生从思想上对教学管理的目的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外部约束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行为,最终真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3.1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确立“四育人”的育人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学管理人员来完成,他们直接或者间接面对广大师生,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以及言行举止会对其管理对象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其思想政治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管理水平。但是,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会忽视思想政治方面的修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过于强硬,态度冷漠等,忽略了育人的职责,从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改变单纯的执行规章制度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合理有效教学管理来约束、协调管理对象者言行的同时,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用管理者的良好行为去教育和引导被管理者,使师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体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3.2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人师表作用
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对象是已经成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的大学生们,其工作态度和行为举止都对大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对学生在校乃至以后人生道路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因此,高校要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对教师提出要求,针对当前师德现状,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同时,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上从严治学,刻苦钻研不停步;生活上为人师表,从严执教,培育人才不放松,彰显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只有敬业精神强,教学水平高,政治道德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真正受益于学生,才能真正担当起培养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责任。
3.3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专职的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使其渗透于全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全员育人的一体化机制,而教学管理在这个一体化机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对教学管理本身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转变单纯的教学管理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用现代管理组织、决策、协调、激励、沟通等职能的特点,使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充分融合,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协调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精神鼓励人的作用,将合理的、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管理活动中,使广大师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教学管理二重性,建立起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充分融合。
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管理职能,同时也不能忽视更不能忽略发挥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教学管理的育人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两者的二重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教学管理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广阔的渠道与空间,使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两类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课程,渴望通过多种方式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并普遍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有针对性的改革,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当前,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期待,从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行知结合、师资优化等方面加强两类课程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调查研究;融合对策
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1]目前,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国内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存在一定脱节的,主要体现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2]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恰好能弥补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识教育中人文价值关怀加重德育教育和基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和最高价值取向上,两者是相互契合的。[3]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更加侧重人文和科学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侧重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融合,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1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相关资料整理得来,经专家评分后形成,预调查剔除无效问题后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322份有效问卷对应的样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37人,占73.60%,女生85人,占26.40;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人,占27.02%,毕业班143人,44.41%,其他年级92人,28.57%;在学科分布上,工学人数256人为最多,占总数的79.50%,其他依次是管理学、法学;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6.34%,中共党员占10.56%,其他为一般群众。
2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评价
2.1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不高调查中以“满意度”和“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两类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对通识类课程满意度为65.8%,对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为55.3%。进一步通过“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行调查,针对通识类课程,6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7.4%认为没有帮助,针对思政类课程,有52.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25.8%认为没有帮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都不高,通识类课程满意度略高于思政类课程。2.2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主动性较低关于学习主动性调查,58.33%的学生和52.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中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75.32%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思政类课程”。53.46%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通识类课程”。可见,同学们对这两类课程更多地是被动接收,并未发挥个人能动性,开展探索式学习。2.3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效果一般调查中分别设计了13个问题和11个问题了解学生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于思政类课程,58.33%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6.82%的学生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对于通识类课程,56.82%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更多是在告诉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而缺乏对好与坏评价标准的辩证探讨,还有53.0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个性发展、生命的呵护等关注较少。
3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3.1课程组织形式单一关于课程现存问题调查中,分别从课程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图1),结果显示,31.0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问题,40.91%的学生认为思政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通过进一步调查,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组织形式中,90.91%的学生渴望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来实践课堂所学,85.67%的学生希望能开展小班式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84.34%的学生希望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认为分组的讨论学习更能加深记忆。3.2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调查,29.55%的学生和28.79%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37.12%的学生和37.12%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90.15%的学生希望两类课程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有指导价值,87.24%的学生渴望课程内容设计能够广泛而深入。3.3课程兴趣感不强31.82%和31.06%的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感不强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程,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84.32%的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有89.39%希望学校提供弹性学年制(比如:5年或者6年内只要学分修满就可毕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学业规划。3.4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期待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压抑状态;学生渴望学校进一步尝试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和课程,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两类课程存在注重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而对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涉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对学生是否认为将通识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其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6.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并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
4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合对策
4.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兴趣感不强两项调查显示,当前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实现受到压抑。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学生从课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渡转变。学校可在多方面尝试改革: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可选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第二,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课程认知。4.2借鉴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课程开展形式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思考和变革,将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内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国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发表、独立研究等四种。[4]国内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应改变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脑力激荡法、菲利普66法、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多向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4.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等问题,必须从课程设计出发,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真正做到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对于通识类课程,要符合中国国情,既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要以此为契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带给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全新变革和尝试,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学习通识课程,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4.4整合学校师资队伍,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除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变化之外,授课主体“教师”的能动性也必须提高,通识类课程与思政类课程的结合必须通过教师的课程组织来实现,所以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要求甚高。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甚至跨院校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让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实施名师等优秀教师重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骨干教师为中心辐射课程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再次,通过高校已经建立的海外教育机构,聘请国际教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任课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时清.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艳红,黄建,吴开军.大学思想政治课评估的改革对策研究[j].学术界,.11.
[3]姚向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4]周海燕,周景辉.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9.
[5]ianwestbury,,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四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主要以行为、态度以及情感的转变为主要内容。本文从学科教学内容和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通过对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调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品德和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品德教育;策略研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品德教育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课程,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教学和体验过程中。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把握学生认知程度,为小学生组织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的课程,紧扣教学目标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把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每节课按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来讲解,一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种,一种是认知目标,第二种是情感目标,第三种是行为目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层递性和整体感,即把握好教学目的的度。同时,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按照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导行四个环节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链条,具体来说就是师生通过教材的人物故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课堂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达到明白道理和辨别是非的目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起源于解放区的整治教育课程,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大纲的修改,内容的编排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层次感。众所周知,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需要进行转变,避免学生出现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意志脆弱等问题,基于这些不良状况,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必须要把握一些符合实际的品德教育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社会方面来讲,小学思想教育需要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因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传媒影响下,社会应尽量输送正能量,多曝光好人好事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家庭方面来讲,家长要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一言一行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应以身作则,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有趣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做到提升道德品行。
首先,教师应注重反馈,发现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体会学习上的成功和喜悦,调整思品教育的进度、方法和难度,提高课程时效性。其次,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性,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较深的认知,因此,应当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意志品格,热爱并且全身心投入思想品德教育。最后,信息技术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诸多新的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实物标本法、挂图插图法等,让学生不仅都能够听懂,还能学会,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联合,做到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包括角色扮演、组织辩论、换位思考等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基于“共情”这一基本伦理道德概念。共情是指多方面体会他人对某一事情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对方的目的,在品德教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注重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很多学者提出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思想品德,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体现活动本身的价值。课程中,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字内容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来亲自表演,这样才能够领会到品德教育的深刻内涵。让学生自己点评,点评后再扮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将会不自觉的得到强化。
2.组织深入辩论,激发学生明理。所谓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唇枪舌战,可以锻炼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口才,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道德认知的冲突,引起双方学生的讨论,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调整辩论的方向,加上教师的点拨,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达到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3.学习换位思考,加强内在认知。换位思考是人与人能够共鸣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情感体会,在课程中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是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应该如何行动。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仍然稚嫩,教师只有创造丰富的、直观的形式,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和体会。
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未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课程改革,了解学生的年龄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把握教学中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有针对性的把课堂中的故事联系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一方面做到学习和归纳,另一方面扣紧教材,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1]栾桂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现状、策略及方法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苗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3).
[3]陆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五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古代的德育教育是与伦理、政治相结合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制定的,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思维;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过多的采用定量的方式,过度注重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创新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从而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个学科交叉发展、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地深入,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和采用这种整合的发展趋势,用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在实施和发展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模式与人们对于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的模式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所以,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不断的改进评价方法,但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也要保持稳定,要考虑到高校教育中的其它因素,要解放思想,但是不能孤立的进行改革,要将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结合。第二,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整合各学科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还要结合被评估者自身的基本需求、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等,只有将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第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定量分析是客观的,可以将某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直观;定性分析较为大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对具体要素的评价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更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第四,把握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看做一个整体,整合性的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时效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被评价要素,即不同的受教育者,要坚持层次性的分析,将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而发展的,人的思维活动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境在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也不能一尘不变,要不断创新,不断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方法的创新要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分析法,还可以采取更为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体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评价受教育者,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更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凸显受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主动参与评价,受教育可以相互评价甚至自评。同时要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的考评,加大此类考评比重。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的发展、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的显现都需要社会实践的考验,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所以要加强考察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和能力。在个性化发展的考评体系中,有意识的考虑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素质的发展、创造的潜能、长远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发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有以下几点: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对评价方法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注重理论研究,明确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依据科学的价值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方法体系。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更加科学和全面,必须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进程,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手段还局限于查阅文件、检查资料等传统的方式上,这种评估方式有其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对评价方式不断更新。第二是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评估。主要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避免人为的一些过于传统和流于形式等现象。第三是注重长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对象和对象的当前表现,要尝试将毕业前和毕业后的评估有效结合,有政治性的评估,还要有道德性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校内的思想政治表现,还要评估学生在校外的思想政治表现,总之是要拉长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原材料的检查,更要把现代科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评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办法的不足之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六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63cm 体 重: 47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岭南师范学院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年份: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政府/事业单位
职位名称: 教师 ;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湛江市赤坎区 ; 湛江市霞山区 ;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大学英语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良好 ;
综合技能: 具有国家教师资格证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乙等
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
熟练world,ppt,excel等操作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曾获校级征文比赛二等奖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 - 206月 岭南师范学院 本科
9月 - 206月 坡头区第一中学 高中
9月 - 206月 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东岸中学 初中
9月 - 206月 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三角小学 小学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10月 - 月 湛江师范学院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湛江市初级实验中学
时间范围: 10月 - 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实习班主任,实习政治老师
工作描述: 在初级实验中学担任初一的实习班主任以及政治老师
所在公司: 湛江市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时间范围: 年6月 - 2014年6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见习班主任以及见习政治老师
所在公司: 家教
时间范围: 5月 - 207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家教老师
工作描述: 辅导初一学生的数学
所在公司: 岭南师范学院
时间范围: 2012年5月 - 年5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法政学院宣传中心担任政法经纬文字编辑
所在公司: 吴川市塘尾镇塘头小学
时间范围: 2012年7月 - 2012年8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四年级语文老师
所在公司: 家教
时间范围: 2011年12月 - 2012年8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担任职位: 家庭作业辅导老师
工作描述: 担任六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老师
自我评价: 从事教育事业;
取得国家教师资格证;
熟练world,ppt,excel等操作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曾获校级征文比赛二等奖
属于实干型职员,工作认真负责,充满活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敬业高效,精益求精;
追求:尽善尽美
信条:做个善良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文库篇七
论文(设计)题目:对七里箐村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探析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一) 选题的理论价值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敬上,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使他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作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已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主义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 选题的实践意义
历史上孝道都说明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服务的上层建筑。社会发展了,奴隶制与封建制不存在了,它为其服务的基础与对象没有了,这种思想便不起作用了。具体地说,时至今日,奴隶制的孝道、封建制的孝道已过时了,如果再把当时孝道的标准原封不动地拿来,用于今天,显然不合适。那么,今天看来,孝道在当今社会上,在人际关系中还应该存在吗?孝道在今天是否还有积极作用呢?回答是:我们还应对它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也就是说它在当今社会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列宁曾分析社会上的事物或思想,概括为两种范畴:一是历史的范畴或阶级的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思想。历史变化了,其所服务的阶级不存在了,这种思想也过时了,无用了。但也有一种思想,属于“永恒的范畴”。即自有人类以来便有这种思想,它不受时代、阶级的局限,在人类社会上永远起着作用。有的思想二者兼有,“孝道”便属于此类。
上面分析孝道的三个特点很明显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但它还有“永恒范畴”的一面。例如:
第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生育抚养,付出精力、财力、爱心,使子女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子女理应对父母赡养、照顾,此乃常理。第二,父母抚育子女,不只令其吃饱穿暖,还要教育培养,把其塑造成才。同样,子女对父母应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尊敬、尊重,此乃人之常情。 第三,父母、长辈多年来辛勤工作、经营,具备了许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这些知识财富,子女应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接受、继承。第四,父母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追求,一定的生活目的。他们教育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大的理想,不一定具体某一专业),子女对其志向或遗志应继承与发扬。第五,社会在发展,人往高处走,子女在学习、继承父辈的基础上,做出更光辉的事业,对社会贡献,为父母增光。这不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孝敬父母,晚辈应尊敬长辈的道理。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孝的观念还有上行下效的意思。一个人孝敬父母,也给子女做出好榜样,自己的子女对自己也会孝。如果自己不孝敬父母,子女也会效法自己,对自己也不会孝,敬人者人恒敬之,孝亲者子恒孝之,亦是之常理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老树发新枝,青草来肥田,利用传统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1、传统孝文化的评价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地位多数研究者给予比较高的评价。肖群忠的评价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 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 另外, 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 同时, 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可以说,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 正因为如此, 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 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大多数研究者以辩证法为指导, 做两分法的评价, 既对其精华进行肯定, 又对其糟粕进行批判。陈川雄认为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 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而像“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 具有超时空性。肖群忠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 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其权威价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 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罗国杰认为孝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 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氏族关系, 为维系家庭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长期等级制度的社会中, 主要是自宋明到五四这段时期, 它被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 把“愚孝”当作道德楷模, 把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作为道德教条,把压抑人性作为“孝”的必然归宿。
总体上看, 研究者多能理性客观地评价传统孝文化, 对其精华与糟粕的分析视角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揭示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本质上有较大进展。
2、孝文化继承与发展
如何传承孝文化, 探寻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实现孝文化的现代化是学者们研究孝文化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多从伦理学的视野分析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马宜章提出克服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从五个方面建构其现代伦理价值。谷树新认为“五四”以来对孝道的批判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余玉花等认为孝亲的伦理问题的存在是实现传统孝道现代转换、赋予孝道现代价值的前提。杨振华指出孝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上具有重要价值。
路丙辉认为道德要求的对应双向性特质决定了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潘剑锋等认为传统孝文化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康颖蕾等提倡建立一种依托“孝”为文化基础的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障制度。姚凤民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以传统孝文化为依托。
张洪玲认为家庭养老与孝文化之间具有“本原关系”。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马永庆认为农村孝道德的发展需要构建新的有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及法律监督。
潘剑锋等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农村养老模式应走向社会化。
朱曼等认为弘扬孝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变, 崇老文化的消失, 相关社会规则与规范的淡出, 使传统孝德的现代化陷入了危机。杨昌江认为传统孝文化要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民主、科学和法律的关系。吴锋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是对传统孝道的最大冲击, 并提出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的爱, 而不在于形式。
(二)国外研究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查阅不到相关的资料。
三、我的见解
虽然孝文化如何现代化是当前孝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 研究成果也比较多, 但部分成果停留在一般性的分析层面, 深入思考不够, 还有一些曲意迎合社会热点, 分析比较臆断。综观上述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孝文化的研究方面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对于孝文化的起源、内涵、类型、历史演变、历史地位及作用、现代价值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有益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孝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了, 并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 这一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如, 孝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是孝文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释、道两家的孝文化及与儒家孝文化的关系研究有待深入; 魏晋以后, 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孝文化研究亟需深入; 少数民族孝文化的研究和孝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薄弱, 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 如何使传统孝文化现代化是孝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虽然目前倍受关注, 但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总之, 孝文化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四、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七里箐村居民的孝道观念的现状
二、七里箐村居民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孝道观念的淡化
(二)孙子、孙女的尊老敬老态度日趋下降
(三)对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会环境”的营造力度不够
(四)法律对孝道观念的强化作用不明显
三、七里箐居民孝道观念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孝道观念淡化的原因
(二)不重视孝道观念的教育
(三)不重视对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会环境”的营造
(四)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的惩罚及执行力度不够
四、解决七里箐村居民孝道观念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
(二)重视对该村青少年的孝道观念教育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村民形成养老尊老敬老观念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的惩罚和执行力度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找相关书籍,了解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实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网络查询法
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信息,获取所需的研究资料
3、实地调查法
深入实地,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供写论文时参考
4、比较分析法
比较有关专家关于孝道观念研究的差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六、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20xx年1月开始) 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调查活动,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二阶段:(20xx年2月底至3月初)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20xx年3月中旬至4月初) 论文初稿撰写,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20xx年4月中旬) 4月20日前定稿,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在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xx年5月中旬) 参加系上安排的论文答辩会。
七、主要参考资料:
[1]朱有国.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5).
[2]员晓明. 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j]. 经济与社会发展,,(8).
[3]郭玲,孙金华.农村养老问题与新型孝文化的倡行[j]. 求索,,(5).
[4]严加银. 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5]潘剑锋. 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j]. 湖南社会科学,2006,(6).
[6]郭锐,蔡普民.农村孝道观念的缺失及其构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7]张明义.论当前农村的孝文化建设[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8]苏喜娥.当代传统孝文化缺失原因浅析[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9]钟建华,潘剑锋,雷庆铁.论“孝”与农村养老[j]. 船山学刊,2009,(2).
[10]郭锐,蔡普民. 农村孝道观念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