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一
《将相和》一文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与整篇文章也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时,我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的方法。我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我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思维统一,还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顾大局、讲团结、机智勇敢、知错就改等品质教育。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二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于篇幅较长,荀老师在教授本课时,一改传统的一个一个故事讲下去的教学法,而采用这三个小故事找相似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们都觉得此方法有创新,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在荀老师学习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时,在出示的词语中就出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词语,为学习下文为每个小故事总结小标题做了很好的提示。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总结小标题的难度,也体现了在字词学习中已经渗透课文的部分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荀老师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再见了,亲人》的连读法,采用男女生连读法学习本课。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了,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还能巩固复习旧知识。
在学习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时,荀老师让学生找故事的相似点的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经过相似”“结果相似”或“结局相似”这些相同点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容易多了,学会了第一个小故事,第二个小故事就不用讲就会自然明白了,而且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也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此教学方法新颖独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读音有误,应该是“di”。否则这堂课就非常完美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三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历史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课前我在网上观看了名师徐善俊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徐老的课上得生动、踏实,善于抓重点词句品分析人物形象、知晓人物性格。教学手段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和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我借鉴徐老师的教法,在班上“演练”了一番。名师的.课果然不同凡响设计的问题之巧,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地思考,高举着小手,恨不得个个要说到,这让我的心里充满无数的喜悦与激动。
学完课文后,我开了一个小小的“人物评价会”。这次提问,竟然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孩子们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小小的脑袋里装满着智慧之光。如文中的赵王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李谦诚站起来讲:赵王启用蔺相如,蔺相如多次立功,可见赵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君王。多么创意的发现,看来他们并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我没找到触发点而已。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四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精读各个小故事,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廉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关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学生也很容易分析出来。关键就于,学生对于廉颇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知错就改”的层面,所以需要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去了解廉颇威震朝野,耿直豪爽的'一面。
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去看名著,热爱名著。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有意思的作业:赵国既然“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为什么还会被秦国灭了呢?这一问题极大地引起了学生阅读《史记故事》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当天就拿出书与我讨论。可见,有时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比一次精彩的讲解来得重要。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五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然后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课时由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设疑:你认为蔺相如仅仅是考的一张嘴吗?引导学生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做批注,在汇报交流阶段,我以“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作为重点,在学生汇报的的基础上追问,指导朗读体会,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精神品质,并抓住时机多次反问:“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再问:“你们喜欢谁?有喜欢的廉颇的吗?说说理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们一下子陷入沉思。我又启发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勾画描写廉颇的句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廉颇英勇无畏,有勇有谋,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等让人敬佩的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六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又是一篇讲历史的故事,又是一个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篇章,有些不太爱讲,因为学生如果觉得老师总用一种方法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他们肯定也不爱学,借助优秀教师的方法试一试,果然很有效。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缺点措施篇七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而这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把握长文短教的方法,我鼓励学生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自主批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好行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简简单单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章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与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进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探索发现。其间,勾画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点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批读、圈点、揣摩、品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扎扎实实地学,潜心会文,走进了蔺相如这个人;在读与思中发现了写作方法,知道了怎样刻画一个人。得言得意又得法!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帮扶下,那么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则是完全放手自学。有了方法的引领,在自主学习中,和同学合作,碰撞智慧的火花。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在交流内容基础上,围绕廉颇“请罪”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习,旨在将文中学到的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能力转化。学完课文,回顾总结。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关注布局谋篇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标学习的深入,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不断成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