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篇一
本节内容是教学画垂线,在以前教画垂线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对图形的平移和垂直的过程弄不清楚,过去教学只能凭粉笔画出的静态图来讲解比较费劲难解。现在教学画垂线的画法时,我利用计算机在操作上动态显示重合、平移、画线和标上符号整个过程,既直观又形象,同时学生的视觉被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后的一些个人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画垂线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认识结构重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探索“画垂线”的方法。
学生在本节教学中不是简单的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同时用数学知识解析身边的现象。
在接受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时,我深知这个内容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关键点,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把直线外一点设为我们学校,直线设为马路,直线上的点设为马路上的建筑物,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找一下从那里到学校距离最近,这时我把所有成功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都给了学生,请学生用尺子到屏幕上量一量,从而发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学生理解了这个含义后,我再出示刚上课时的跳远情境图,接着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马上觉得学有所用。都能准确地测出题目中小明跳远的距离。再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知识的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含义的印象。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有些地方还有待加强,如课堂上巩固应用安排的少,如能再安排一个开放的练习题拓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比较注重从正面去教授学生,如果能举些反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学习的话,知识掌握更会更牢固些。总之,整节课从跳远情境图引入,到体验画垂线过程,再到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等,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了活动,使学生们主动快乐地构建数学知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篇二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认识垂直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来看,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感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采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从实践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
3、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4、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5、在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答案,在引导学生画垂线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画法,而是先让他们自学课本然后在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垂线的画法,在交流于探索中体会垂线的意义、掌握画垂线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篇三
七学年备课组组织了本学期第一次磨课活动,由我先设计了学案进行集体备课,明确独学、对学、群学的内容,学习目标等。12日在7年6班上了第一节课,提出三个不足:一是课题探究的内容太多,用时过多,只有通过测量探究猜想过于单一。二是由猜想得出性质后分析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才让学生运用性质1来推导性质2和性质3。给学生造成误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已得出了性质还要证明。三是对学内容不明显。经过磨课后,13日在7年5班又上了一节,把课题探究改为先请同学们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得到的同位角还相等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让学生群学找验证方法,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究出性质1后,利用性质1来证明性质2和性质3,设计两个证明题。这样体现了独学和群学环节,还让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但小组对学时不够深入,缺少学生点评易错点的分析。
通过磨课集思广益,统一了独学、对学、群学的认识,对自身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有很大提升。下面针对第二节课进行磨课反思如下:
本节的亮点:
1、复习提问时,采用对学方式让师友互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分钟后,提问学友。学生对学的时效性较强。都想给小组加分。
2、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时,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构成的同位角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给3分钟小组群学。学生探究出4种方法:用三张纸条摆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平移一条平行线与另一条重合,得到同位角相等。通过画平行线观察平移三角板即是使同位角相等的过程。画好图后,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可得两角相等。4是画好图后,把其中一个同位角剪下放到另一个角上可发现它们相等。但只演示了前两个方法,后两个没有全班交流。这两个演示非常形象、具体的展示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思维,拓展了思路。教师又追问: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同位角还相等吗?一名学生板演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是不相等的。让学生明确性质的前提条件必不可少。
3、先探究出平行线的性质1后,给出两道证明题。先让学生独学,有了一定想法后,再对学、群学。但此处对学不明显。让学生通过证明得到另外两条性质,发展了学生逻辑思维,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目的性很明确。
4、用一个版块,结合同一个图形,板书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和通过证明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的推理格式,加以对比,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何不同?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判定是由两角相等或互补的数量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性质是由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推出两角相等或互补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相结合,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板书设计很合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比、思考。
5、为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判定?什么是性质?我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举出一名学生的特点,让大家猜,点出这个过程就是判定。指出一名学生王子超,让其他学生说他有什么特点?点出这个过程就是性质。通过这样的类比通熟易懂,学生接受较好。
本节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还有一次口误。这是今后要避免和改正的,加强教学语言的备课。还要多听课,取长补短。力争做到精讲精练。
2、在师友对学时,没有训练师傅点评知识点的易错点,易混点。今后在培养学生点评上下功夫。多给学生展示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勤于深思、善于总结的学习潜能。
3、讲解和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够,讲评由老师代劳,没时间让学生纠错。今后在教学中关注时间的合理安排。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篇四
1.引入新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垂直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准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感受由垂线组成图形的规矩之美,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
2.新知探究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先让学生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垂线,学生们画出了不同方位直线的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了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教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同步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大家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时间把握的不够好,造成后面的练习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一做。
2.学生在自主探究画法时教师对个别“差生”的关注、指导的作用发挥的欠缺。
今后要继续加强备课、预知好学情,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教学的实效性的提高。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篇五
本节内容是教学画垂线,我先让学生随意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任意点画一条或多条垂线,他们画出了不同方位直线的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由课件演示过直线上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同步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通过学生的交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垂线画法的探索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次的教学中我做了灵活的处理。
一、注重合作学习和练习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也努力做到多样化。如学生在学习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允许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这样安排,目的是有意识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
二、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示范画图,还是学生动手操作,我都要求规范操作,归纳如下:一放(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放在一起),二推(推到规定的点的位置),三画(画出所给直线的垂线),四标(最后标上直角的符号)。
三、灵活运用彩色粉笔。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用彩色粉笔作点缀,让学生看得很清晰。
四、练习时增加了判断、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
通过本课的教学,是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只是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