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篇一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
本节《走进实验室》是本章《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
二、能力层面
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
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
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
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
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
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
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篇二
活动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p54――――p55《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但今天课上测量的都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总评: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再分工。再动手操作之前,小组内同学充分地讨论并制定出测量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对实验方案不断地进行完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提出困惑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们今天要进行――――有趣的测量,(出示课题:石块体积的测量)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篇三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家里有没有帮爸爸妈妈打扫卫生的爱打扫吗?拖过地?
生:有。
师:前两天,老师也在打扫卫生,分别在这两个地方朝一个方向拖地,一个是在水泥地上,一个是在瓷砖上,你们认为老师在哪个地方拖地相对来说累点?生:水泥地上。
师:真聪明,还真被你猜对了,拖完地老师觉得是水泥地上比较累,为什么是水泥地上会相对累点呢这是为什么呢?生:水泥地粗糙。
师:嗯,这个大家在生活中都有感触,你觉得我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拖地比较累的原因是什么?生:有摩擦。
师:这摩擦对于我往前拖地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阻碍。
师:生活中你有感受到摩擦力吗?并请你演示一下。生:走路。。。。
二、摩擦力的测量
师:摩擦力无处不在,那我们能不能把这摩擦力测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他是如何测量摩擦力的。
师播放视频
生:水平拉、慢慢拉、刚拉动时读数。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看一遍视频)
师出示注意点,师:老师标注的红色字体一定要注意。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来玩一下,但是有要求:利用桌上给定的材料,想办法使小木盒获得最大的摩擦力与最小的摩擦力。
生开始游戏。
生汇报最大摩擦力和最小摩擦力,并询问如何得到。
师:在这个游戏中,你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师: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师: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
生: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在猜测中打2个问号。
三、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生:用砂纸,木板,砂纸的反面来分别拉小木盒,看看测力计上的读数是多少。
师:那请同学们摸一下,这三个面的光滑程度是怎么样的,如何给它们排序?
生:砂纸最粗糙,砂纸的反面最光滑,木板较粗糙
统一三种材料的光滑程度排序。
师:这是你们改变了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统一3个钩码。
师:你觉得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提醒同学们?
生:固定这三个面,水平拉动,刚好拉动读数,记录并分析,整理器材。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ppt,并分析数据写出你们的发现。
生实验,师巡导。
师请几组学生汇报,同时展示数据。
师:所以你们刚才对于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猜测是正确的。擦掉问号改打钩。
四、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师:验证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根据上一个实验,你们能否自己做呢?
生:可以
师:谁来说说这个实验当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生:不变的条件:接触面光滑程度。改变的条件:物体重量。
师:你打算在哪个面上实验?
生:砂纸上。
师:物体重量打算怎么改变?
生:0个、2个、4个钩码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同学的说法进行实验,都统一在砂纸上做实验,分别放0、
2、4个钩码。同时完成你们的记录单。
生实验,师巡导。
师找学生汇报。
师:所以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的猜测是正确的。擦掉问号改打钩。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后思考
如果老师穿着轮滑鞋与你拔河,你有信心把我拔赢吗?
板书:
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
光滑
小
粗糙
大
摩擦力
物体
重
轻
阻碍运动大小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能通过实验获得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物体在粗糙表面运动比在光滑表面运动摩擦力大,小车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或即将产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2、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摩擦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从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手与桌子之间的摩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的存在,再通过对比新旧鞋底和轮胎然后引出摩擦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演示,认识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并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最后再以拔河比赛结尾,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要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有谁愿意参加?(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2、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输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同学们这节课好好表现,学完这节课我就告诉大家其中的秘密。
二、讲授新课
(一)感受摩擦力
1.出示新旧鞋底和新旧轮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看来摩擦力与运动密切相关,研究摩擦力就离不开运动。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2、讨论:你见过的产生摩擦力的现象。
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摩擦力的大小该怎样测量呢?2.大家预习课本,教师演示测量过程。
3.再一次播放测量过程,并总结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刚好运动或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力。
4布置练习:测量下列物体在桌面上运动的摩擦力。记录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同学们猜测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物体的重量对摩擦力的影响。
2、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注意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分别是什么
3、小组认真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6汇报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三、知识总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总结。
四、课堂小练
1、这节课我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进行自我检查,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2、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棒!下面我就告诉大家在刚才的拔河比赛中a力气大的同学会输的原因。(木棒的一侧抹了一层油,减小了摩擦力)
六、课后作业
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导致我们的鞋子穿一段时间就会受到磨损,那我们让摩擦力消失掉行不行?假如有一天摩擦力突然消失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