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有条理。教案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在范文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一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帮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妈妈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这时,我班的另一位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了,索性站起来说:“老师,再来听听我的故事吧。”“小马驮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面磨好了。’妈妈称赞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马这时又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今天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这位同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乐的小马。“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错。”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我们应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二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童话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不止这些呢!再读读故事,有没有自己读书所得而又希望与大家共享的呢?”一石激起层层浪,孩子们又去读书思考了。不长时间的宁静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做事,热爱劳动。”
“从小马对牛伯伯说的话,我看出小马很有礼貌。”
“虽然松鼠对小马说得不对,但它是为了小马好,它很善良,有一颗爱心。”
……
“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好啊,什么问题?”
“如果水真的很深,小马一试,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怎么办?”
“老马知道水不深,不会淹死,才叫小马去试的。”“如果水很深,老马不知道,她叫小马去试试,小马不就淹死了吗?”
是该动动脑筋了。课让学生带着问号结束了。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三
《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时时刻刻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轴。经过教授本课我有如下反思: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挂图、录音导读、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教具使用中,发现有些前期准备不到位,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双基训练导入,逐层推进。
在揭示学习目标后,我进行了双基训练,小黑板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领读,并且针对二年级学生拼音还比较薄弱的特点,让学生养成了用手指画声调的好习惯。但是,整个训练过程时间稍短,训练效果不够明显,处理得较像第一课时,以后应该改进训练方法。
三、精读品悟,指导朗读。
阅读是表达交流的基础,而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课的朗读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以情感推进朗读活动。抓住小马、老牛、松鼠、老马的语言,例如抓住表现松鼠形象的“大叫”“认真”来进一步感悟松鼠发自内心的焦急、担忧,抓住小马的“低下头”,说话吞吞吐吐。通过理解关键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加强知道学生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注意以激励性评价推进朗读活动、师生赛读,情景表演这些活动的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深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这方面配合度很高,甚至超出我课前预期,相信这次课后,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四、拓展延伸,交流体悟。
引导学生思考:你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难题呢?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但是,由于对整体时间把握不到位,展示交流的时间较少,本来准备好的'更充分的拓展延伸没有全部展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之一。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四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在识字环节,我采取了多种识字方法,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在记忆环节,引导孩子们通过加一加、换一换、找朋友的办法识记生字,还提醒孩子么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生活中留意身边的生字等办法识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1-3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通过理解关键词来体会小马的心情,如“连蹦带跳”“为难”,身临其境地体会小马心情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体验,想想自己遇到困难了会怎么做,这样,就从书本中走到了生活中,是一种情感教育。
写字环节,让学生观察个别同学的生字,一起学习,纠正,让孩子们注意心字底的位置。在课后还需要加强指导。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五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六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有许多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气、神态、动作却不同,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个单一的“说”字。于是,教学此课时,我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不动笔墨不读书”。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曲线在文中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学生读得投入,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生读,师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孩子们“读书多遍不厌倦”。等由“读的量变”到“读的质变”后,敲定分角色朗读的人选,示范过后,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七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读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4、分角色朗读。
5、自由汇报读懂的内容。
6、师归纳。
识字
1、师:(出示生字)组词并讲认字方法。
2、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3、自由认读后测读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篇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准备一下,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同学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在朗读中理解深刻道理。领会听与做的关系,学会实践。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答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看谁认得快,读得准。
1、出示生字测读。
2、出示句子测读。
二、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样一条河,为什么牛伯伯说的与小松鼠说的不一样?
3、围绕问题讨论做试验。
4、讲讲读懂的内容并朗读全文。
5、读了课文,大家认识了什么道理:
6、齐读小马妈妈的话。
7、为什么小马趟过去时发现河水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因为马比牛矮,比松鼠高。)
8、思考: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三、拓展。
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类似小马过河的事情吗?
四、课外作业
把故事讲给妈妈听。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篇八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