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职责的分工合理和明确有利于工作的协同和合作。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减少贫困和改善社会福利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一
净空法师(1927年2月15日——),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附佛外道成就也最为辉煌。
曾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净空法师经典佛经语录
1、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2、布施供养,帮助别人,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尽心尽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布施,这不可以,为什么?你已经有负担了,你就有过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点,我能过得去,我能够节省一块钱,这一块钱功德就不小。
3、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善不相应,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没份,将来果报在三途!口有四种恶业,妄语是说话不诚实,存心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说人家坏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众生;恶口,说话很难听、很粗鲁;反过来就是四种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5、身的恶业有三个,杀生、偷盗、淫欲;反过来就是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你看这个标准多么简单!这个标准的境界浅深广狭,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缘、程度。
6、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7、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8、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9、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10、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11俗话常讲“好事多磨”,为什么多磨?因为嫉妒你的人太多了,你想做好事,他偏偏障碍你,不让你做圆满。
12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他不晓得,别人有功德,他不肯随喜,他嫉妒障碍,加以破坏,那个罪过是无量无边了。
14别人有功德,绝对不可以嫉妒、绝对不可以障碍,因为你嫉妒障碍,这个结罪不是对他一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对一切众生,这个罪过很大!
15嫉妒,这是严重的障碍,种种罪业就从这里产生,必须要把它拔除!用什么方法?用“随喜”。随喜,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它能破我们的嫉妒障碍烦恼。
16佛教给我们,看到别人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成就他;万一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我们也要生欢喜心,赞叹他的善行、赞叹他的好事。
17佛常常给我们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坏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嫉妒障碍别人,不但折自己的福,还折自己的寿,聪明人决定不干这个傻事!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二
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一定要晓得,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悭贪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叫悭贪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就在此地。
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
布施,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为大家服务,这属于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你在佛门修福,将来福报在哪里?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你修上品十善,你将来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你不失人身。
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要积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机会,还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讲要种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种在福田上?你要认识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别。
释迦牟尼佛讲得好,不是他一个人,他后头还有一句话,叫“是诸佛教”。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们教化众生也就教这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放下。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够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处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利益冲突!
我们用一个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萨,人人都是好人!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学佛五十年,在这两句话当中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入佛门,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俱乐部。
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一切建筑,石窟里头、大树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众围绕,就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所以要懂得“道场”两个字真正的意义。
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上善是根本善,我们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50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三
1)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发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什么叫彻底觉悟?佛法讲立志作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彻底觉悟。
2)福是什么?福是定,是清净心,心清净才是真福。有福报的人心清净,心清净多快乐!快乐是福,离苦得乐是福;心不清净,没福。世间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虽富不乐,他苦,不算有福。
3)印光大师劝诫我们,要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这句话的真正用意:第一个是提高自己的警觉,第二个是叫我们放下万缘。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劝勉我们放下。
4)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5)佛在《华严经》里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法重视师承,不是自己随便可以学的;自己随便可以学的,只有念佛法门——老实念佛,万缘放下,这个没有问题,这没有老师也行。
6)佛门有个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人为什么会堕地狱?本分的事情没有尽到,心里面贪嗔痴慢没断,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道业荒废掉了,所作所为都是罪业。
7)世尊垂寂的时候,教后来的弟子“四依法”,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为什么不能依人?人修得再好,性德未能全彰。所以必须要记住佛的教诲——依法不依人,不管什么人讲的,他对也好、不对也好,我们不理会,对自己就没有损害。
8)意教,念念不忘帮助别人破迷开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桩事情,你自然长智慧。所以求智慧怎么求法?这是求智慧的秘诀。到外面求学,那是增长知识,不是增长智慧;常常有意愿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智慧。
9)我们印经布施,这是法布施,这个功德利益是真实的,为什么?有一些众生读到经,他会开悟。纵然不开悟,佛法的种子落在阿赖耶识里,这个种子是他将来开悟的真因。我一生印经,是跟印光大师学的,这个不造业,这是真正的好事情。
10)我们学佛人,要积植德行,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物,乃至于毒蛇猛兽,我们都以真诚慈悲心来看待,绝不伤害。从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苍蝇、蚊虫、蚂蚁,从这里做起,绝对不伤害它。
11)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佛是我的自性,叫自性弥陀。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是我的心,唯心净土。换句话说,我心里面如果没有分别执着,现的国土就是极乐世界。
12)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13)佛存的是什么心?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绝对没有。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要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
14)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药可救了。
15)哪些是恶?哪些是善?贪嗔痴是恶,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善;杀盗淫是恶,不杀、不盗、不淫是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善。
16)佛菩萨对人平等,我们为什么不亲近?佛菩萨从来不拒绝一个人,纵然是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他肯亲近佛菩萨,回头是岸,佛菩萨也不会怪他。
17)“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18)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活得自由自在?如其不然,那个枷锁究竟在哪里,要把它找到,要把它解除掉,做个自由自在之人。实在找不到,佛给我们说了,枷锁就是贪嗔痴慢,就是分别执着。所以,要不断地用功努力,再看破,再放下。
19)佛法说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募化去做一桩事情,已经是攀缘了,心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做事情,应该是有缘就做,没有缘,我们有心,只要有心,没有这个机缘,我们还是念念功德圆满。
20)你的地位多高、你的财富多少,全是命里注定的,你用什么方法也没有办法在你命里加一点点。能加一点,那是什么?袁了凡先生讲的修德。你修德,福报才能增长;你要用非法的手段、贪婪的这种心,只有打折扣、只有亏损,不会往上提升,这个道理要懂。
21)你可以成就佛学,在佛门里面做一个专家学者,在大学里面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博士,你可以做个教授,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贪嗔痴慢还有,不但有,还很严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
22)我们嘴巴里讲学佛,哪一天真正地跟佛学过?那学佛学的什么?学佛的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我们用这个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没有分别,怨亲平等,这就是学佛。
23)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24)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愚痴!布施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
25)人类想要征服大自然,这是严重的错误概念。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随顺自然,大自然的运作、大自然的原理原则是道,随顺大自然的运作是德,你要征服自然就是要把道德消灭。现在是不是这样?确实是这样的。
26)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27)“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28)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29)我们学佛的人有愿无求,我有很大的愿,我愿得一心,我愿生净土,但是我不求,我老老实实地念佛,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很快乐。
30)我们念佛人,口不出恶言、身无邪行,念念关怀社会、关怀众生、爱护社会、爱护众生。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有这个心。你能够这样存心,能够这样修行,一定得诸佛护念。诸佛护念你,龙天善神保佑你,你的烦恼就会少了。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四
净空法师(1927年2月15日——),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
经典禅语
1、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5、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22、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23、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4、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25、歷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26、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27、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眾;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眾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28、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29、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30、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眾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眾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31、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32、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眾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3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4、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35、.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36、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五
1、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2、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3、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4、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6、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7、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8、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9、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10、“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11、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12、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1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15、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17、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18、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19、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疑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20、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21、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22、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2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4、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25、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7、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28、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29、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30、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3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32、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33、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34、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35、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36、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3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8、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39、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40、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41、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42、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43、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祸,亦以远祸。
4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45、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46、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47、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48、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49、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
50、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六
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你觉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之二面。转烦恼为智慧,就在迷悟之间。所以你现在烦恼多不要怕,只要你学会转。学佛就是学转变,把烦恼转变成智慧,把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会转。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了智慧,不但能解决生死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宇宙之间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究竟圆满的智慧,佛说一切众生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逊色,为什么你今天智慧没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变成了烦恼。
钱财,自古以来称作“通货”。“通”是流通的,钱财从你面前流过,你以为是你的,哪有这个道理!要晓得,从我面前流过,流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可以支配它。支配什么?支配它流的方向,这个我有权。我不能留住它,但是我有权利支配它流动的方向。我让它流到善的方向,我就积了德,我就积善积德了;如果我把它导入恶的方向,我就造了罪业了。这是真理,这都是事实。
一定要知道,道场的功能是教化一方!能劝这一方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个道场建的有功德;如果这个道场做不到这桩事情,甚至于把众生修行道路指错,那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个因果责任都是在地狱。
佛门有个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人为什么会堕地狱?本分的事情没有尽到,心里面贪嗔痴慢没断,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道业荒废掉了,所作所为都是罪业。
现在是末法时期,法弱魔强,许多出家人拿佛法当做求名利的工具,这些出家人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些人是不是真正出家人?不是的,他是魔王波旬的子孙。他也剃头受戒、披上袈裟,但他不是真正出家人,他是来破坏佛法的,这是魔灭佛的唯一手段,经典上都有记载。
我们看到很多不学佛的人着魔,学佛着魔的也不少,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懂得,他的心不正,妄想杂念多,贪嗔痴慢重,是他这个心感应妖魔鬼怪,这个事情麻烦大!现在社会是乱世,妖魔鬼怪充斥在这个世间,你一念不正,就落在魔掌里面。你出不了魔掌,你被魔掌控制,这个很痛苦!
现在是末法,末法里面,也有正法、像法和末法。哪些是正法?真正通达佛理,依教修行证果者,这是末法中的正法。对于佛法有信解,不能够依教修行,这是末法当中的像法。这些人不能说没救,只要他一念回心,愿意求生净土,临终十念一念也必定得生——这个是阿弥陀第十八愿。什么人没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净土的人没救。这是末法当中的末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现在天天在训练,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没有杂念,给诸位说,什么样的业障都没有了。
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就要认真地去修行。修行从哪里修?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头、妄念。怎么样把妄念打掉,这叫从根本修。
什么叫正念?无念就叫正念,无念是无一切妄念,不是无正念。什么叫妄念?凡是为自己的,这是妄念,给诸位说,这是大的妄念。
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我们真心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看得很多、听得很多,记得很多,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从外头来的,都是从妄想来的。要知道,妄想是烦恼的根源,它障碍你的自性,障碍你开智慧,障碍你开悟。
佛在经上常常把心比作水,心水,水不动的时候,平静,它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智慧。心里面心水起了波浪,也有作用,也能照外面境界,只是照得支离破碎,不是完整的,所以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也知道一些,但是不完整。我们现在这个心水起波浪,烦恼重的是大风大浪,烦恼轻的是小风小浪,总是不平静,所以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
我们晓得,所有一切法门,在今天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成佛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已经学佛的人。他不能接受,那他有障碍;他有障碍,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等,等他业障消除之后,他就会回头。所以要有耐心,要能够欢欢喜喜地去帮助他。
能帮助人觉悟,这个福报就太大了,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品质是要靠智慧。有智慧,他样样都能够得到;没有智慧,怨天尤人,这是造罪业,他的果报,苦上还要加苦,现在苦,来生更苦!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你看看现在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来世什么样的果报,现在造的因就是。
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
你可以成就佛学,在佛门里面做一个专家学者,在大学里面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博士,你可以做个教授,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贪嗔痴慢还有,不但有,还很严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七
1)佛在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诸佛是老师,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亲属的关系、师友的关系,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知道过去这些关系,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2)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有心定下来,放下分别执着,般若才能现前;分别执着没有放下,见闻觉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
3)六道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这是很苦的事情!生死从哪里来?生死是从缘起。因为你怕死,有生死这个心在,死就现在面前,殊不知这是你自己变现的。
4)闻不到正法,没有圣贤教诲,苦难就多了!在一切苦难当中,愚痴最苦,为什么?愚痴,对于一切事实真相无知、迷惑,于是随着自己的情绪造业,这一桩事情就太可怕了!
5)能帮助人觉悟,这个福报就太大了,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品质是要靠智慧。有智慧,他样样都能够得到;没有智慧,怨天尤人,这是造罪业,他的果报,苦上还要加苦,现在苦,来生更苦!
6)“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7)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格,做人的资格是什么?那就是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我们要是做到,来生不失人身,你还是到人间来。为什么?你具足人道的条件,这条件具足,你不会到其他道里去。
8)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9)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10)“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知道这桩事情,的确非常幸运,才晓得怎样才能证无上菩提,怎样才能成佛,就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我培养这个缘。
11)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们能够帮忙的,是教学、是指导。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够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命运就转过来了。
12)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活得自由自在?如其不然,那个枷锁究竟在哪里,要把它找到,要把它解除掉,做个自由自在之人。实在找不到,佛给我们说了,枷锁就是贪嗔痴慢,就是分别执着。所以,要不断地用功努力,再看破,再放下。
13)心清净,智慧现前,你看看,一、两年效果就收到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一门深入!学佛有什么好处?“佛法德用”。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觉”,得到的是智慧。
14)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给我们“仁慈博爱”。什么是“仁慈博爱”?我们爱自己,用爱自己的心,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仁慈博爱”。
15)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16)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17)烦恼、业障一年年轻,智慧一年年长,头脑一年年清楚,是业障消除、佛力加持的现象!
18)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19)地狱是火途,火途是人非常烦躁,脾气很不好,没有人理他的时候,他也在发脾气,也不高兴,这个现象就是火途的现象。
20)佛法永远是慈悲的,永远是和谐的,如果家庭不和,那你就要特别留意,要认真地去反省,你要肯定佛法没有错误,是你自己学错了!
21)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22)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无上法门,第一法门。什么人相信?唯有大智之人才能真信。
23)佛法讲得很清楚,父母跟子女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要把他杀掉(堕胎),纵然是报恩的,恩变成冤仇;如果他是报怨的,那冤仇就愈来愈深,后来再遇到,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24)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你看看现在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来世什么样的果报,现在造的因就是。
25)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是盗戒。在佛法里面,凡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都属于盗心、属于盗行。
26)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与什么。
27)古代圣贤人的教学,非常简单,非常扼要,五桩事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懂得这五种伦常关系,这才像个人。
28)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念佛的第一个目标是什么?要念到我们自己心清净,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我们认真念佛,“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真把这九个字做到,这就是功夫成片。
29)佛跟我们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这自然环境就变坏了——这是感应!
30)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
31)佛所讲的我们完全做到,就是供养。不仅是供养诸佛如来,是供养我们的自性、供养一切众生,自性得到好的养分,智慧就开了,自性里所含藏无尽的福德,自然现前。
32)世间法叫“为学日益”,它是讲知识,讲学术,我知道得愈多愈好。佛法是为道,道是心,为道要日损,损是减少,减少什么?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杂念。
33)中国人常常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我们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
34)佛看我们迷惑颠倒,他以种种方便来诱导我们、启示我们,希望我们豁然觉悟又恢复到本觉,这就是佛度众生。
35)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断恶修善,天天积功累德,为的是什么?怕临命终时有障碍。
36)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37)今天社会**,可以说是举世之人,都苦不堪言。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哪里?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净土法门。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佛法变成我们生活,我们能真正离苦得乐!
38)“福”是从善行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业障没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有搀杂,不纯,业障消得不彻底。使自己心地清净,要改过,将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39)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40)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41)佛门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42)我们学佛的人有愿无求,我有很大的愿,我愿得一心,我愿生净土,但是我不求,我老老实实地念佛,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很快乐。
43)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缘是讲人事,善的人事、恶的人事,对我们修行人来讲,统统有恩德。什么时候你能够在这个角度里面看清楚,你的境界就会不断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肯定是烦恼轻、智慧长。
44)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45)人生苦短,弹指之间就过去了,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去造业?人不能不觉悟,不能不及早回头,所以断恶修善要趁早,要赶快!
46)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47)古大德常教人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从一切罪业回头。
48)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个磁场摄受了我。章嘉大师言语很少,我很欢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坐两个小时,非常欢喜,法喜充满,那个气氛不一样。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个星期一定会找他坐两个小时。
49)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50)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所以我们的身体是为佛法、为众生服务的工具,有缘,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没缘,没缘更好,可以休息,省事!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八
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我们听起来好像是很矛盾,其实它有道理,就是慈悲跟方便都要建立在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上。
内心没有这个对立的念头,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从内心发出慈悲,发出欢喜心,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这就叫慈悲。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50句》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九
哪些是恶?哪些是善?贪嗔痴是恶,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善;杀盗淫是恶,不杀、不盗、不淫是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善。
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过去造作的罪业,不要去追悔?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赖耶识的罪业就愈来愈多了。
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来修净土,正是依教奉行,这是如来的好学生。
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为什么他(周利盘陀伽)这么愚痴?佛跟大家说,他前生是三藏法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由于吝法,教别人不肯完全教,自己要留一手,所以得愚痴果报。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把心专注在一处,心就不散、不乱,一心不乱,效果就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
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造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来,做出来是自度,做出来给别人看是度他。在今天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来给别人看,用口说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世尊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他为什么还做坏事?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因为他迷了自性,把佛的国土变成了六道轮回。
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药可救了。
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
佛讲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是无量烦恼的归纳,并不是只有八万四千。佛是大医王,能治一切众生的病。八万四千烦恼是病,八万四千法门是药,佛用各种法门来对治不同根性众生的病。
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三天不读圣贤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转了。
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
经选一部,天天念它,念到熟悉,不要求解,为什么?经里没意思,你求什么解?你所了解的统统叫打妄想。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都是胡思乱想,决定不是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学佛,受佛法熏习的时间太少了。一般学佛的同修,一天当中,只有一、二个钟点是佛法熏习,还有二十二、三个钟点是贪嗔痴慢烦恼熏习,这样子学佛,要想成就太难!所以我劝同修们,只要一有空,就要念佛、诵经、听经,以弥补闻法之不足,这样我们熏习佛法的时间,才能得以延长。
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佛的神通能力比魔还要超过,但是为了避免魔冒充佛,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教学。魔不能教学,讲经说法他不行,他对这些道理不懂,他只有法术,所以佛绝对不以神通做佛事,这个一定要知道。
如果我们烦恼断尽,六波罗蜜也就没有了。六波罗蜜是药,烦恼是病,你有病吃药;病好了,药就不要了,药要丢掉。所以《般若经》上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你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学了佛,知道这是宿世因果,知道过去自己对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
1)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断恶修善,天天积功累德,为的是什么?怕临命终时有障碍。
2)无量无边的烦恼,那个病的总根就是这个“贪”字。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度悭贪的,是来对治这个烦恼的。
3)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
4)清净心、善良的心,是你的本性,是佛心,你怎么会不成佛?为什么自己要作贱自己,把人家的长处、好处忘得干干净净,专门看人家的恶念、恶行,变成自己一身的罪恶,养成自己的恶心?关键都在这一念之间。
5)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不能抵消的。譬如说我过去做的恶事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事可以弥补、可以抵偿,没有这个道理。
6)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7)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
8)贪嗔痴慢,这个傲慢是大烦恼!读得愈多,烦恼愈长,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通达,那个人一定非常谦虚,对人一定是谦恭有礼,因为一切事实的真相他看得清清楚楚。
9)在佛门,什么叫开悟?晓得自己有过失叫开悟,这个人觉悟了。所谓“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你能改,改就是修,就是修行。
10)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一
1)正是中国古人所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很糟糕,被聪明给耽误了,这是世智辩聪,是佛法不取的。一定要老实,老实非常可贵。
2)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
3)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4)往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福,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
5)诸位一定要记住,庙跟祠都是供养鬼神的,佛教的寺院是学校,是教化众生的场所,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佛教的本来面目。佛教的本来面目,给你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决定没有迷信!
6)心常念佛,心就变成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念佛佛现前也不要欢喜,见如不见,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就是这个道理。
7)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佛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佛把王位舍掉。快乐是从放下得来的,佛是彻底放下,这是真实智慧,佛的快乐没有人能够比。
8)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9)现代的社会,一般人烦恼习气很重,迷失自性很深,所以心不能住在道上。什么是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就是道。这十二个字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
10)诸位要晓得,障道是自己障碍自己,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反省、有这个能力观察,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对你都无可奈何。
11)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么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12)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
13)一个真正修行人,以苦为师,他苦里头有乐——他乐在自在,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多快乐!
14)度众生,只要使其闻一声佛号,即已令其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会进入佛门。
15)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缘断掉了。
16)佛门的戒律虽然多,它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贪嗔痴慢是恶,我们把它断掉,这就叫“诸恶莫作”;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众善奉行”。
17)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命里头有的,你用真诚心,你今天做生意赚这么多钱;你用尽欺骗手段,你今天还是赚这么多,不增不减,那又何苦去骗人?没有这个必要。
18)净业三福末后一条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发大心、修大行。
19)《地藏经》上讲堕地狱,地狱有三重:身造的罪业少,堕的是小地狱;口业是堕十八层地狱,这是堕大地狱;念头那就更重,所谓意业,堕无间地狱。
20)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21)改过是修福的基础。修福先要改过,就是先要消灾。先不求福,先消灾,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诸佛菩萨、天地鬼神赐福,我们才能接受。积习不消除,去修福,福来了往往造更大的罪业。
22)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23)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就要认真地去修行。修行从哪里修?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头、妄念。怎么样把妄念打掉,这叫从根本修。
24)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25)随缘就自在,随缘就不起烦恼,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
26)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27)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缘断掉了。
28)“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29)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无量劫的教导,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无非是劝导我们看破、放下而已。看破什么?万法皆空。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一切都看破放下,你就会大彻大悟,你就会得大自在!
30)大家都晓得脑最重要,用什么补品来养都没有用处,都起不了作用!脑的营养就是休息,把一切妄想统统放下,什么都不想,这是对它最好的营养。
31)我们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这个心常常保持平静,这是念佛的秘诀。你要不懂这个道理,纵然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你心里面还有喜怒哀乐,这个佛号念得再多,伏不住烦恼,你不能往生。
32)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33)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格,做人的资格是什么?那就是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我们要是做到,来生不失人身,你还是到人间来。为什么?你具足人道的条件,这条件具足,你不会到其他道里去。
34)释迦牟尼佛托钵,遇到乞丐,向乞丐托钵,佛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态度没有两样——平等的礼敬。绝对不是看到地位高的富贵人谄媚巴结,看到贫穷的瞧不起他,没有!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35)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什么是法性?我总结修行的二十个字,那就是法性。
36)佛虽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持都记录在经典上,我们细心去读、细心去体会,依照这个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叫做学佛。
37)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38)尽量在物质生活降低自己的水平,把自己的福报布施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
39)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40)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41)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们能够帮忙的,是教学、是指导。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够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命运就转过来了。
42)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43)你要度家人,要做出来给他看。他看你愈来愈慈悲,愈来愈有智慧,身体愈来愈健康,他感动了,他觉得你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这时候低头向你请教,你再告诉他;不向你请教,绝对不能说。
44)佛法说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募化去做一桩事情,已经是攀缘了,心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做事情,应该是有缘就做,没有缘,我们有心,只要有心,没有这个机缘,我们还是念念功德圆满。
45)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必定现前。特别是毁谤圣教,叫别人闻不到正法,叫人家没有机会转迷为悟,你这个罪怎么得了!如果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时间长,所有一切受害人的罪业,你一个人承当,那个麻烦就大了!
46)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殊胜的福田。
47)尽量在物质生活降低自己的水平,把自己的福报布施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
48)我们学佛人,要积植德行,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物,乃至于毒蛇猛兽,我们都以真诚慈悲心来看待,绝不伤害。从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苍蝇、蚊虫、蚂蚁,从这里做起,绝对不伤害它。
49)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什么是法性?我总结修行的二十个字,那就是法性。
50)佛为什么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无非是让我们息灭现在人讲的天然灾害。佛教给我们,修清净平等慈悲,把贪嗔痴断掉,水火风三灾就免了。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二
37、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38、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39、.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40、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41、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42、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43、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迴。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44、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45、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6、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7、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48、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4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0、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5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3、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5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5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5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9、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60、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净空法师禅语60句
2.恒愚法师经典禅语
3.恒月法师经典禅语
4.慧律法师经典清心禅语
5.海涛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6.恒唯法师经典禅语
7.吉祥法师经典禅语
8.慧律法师经典人生禅语
9.延参法师经典禅语
10.传喜法师经典禅语
文档为doc格式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三
1.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2.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3.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4.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為「二足尊」,就是讚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5.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6.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7.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9.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1.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12. 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13.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15.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6. 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眾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17.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18.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9.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20. 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21.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22. 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23. 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24.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5.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26.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27.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28.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迴。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30. 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31. 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四
1、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x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5、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6、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来我们道场的同x,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8、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11、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3、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4、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15、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6、愿常听经念佛,不令间断,一心求生净土,必得诸佛护念,圆满无上菩提。唯愿诸仁者依教奉行,善思念之。
17、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18、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舍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19、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20、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21、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22、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23、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24、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25、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6、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
27、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28、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29、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则是对大众最好的供养。
30、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31、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32、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33、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34、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35、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36、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37、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38、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39、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40、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41、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2、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3、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44、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45、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46、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47、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能,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48、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49、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50、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五
1)法是要启请的,要求法!他不求,你给他,他不要,他不放在眼里。到哪一天他看出来了,知道这个东西好,向你求的时候,再给他一点;再求,再给他一点,这就对了。
2)过去生中造妄语的罪业,这个人今生的果报是常常被人毁谤、常常被人骗——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这种人。诸位要晓得,在这一生中决定不妄语,这种人有福,不但一切众生相信他、尊敬他、仰慕他,他能生净土。
3)过去造作的罪业,不要去追悔?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赖耶识的罪业就愈来愈多了。
4)今天社会**,可以说是举世之人,都苦不堪言。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哪里?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净土法门。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佛法变成我们生活,我们能真正离苦得乐!
6)法布施是我这一生修学的重点!什么是法布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法布施。所以你所知道的要教人,教人不仅仅是言教,著书也是属于言教,最重要的是身教,你要做到,那个感人很深。
7)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8)佛跟我们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这自然环境就变坏了——这是感应!
9)讲没有用,讲的话好听,你能做到吗?我们必须要做出来给人看,这是觉悟的人他才会干这个事情。这种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人们把它叫做傻事;有智慧的人,人们把他当做傻人!
10)听经,量不必多,不要听很多种,要重复,遍数要多。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订的标准,至少是一千遍。
11)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12)佛的神通能力比魔还要超过,但是为了避免魔冒充佛,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教学。魔不能教学,讲经说法他不行,他对这些道理不懂,他只有法术,所以佛绝对不以神通做佛事,这个一定要知道。
13)修行人最怕的是嗔恚,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一切障碍统统都来了,业障都现前了。可是几个人能不发脾气?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这一发脾气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碍。
14)如果你对待一切人还有分别,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你这个念头是迷、是惑,是在造业,你没有觉。觉心是真心。你不是用真心,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还是生死凡夫,正是古德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
15)真正念佛的人对生死不惊不怖,他的心是定的,这定心就是净土受生之心。专修净土的,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决定在临终一念!
16)心清净,智慧现前,你看看,一、两年效果就收到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一门深入!学佛有什么好处?“佛法德用”。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觉”,得到的是智慧。
17)古人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世间什么样的恶事都可以做,破坏僧团、破坏正法,那个罪不得了!不是世间任何恶业可以相比的。
18)世间人有欲望,我们也有欲望,我们的欲望跟世间人不同——我们希望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我们有这个欲望,我们要努力去追求。怎样去追求?忆佛念佛,不间断、不夹杂。
19)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殊胜的福田。
20)惜福就增福,增福就增寿,这是肯定的。其实我们哪里会贪图寿命?尤其是这个世界太苦了,要寿命干什么?我们有一天寿命,有一天健康,认真努力干一天,决定不能懈怠,一切为正法常住,一切为安乐众生。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六
37、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38、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39、.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40、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41、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42、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43、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迴。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44、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45、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6、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7、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48、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4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0、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5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3、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5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5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5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9、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60、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净空法师禅语60句
2.恒愚法师经典禅语
3.恒月法师经典禅语
4.慧律法师经典清心禅语
5.海涛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6.恒唯法师经典禅语
7.吉祥法师经典禅语
8.慧律法师经典人生禅语
9.延参法师经典禅语
10.传喜法师经典禅语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七
1、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2、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3、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4、佛法经书、录音带、录影带、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15、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16、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17、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18、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眾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眾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19、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20、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21、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22、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23、我们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裡真的有佛,口裡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4、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眾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眾生。
25、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26、佛门中讲「发露懺悔」,是向大眾说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為「自咨日」。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圆满。
27、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28、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29、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30、「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註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於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31、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翻所有的规则,所以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我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32、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為「二足尊」,就是讚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33、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放弃成见」,因為所有的争执,都来自坚固的执著。放弃成见就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无论多麼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捨弃,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34、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们自己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35、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麼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36、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眾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37、菩萨悯念眾生苦,所以要普度眾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所以要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自己一定要先觉悟,自己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助眾生得真实利益。
38、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於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39、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製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眾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40、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1、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42、从古今中外的歷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43、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44、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45、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46、世间的拉杂事,都是脱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裡没有牵掛。世间的善恶、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从心裡真正放下,专念一部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
47、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為善、恶是相对的,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换句话说,还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轮迴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迴的业。
48、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49、歷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50、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為大家服务,不是特权,地位平等,好比住持与菜头、粪头的地位都一样。如果寺院职位期限太久,不但四眾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己用功。
51、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52、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刻板严肃的态度很难让大家接受。现代人喜欢活泼,所以我们讲经也不能呆板,在庄重裡面要有活泼,活泼而不失庄重,这样才能够利益眾生。所以「法华经」说,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开放,末法时期应该弘扬大乘。
53、如果具备上面的基础,就可以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一生专讲弥陀经两百餘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54、佛法常说「生死事大」,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我们也想过,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所以虽然念佛,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準。
55、佛教我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我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话该说,什麼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56、对於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我们说法应该儘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於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接受。我们帮助眾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57、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掛?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58、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想要断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能够这样观照,烦恼就不难断除,至少也会淡得比较快,减轻修行障碍。
59、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60、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八
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混浊,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
1、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2、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3、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4、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6、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7、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8、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9、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10、“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11、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12、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1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15、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17、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18、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19、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疑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20、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21、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22、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2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4、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25、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7、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28、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29、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30、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3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32、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33、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34、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35、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36、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3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8、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39、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40、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41、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42、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43、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祸,亦以远祸。
4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45、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46、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47、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48、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49、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
50、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十九
1)度众生,只要使其闻一声佛号,即已令其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会进入佛门。
2)那个善的标准是万缘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无论什么事情,世间善法、不善法、佛法、非佛法,统统放下,就是这一卷经、一句名号,就成功了。
3)佛法法门很多,我们所修的法门不同,一定要彼此互相尊重,不可以彼此互相破坏。互相破坏,你修得再好,你还是要堕三途受果报。为什么?你破坏别人的道心,你造的是破和合僧。
4)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5)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遇到佛法,还能遇到圣教,你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要帮助这个世界、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这是我们的责任。从哪里做起?从我心开始。
6)人应该从哪里去着想?生我能带来,死我能带去的,这个东西我要把它看重。你要为这个来忙,那你就对了。
7)欲报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父母现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
8)佛法所修觉、正、净。礼拜修清净心。拜佛时心里没有妄念,至诚恭敬,身体动作要按照规则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得很正确。这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身体是机器,如常不动,就会出毛病。礼拜是最好的运动。因此,有人一天拜一百、三百、三千拜。
9)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造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10)我们嘴巴里讲学佛,哪一天真正地跟佛学过?那学佛学的什么?学佛的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我们用这个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没有分别,怨亲平等,这就是学佛。
11)这个事情,诸佛如来帮不上忙,要靠自己,诸佛如来只是提醒你而已。诸佛如来告诉你,你有业障;再告诉你检查业障的方法,怎么样把业障找出来;再教你消除业障的方法。消业障,得要自己做,自己不干,业障不能消除。
12)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13)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大,我们有什么力量来抗御?我们凡夫不受诱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离开经教,不离开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佛菩萨与我同在。
14)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不能抵消的。譬如说我过去做的恶事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事可以弥补、可以抵偿,没有这个道理。
15)有利害得失,没有不造业的——遇到顺心的事,生欢喜、生贪爱;不合自己情意,生怨恨、生嗔恚。不仅嗔恚是烦恼,贪爱也是烦恼。贪爱的果报是饿鬼道,嗔恚是地狱道。
16)人的思想善、言论善、行为善,这个世界就变好了;如果是思想不善、言论不善、行为不善,那就愈变愈坏。所以,外面环境不是天然灾害,它与我们自己的心行息息相关。
17)我们印经布施,这是法布施,这个功德利益是真实的,为什么?有一些众生读到经,他会开悟。纵然不开悟,佛法的种子落在阿赖耶识里,这个种子是他将来开悟的真因。我一生印经,是跟印光大师学的,这个不造业,这是真正的好事情。
18)因为真心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着想,所修积一切善业功德,我自己不要,都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为什么教你这么做?能够帮助你破我执。
19)佛存的是什么心?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绝对没有。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要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
20)无量无边的烦恼,那个病的总根就是这个“贪”字。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度悭贪的,是来对治这个烦恼的。
21)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药可救了。
22)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24)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人的体质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养生之道。你想要相好,你的心要好。你要身体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样样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25)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26)佛法发源在印度,十一世纪之后,佛法竟然在印度灭绝了,这不是佛法有障碍,而是这个地区的众生有障碍。
27)佛虽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持都记录在经典上,我们细心去读、细心去体会,依照这个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叫做学佛。
28)这个世间人,被财迷了心窍,患得患失,一生都过着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的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
29)学佛不仅仅自己得到修学的真实利益,我们为了报佛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一切众生之恩,我们要把这些真实的好处普遍推荐介绍给大众。推荐介绍,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第二愿——称赞如来。
30)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佛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佛把王位舍掉。快乐是从放下得来的,佛是彻底放下,这是真实智慧,佛的快乐没有人能够比。
31)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32)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33)你想早一天成佛,希望成佛的道路上不要有障碍,要怎样才能办到?对人对事对物,都用一个真心。对你亲爱之人、对你讨厌之人、对你的冤家对头,统统用一个真心,决不用第二个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
34)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35)我们修行人,要把全心全力用在求生净土上。这个世间事,帮助苦难众生的事,要不要做?有缘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事做。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回来度这些众生不迟。
36)古人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世间什么样的恶事都可以做,破坏僧团、破坏正法,那个罪不得了!不是世间任何恶业可以相比的。
37)现在有许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悭贪?不能,因为他是为贪心才去布施的。听说佛门是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诉他,布施没有好报,他才不布施。这样修布施,是增长贪心。
38)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39)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40)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阿弥陀佛即是信号,心中无即失了航线。
41)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三天不读圣贤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转了。
42)这个世间人善变,喜怒无常,人家跟我们很好很好,你要知道,那是假的——人家对你怎么好,最后对你不好了,把前面好处都一笔抹杀了。这就是什么?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就大错特错了!
43)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什么?方便是手段,又说善巧方便。应用智慧,用种种方法来诱导众生,来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是方便。
44)我们的身体不是人设计的,大宇宙的运作也不是人设计的,但是它很有规则;很有规律,我们称这个叫天道。人这一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行为,要能顺乎天道,那就非常健康;违反天道,那就很麻烦。
45)“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46)正觉,梵语讲“三菩提”,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地位;正等正觉叫“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的地位;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7)说实在话,我们凡夫的业障很重,想做好事,要靠三宝力量加持。如何能感得三宝加持?只要我们真正发心,有决心、有毅力,为众生,不为自己,自然就感得三宝加持。
48)意教,念念不忘帮助别人破迷开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桩事情,你自然长智慧。所以求智慧怎么求法?这是求智慧的秘诀。到外面求学,那是增长知识,不是增长智慧;常常有意愿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智慧。
49)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
50)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
净空法师语录篇篇二十
净空法师关于佛有哪些经典的语录呢?一起来盘点一下吧!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净空法师关于佛的语录,希望你喜欢。
1) 经典是佛的法身,你能够把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教训,都能够做到,你就等于跟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等于跟阿弥陀佛天天在一起。
2) 诸位要晓得,你要到哪一道去,不是佛菩萨主宰,也不是阎罗王主宰,与上帝鬼神更不相干,谁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学佛的人,他要学觉悟,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
3)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4) 释迦牟尼佛讲得好,不是他一个人,他后头还有一句话,叫“是诸佛教”。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们教化众生也就教这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5) 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6) 如果在世界上有八千人,真正断恶修善,放下贪嗔痴慢,学习伦理道德,起心动念与一切善法相应,把这个恶法统统都放下,地球上这些灾难都沒有了。
7) 佛门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
8) 往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福,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
9) 天天读经、念佛,是天天亲近佛菩萨;一天不读经,一天不念佛,跟佛菩萨就远离,佛像供在面前也没用。
10) 真正佛弟子,第一个对于佛陀真诚的教诲,要深信不疑;第二对于佛所讲的道理,要透彻地理解;第三个佛所说的至善的行为,要真正做到。
1) 佛在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诸佛是老师,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亲属的关系、师友的关系,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知道过去这些关系,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2) 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有心定下来,放下分别执着,般若才能现前;分别执着没有放下,见闻觉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
3) 六道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这是很苦的事情!生死从哪里来?生死是从缘起。因为你怕死,有生死这个心在,死就现在面前,殊不知这是你自己变现的。
4) 闻不到正法,没有圣贤教诲,苦难就多了!在一切苦难当中,愚痴最苦,为什么?愚痴,对于一切事实真相无知、迷惑,于是随着自己的情绪造业,这一桩事情就太可怕了!
5) 能帮助人觉悟,这个福报就太大了,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品质是要靠智慧。有智慧,他样样都能够得到;没有智慧,怨天尤人,这是造罪业,他的果报,苦上还要加苦,现在苦,来生更苦!
6) “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7) 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格,做人的资格是什么?那就是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我们要是做到,来生不失人身,你还是到人间来。为什么?你具足人道的条件,这条件具足,你不会到其他道里去。
8) 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9)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10)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知道这桩事情,的确非常幸运,才晓得怎样才能证无上菩提,怎样才能成佛,就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我培养这个缘。
11)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们能够帮忙的,是教学、是指导。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够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命运就转过来了。
12) 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活得自由自在?如其不然,那个枷锁究竟在哪里,要把它找到,要把它解除掉,做个自由自在之人。实在找不到,佛给我们说了,枷锁就是贪嗔痴慢,就是分别执着。所以,要不断地用功努力,再看破,再放下。
13) 心清净,智慧现前,你看看,一、两年效果就收到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一门深入!学佛有什么好处?“佛法德用”。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觉”,得到的是智慧。
14) 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给我们“仁慈博爱”。什么是“仁慈博爱”?我们爱自己,用爱自己的心,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仁慈博爱”。
15) 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16)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17) 烦恼、业障一年年轻,智慧一年年长,头脑一年年清楚,是业障消除、佛力加持的现象!
18) 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19) 地狱是火途,火途是人非常烦躁,脾气很不好,没有人理他的时候,他也在发脾气,也不高兴,这个现象就是火途的现象。
20) 佛法永远是慈悲的,永远是和谐的,如果家庭不和,那你就要特别留意,要认真地去反省,你要肯定佛法没有错误,是你自己学错了!
1) 佛所讲的我们完全做到,就是供养。不仅是供养诸佛如来,是供养我们的自性、供养一切众生,自性得到好的养分,智慧就开了,自性里所含藏无尽的福德,自然现前。
2) 世间法叫“为学日益”,它是讲知识,讲学术,我知道得愈多愈好。佛法是为道,道是心,为道要日损,损是减少,减少什么?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杂念。
3) 中国人常常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我们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
4) 佛看我们迷惑颠倒,他以种种方便来诱导我们、启示我们,希望我们豁然觉悟又恢复到本觉,这就是佛度众生。
5)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断恶修善,天天积功累德,为的是什么?怕临命终时有障碍。
6) 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7) 今天社会动乱,可以说是举世之人,都苦不堪言。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哪里?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净土法门。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佛法变成我们生活,我们能真正离苦得乐!
8) “福”是从善行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业障没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有搀杂,不纯,业障消得不彻底。使自己心地清净,要改过,将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9)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10)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11) 佛门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12) 我们学佛的人有愿无求,我有很大的愿,我愿得一心,我愿生净土,但是我不求,我老老实实地念佛,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很快乐。
13) 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缘是讲人事,善的人事、恶的人事,对我们修行人来讲,统统有恩德。什么时候你能够在这个角度里面看清楚,你的境界就会不断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肯定是烦恼轻、智慧长。
14) 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15) 人生苦短,弹指之间就过去了,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去造业?人不能不觉悟,不能不及早回头,所以断恶修善要趁早,要赶快!
16)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17) 古大德常教人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从一切罪业回头。
18) 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个磁场摄受了我。章嘉大师言语很少,我很欢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坐两个小时,非常欢喜,法喜充满,那个气氛不一样。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个星期一定会找他坐两个小时。
19) 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20) 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所以我们的身体是为佛法、为众生服务的工具,有缘,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没缘,没缘更好,可以休息,省事!
21) 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22) 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无上法门,第一法门。什么人相信?唯有大智之人才能真信。
23) 佛法讲得很清楚,父母跟子女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要把他杀掉(堕胎),纵然是报恩的,恩变成冤仇;如果他是报怨的,那冤仇就愈来愈深,后来再遇到,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24)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你看看现在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来世什么样的果报,现在造的因就是。
25)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是盗戒。在佛法里面,凡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都属于盗心、属于盗行。
26)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与什么。
27) 古代圣贤人的教学,非常简单,非常扼要,五桩事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懂得这五种伦常关系,这才像个人。
28)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念佛的第一个目标是什么?要念到我们自己心清净,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我们认真念佛,“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真把这九个字做到,这就是功夫成片。
29) 佛跟我们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这自然环境就变坏了——这是感应!
30) 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