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它能激发我们努力奋进,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何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激情和动力,避免心灰意冷?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理想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理想。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一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二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六祖坛经》
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设施也。
《六祖坛经》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三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3、“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4、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5、“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7、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8、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9、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10、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11、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12、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13、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萨果自成。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5、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16、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7、《坛经》的基本思想:见性成佛。《坛经》的立论基础:性本清静。
1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19、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20、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2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2、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23、“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24、慧律法师讲《六祖坛经》所呈给五祖弘忍大师的佛谒: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槃无距离。
菩提由来无一物,只在当下一念间。
无圣无凡无众生,即心即佛弹指成。
若问祖师西来意,倾听恒河无生曲。
众生若欲识佛境,当净其意如虚空。
妄念虽是生死因,不着一物尽菩提。
若能离相无相行,包你大智遍三千。
25、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6、乘是行义,不在口争。
27、自见本性清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28、愚者问于智者,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29、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30、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3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2、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33、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4、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设施也。
35、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36、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38、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39、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40、“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41、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42、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43、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44、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45、“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48、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四
1)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2)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3)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4)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5)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6)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7)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8)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9)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0)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11)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2)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13)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14)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汎般若船。
15)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16)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17)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1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9)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20)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大师南无阿弥陀佛!
我懂你的意思。
你要的是那种段落式的名人名言。给你写智慧的故事吧
【一宿觉】
【禅师不读经】
【蜂蜜投窗】
(唐)神赞禅师于福州大中寺剃度出家,后来到百丈怀海座下参学,得遇殊缘,明心见性,返回大中寺。受业恩师问:“你出去参学,得到什么东西了?”神赞禅师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罢就做事去了。有一天,受业恩师在洗澡,就让神赞禅师给他擦背。神赞禅师拍着恩师的背说:“好一座佛殿,但佛不是圣。”其师回头看了他一眼,说:“佛虽然不是圣,然而能放光。” 又有一天,其师在窗下看佛经,蜜蜂撞在窗纸上,想要出去。神赞禅师看着蜜蜂说:“世界如此广阔而不从此出,却钻窗纸,什么时候才能出得去呀!”其师放下经书问他:“你出去参学,遇到了什么人了?我发现你说话前后有异常。”神赞禅师说:“我蒙百丈和尚指点领悟禅法的门径,现今欲报恩师的慈德。”其师就通知大众,准备斋席,请神赞禅师上堂说法。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
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大正新修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印光法师经典名句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瞋之心所致而已。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则竞争随之。又不遂,则攻夺战伐随之,则死亡流离随之、则疫疠饥馑随之、则一切灾祸随之。瞋火炽然,世界灰烬矣。
2、惟我如来,阐苦空之谛,以治众生之贪;宏慈悲之旨,以治众生之瞋。
3、复说净土法门,示众生以离苦得乐,方便横超之路。
4、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体,明苦乐因果之相,知自它感应之用,起无缘之大慈,兴同体之大悲。众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责一日未尽,则请法、随学、忏悔、供养之事业,一日不可以已。5、需知因果无虚,祸福自致。贫病夭狱,皆由别业。水旱刀兵,则自共业。业熟祸至,无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祸,必先能泯恶力善。随时、随地、自勉、勉人。戒杀、茹素、崇佛、惜福(惜物、节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观音圣号,为众生回向消灾解劫。则人己兼利,为德无穷,获福亦广也。
7、护国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之所感召。若尽人能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如能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8、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除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尽人如此,则灾难自消,国家亦可以长保治平矣。13、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于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15、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能国家得护,而灾祸不起矣。
17、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难平,未乱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杀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贪瞋痴三毒是。善因,济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七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解析篇八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