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一年级教案范文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7、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二、非选择题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二
古浪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措施,在有些方面已付诸实施,且发展态势良好.为了推进古浪农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调高、调优、调活、调细,本人结合在古浪洒水镇下基层帮助工作的.调研和体会,就古浪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作者:朱润身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730070刊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unongye年,卷(期):2002“”(8)分类号:关键词: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三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定义
2、理解目标
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德育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重点)
2、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3、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难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第31页
a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b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a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从生命运动到社会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举例】四季更替,昼夜交替;
月球的月相变化: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
【举例】斗转星移:
北斧星(5万年前)北斗星(如今)北匙星(5万年后)
【举例】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花果山);
?西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古生代时该山在当今南极,约65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后,喜马拉雅山才横空出世,迅速上升。近50万年以内,珠穆朗玛峰上升了1600米,目前仍在上升,并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举例】地球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已经存在46亿年了。地球自形成以来可以划分为五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这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特征。
太古代(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已经形成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秃山。这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元古代(距今24亿年-6亿年):地球上大部分仍被海洋掩盖。到了晚期,地球出现了大片陆地,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并登陆,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油田。
中生代(距今2.5亿年-0.7亿年):历时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裸子植物取代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地球的面貌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的出现,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2)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全部科学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
a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在无限的宇宙中,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不停地在天空遨游。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八大行星:冥王星因离太阳系太远且体积太小,国际上已不把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同时又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转。而且,宇宙天体、星系、太阳系和地球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举例】行星的灭亡(陨石)
【举例】太阳的内部正进行着由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的热合发应,由此产生的能量从中心辗转经过很厚的气体层传到表面,稳定地向外散发出光和热。这种情形已可以持续100亿年,目前太阳已度过了它生命历程的一半,大约再过50亿年,太阳将变成红巨星、脉动星、白矮星、黑矮星而结束其全部演化过程。
【举例】地震海啸、火山喷发
微观粒子也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化学),组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也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
【举例】光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真空中传播;电子不停地围绕原子核运动;
b生命有机界、人类社会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生物有机界也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任何生物有机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就会丧失生命。
人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处在永恒的运动中,没有永远不变的形态。
【举例】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知识能力经验的不断增加
(人老珠黄:女人30一块疤,男人40一枝花)
【举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名言】恩格斯――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旨在说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举例】没有了太阳、地球的运动就没有四季更替,日夜交替,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会死亡,人类社会就会灭亡。
人停止了呼吸,停止了血液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终结。
【举例】任何社会形态离开了生产运动都无法存在。(经济、政治、文化)
(马克思:一个民族如果一个星期不生产就会毁灭)
【举例】刻舟求剑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
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无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他留下了许多至今为人们所传诵的至理名言,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是他对事物永恒变化的形象描述。“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流向你的水永远是不同的水,而第二次踏进河流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
【课堂探究】p3l(风幡之争)
a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栽体,人脑才是“心”、概念或精神运动的载体。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心动、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举例】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
【举例】离开了心脏何来跳动?离开了肺何来呼吸?离开了大脑何来思维?
【课堂探究】p32页
a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探究提示】a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b“不运动的物质”实质上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在物质的绝对运动过程中,又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
a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a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何灭亡的过程。但在产生之后、灭亡之前其基本性质保持不变,这种性质的稳定性就是静止。
【举例】人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之前性别的确定。
?水在0度-100度之间液态性质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今,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性质一直未变。
?食品在保质期内未腐烂变质。
b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五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本框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对于运动与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难点】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就到了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我将采用谈话法导入。课前提问学生:最近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属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以此来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这样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将学生顺利的带入到课堂情景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三组图片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利用图片的形式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接着,我会跟同学们分享两个故事: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并提问:故事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分析出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没有认识到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慧能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归纳总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
在这一环节,故事的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生可以快速找到,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我会呈现一个案例: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这么荒唐的错误?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够群策群力,来突破难点。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探究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自觉遵循规律
综合学生的意见,我会作出总结: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在这一环节,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以此来突出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抢答环节,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回顾知识点,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六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活动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时间的紧凑性,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效果应会更好些。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七
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
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目标
(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明确静止的重要意义,进而承认世界是可知,避免犯诡辩论错误;通过学习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增强学生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并通过具体事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二)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
(三)确立依据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以往教学实际,重难点应该是学生在抽象概括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上。
学情教法分析
(一)学情现状:高二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较多,还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宜从具体事例、现象入手,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概括能力。
(二)教法指导:本框题内容较多,应组织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教学、启发教学、生生合作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法:哲思激趣导入法
2、具体内容: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3、设计意图
点明运动和静止关系及本课主题,并通过哲学古老命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二)讲授新课重难点突破
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
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
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
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3、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突破难点,明确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同时,避免犯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承认静止的作用。
c设计活动之三: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解决难点:规律的含义
2、设计活动辨明现象理解含义
列举生活现象规律:花开花落;乌鸦叫丧喜鹊报喜;四季更替;新陈代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价格上下波动等现象和规律的组合,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教师讲解,形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
3、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规律,经过分析合作突破难点。
d设计活动之四:关注社会提升信念
1、解决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设计活动:观看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视频,分析对接成功原因和意义。
3、设计意图:突破重点,懂得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成三维目标。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设计篇八
我们在高二要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明白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长期的政治学习过程中,我总结得出一种学习方法即“抓要点”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抓要点”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记忆书本中的内容。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关于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时,我是这样去记的:我先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最后我发现它们都涉及到“数量”的变化,只是前一种形式是强调数量上的变化,而后一种形式是强调数量上的不变。通过分析我把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归纳为三个字即“变”和“不变”。“变”是指数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不变”是指数量上的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通过这种方法,我不仅很快就记住了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学习方法只是我个人在政治学习中总结得出的一点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家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的概念
2.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重难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思
1.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2)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
(3)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4)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5)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脱离物质。( )
2、如何理解以下观点?
(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芝诺认为“飞矢不动”。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
(5)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三、课堂训练——检
1.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源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
a.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c.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d.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人无法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日日清】——清
1.课后完成“分层训练”《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运动”基础自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