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发言稿应该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词汇,以便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发言稿的长度应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阅读一些优秀的发言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演讲技巧。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由于学生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刚接触实验设计,所以本课试图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设计实验,便于学生打好科学课实验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方法的多种多样。
2.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会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单位测量液体。
3、教学重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思维并不清晰,对设计实验还不是很清楚。
【教学策略】
讨论法、实验法
一、导入
师:这里有三个不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一些水,你们猜一猜哪个瓶中的水多?
预测:1、三瓶水一样多(3号虽大,但水矮,2号和1号水瓶虽小,但是水高)
师:都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2、1号瓶水多。(因为高)
师:有支持他的吗?
3、2号瓶水多(因为虽没有3号瓶大,但它高,虽然比1号瓶矮点,但它比1号瓶宽)
师:你的理由非常充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3号瓶水多(因为大)
(以上若只猜出哪瓶水多而不能说出理由,师:看样子你只是单纯的猜,那么谁能有根据地猜呢?)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如何比较水的多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一下。(出示课题板书:比较水的多少)(课件1)
二、教学过程
1、比较水谁多谁少
预测:1、找三个相同的瓶子(杯子),看哪瓶(杯)水高。
生1:慢点倒,防止倒チ耍对实验有影响。
师:大家同意吗?
生2:不要把水倒到杯子壁,因为杯子壁上有水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
生3:如果相差的非常小,我们用眼睛无法判断,我们还需要用到格尺。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在使用格尺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选择的格尺要比水长
师:注意到使用范围了,真棒!
生2:尺子是直的,瓶子下面是弯的,我觉得不能测量的很准确。
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可不可以利用别的东西来帮忙呢?)
生1:可以粘纸条。
生2:可以划线。
生3:把水倒进平底的的杯子里
师:不错的办法。
师:请一会按照我们刚才讨论后的结果,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可以吗?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们小组刚才没举手,你们选择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吗?)
2、比较水的重量
师:怎么比较?
生1:用手掂掂,感觉谁重,哪个瓶子中的水就多。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1:不行!因为瓶子不一样。
师:那该怎么办?
生1:都倒入一个相同的瓶子里。
师: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也不一定!应为我们人的感觉不一定那么准确,如果就相差那么一点,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称重量的仪器。
生:不能。
师:所以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最简单,你最有把握的实验方案。
师:大家想不想亲手试试呢?请每一小组按照你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组长到老师这去材料。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号瓶的水最多,1号瓶的水第二,3号瓶中的水最少。
2、介绍量筒
生1、有刻度
生2:密密麻麻的很多。
生3:有数字
师:你发现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各是多少?
生回答
师:这就是这个量筒所能测量的范围。
生3:有ml的标记
师:这就是液体的体积单位,毫升。还有一种是升,在生活中你经常会见到,
课件3)
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课件2)
生1:平放在桌面上。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玻璃的怕弄坏了
师:除了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平放在桌面上?
生1:为了使得我们更好地使用,要不水面该倾斜了,我们就读不出它的示数了
师:大家同意吗?既然说到了读数,那么在读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点什么?谁找到了?
生:视线与水平面的凹液面水平
师: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教师做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读数的方法)你同意第几种?大家在读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平视水面的凹液面,这样我们读出的数才准确。(出示课件4)
师:现在请每组的组长到前面来去一个量筒,请大家利用量筒分别测量3个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科学书的第74页的表格中。
建议大家可以把测量后的水倒在实验桌上的水槽中,在测量的过程一定注意安全,量筒和水槽都要轻拿轻放。
师:哪一小组能说一说每瓶水分别都是多少毫升?
预设:如果每个小组的数据不同,追问大家的测量结果为什么不同呢?
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洒水、瓶子壁上留有水等等。
三、应用拓展
师:你们知道5ml的水是多少吗?能用你手中的量筒来测量吗?
生:不能。(强调量筒的使用范围)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但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3个瓶子里的水,而且认识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利用它我们比较出了3个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出多少毫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用到它的。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二
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最好能有课件展示,这样也许会更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通过本单元的比较教学后,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学生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比较少的,我认为通过认真备课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恰当运用情景和注重学生的特点,善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三
《比较水的.多少》一课进行反思,对以下几方面体会较深: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测量——结论——延伸"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体验并内化,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设计研究方案这个环节上,如"我们可以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启发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鼓励大胆地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生自己学与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在探究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而已。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个体的认知能力,对教材进行再制造,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或增减一些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活化教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认知条件。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教材选择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探究材料,然后分别在三个瓶子中装入不同量的水进行比较。我认为安排三个瓶子,学生研究起来比较繁,时间紧,改为两个瓶子,学生探究的效果并没有改变,同样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科学教师应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是学生科学探索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想方设法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和蔼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如:当学生没有提出"2号瓶比1号瓶的水到底多多少"这个问题来研究时,教师就对学生说"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你们欢迎不欢迎?"一种想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团体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学生对研究更有信心。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四
这个数学活动目标在于让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出物体的多少。
活动前准备充分,不但有多样的教具还给幼儿准备多种操作材料方便幼儿进行操作、掌握。结合教师的教,幼儿的学习,教师的策略等方面对活动进行了剖析与反思。
一、语言精练,符合幼儿的思维。
活动开始,教师用小鸡排队吃虫子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看看小鸡和虫子一样多吗?(一一对应摆放教具)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的说出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孩子们只能回答出这个是两条,这个是三条。接着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论性的小结似乎不能让孩子们理解,于是转换了语言的描述,用“小猫吃鱼”的游戏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一一对应,只有一条小鱼没被小猫吃掉,所以第二排的小鱼比第一排的小鱼多。
二、操作材料应有效为目标服务。
为进一步使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活动前准备了多种材料:雪花片、萝卜、积木等多种材料摆放在桌上,由于材料过于杂,反而影响了操作活动的有序性,让幼儿无从下手,物品较多幼儿摆放起来不方便,注意力集中在材料的取放问题上。活动后反思,可以为幼儿提供两种材料,种类不在多,实用就好,为的是达到一一摆放、一一对应比较的目的。
活动过程中孩子充满兴趣,能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能够说出“谁多、谁少、一样多。”
三、注重个别指导
《比多少》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五
一、了解孩子的知识储备,因材施教。多少次备课的时候都告诉自己,备课更要备学生。虽然对现在的孩子多少有点心理准备,但我想对他们的了解我是远远不够的。我今天面对的不再是城市里接受着良好家庭教育,有着较好学前教育基础的孩子,而是来自农村,学前教育几乎为零的孩子。他们连普通话的聆听和表述都有点困难,怪不得很多次课堂里的`提问孩子们都答非所问呢!有些孩子连对数的概念都没有,“2可以分成2和3”的笑话竟然不是个例。如此对孩子的知识储备一无所知,如何能找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呢!
二、关注孩子的情绪态势,适时调控。虽然在课中一次次地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但自己却没有因孩子们流露出的疲态而有所改进。依然急急忙忙的走课,也许自己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有些颓然无序,后来的环节看似热闹却远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这就是教学机智缺失的表现。如果我能根据孩子们的情绪态势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控,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快乐些。
游离于学生之外的课怎么着都不能成为一堂好课,精彩是别人的,我被关在了门外。亲近孩子,理解孩子,我该为此而努力。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六
过去,我在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说的图来进行比较。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在这里教材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绪,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及学习的创新能力。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完比多少后,我认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下面把我在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写下来供大家讨论和指教。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还是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三个比轻重时,由于限制学生用天平不能超过两次,促使学生通过等量代换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呈现,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并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猜测、实践、辨析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在猜盒子的活动中,学生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的应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目标。猜盒子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篇八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第二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前,已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经验。这里着重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逐步抽象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计算方法,及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课在设计上力求做到:1.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3.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导入复习铺垫:比多少。苹果和梨比,苹果可以分成和梨同样多的和比梨多的两部分。让学生知道苹果比梨多4个,也就是梨比苹果少4个。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新知的探索环节(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操作,把红花片和蓝花片一一对应排列,比较出红、蓝花片的多少,并指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同样多的部分后,提问:“如果花片的个数有八、九十个,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比较多少方便吗?那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教师通过演示,学生明白了只要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多出来的个数。学生也很容易地自己写出了算式。较好好地实现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教学目的。
3.强调相同的说法。
在学习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后,我提问:“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我及时肯定,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意思,用同一个式子解答。又问:“还可以怎样问?”然后出示:“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多少片?”“蓝花片再添上几片就和红花片一样多?”
教材不要求学生说“13-8=5(个)”的`意思,我也没有要求学生进一步去理解,课后想想当时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已是水到渠成,这也说明我的教学机智不够强,如果能让多个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后教师再强调“从红花片里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多的个数,所以只要从13里去掉8个。”也许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地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