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散文篇一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就像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一样,这是正常的人性。但是,能够经常享受成功的快乐的人并不多,不是我们生活中缺少成功,而是因为我们容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从而痛失对对成功的享受。
在我看来,成功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多少年来,我们赋予成功这个词太多的功利,甚而将其神圣化了。因此,成功似乎变成了少数人的一种特权,少数人的荣誉,成为精英的精神享受。就像奥运金牌,高高在上。以这样的价值标准看待成功,天下绝大多数人都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其实,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成功。“成功”的“成”,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完成”;这“功”,可理解为“功效,功德”。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不必用效益的多少、价值的高低、影响的大小来进行衡量。一个农民,他把一块地种好了,或许从这块地上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大,甚至不值一提,但对于种地的农民而言,从耕作、播种、锄草、施肥到收割、颗粒归仓,他就取得了成功。一个孩子,他做对了一道算术题,尽管这道题在比他学习好的人眼里太小儿科了,简直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成功了。同样,在奥运会上,运动员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该做的动作要领都做到了位,该发挥的技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好水平,即使他没有获得奖牌,甚至也没获得好的名次,但对于这个运动员来说,他依然获得了成功。因此,只有将成功平民化、世俗化、非功利化,我们绝大多数人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成功,我们往往过分夸大成功的艰难,来之不易。比如司马迁完成《史记》,比如居里夫人从十几吨沥青中提炼出几克镭,比如张海迪在轮椅上掌握外语完成大学学业……毋庸置疑,这是成功。但是,这并不就代表成功。就像绿地不能代表地球,春天不能代表四季,白天不能代表日子。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所有的成功都一定要像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九死一生,为苦难所酿成。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成功,固然要经历一个奋斗的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奋斗都是从痛苦中分娩的。否则,追求成功就太令人恐惧了。要追求成功,自然离不开奋斗,无法回避困难。就如同西谚所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追求成功有一个过程,必须付出代价。但奋斗的艰苦,则是相对的。一个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做对一道有点难度的算术题与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难易显而易见,但成功的天平上二者是等价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事情的客观条件,一个农民在肥沃与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肥沃的土地自然投入少、产出多。富二代、官二代,他们的成功就比平民容易得多。
一般说来,社会对成功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影响。这样,无意间拔高了成功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使成功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变得高不可攀。成功的本意因此被模糊,被掩盖,成功的普遍价值被忽视。一个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做对一道有点难度的算术题,可以说与社会的进步无关,但对于这个孩子个体而言,他是付出了努力的,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成功。就人生而言,成功也只是人生进程的篇章中的一个段落而已。它对人生产生影响,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这样看来,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是人人都具备的的天赋人权。成功就如我们体肤上的毛发,数不胜数。只是由于我们误读成功,而痛失了自己人生诸多的成功,从而错失了对诸多成功的享受。正确地去看待成功,成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难。我们时时都有成功之事,人人都是成功之人。
享受成功,需要学习。只追求成功的结果,不懂得享受成功的过程,成功没有意义。这如同旅游只关注旅游的目的地,而不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但是,满足、沉溺于一次成功,就容易丧失进取心,走向堕落。成功,永远是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
千万不要因为成功之微,而藐视成功。成功,同样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如果没有早期那些看不上眼的作品的探索、积淀,写出《生死疲劳》、《丰乳肥臀》,那就真成了神话了。一个学步的孩子勇敢成功地跨出第一步,这在我们成人的眼中,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或许就是这一步的成功,奠定了他未来人生的辉煌。刘翔的学步的第一次成功,有多少人重视过?对于所有的成功,我们都应该欣赏,包括孩子成功的学步。只有学会欣赏成功,才能真正享受成功。
正因为成功是有条件的,成功是等值的,因此,成功无可比性。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成功,就像享受阳光、空气一样简单。
成功的散文篇二
记得泰戈尔有过这样一句话:“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有的人会持之以恒,取得成功;有的人却萎靡不振,只可失败。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同理,逆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也可以将一个人重重打入谷底。
困难可以为一个人的成功铺下奠基石。相信大家都记得“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吧。在九十二个年华里,他曾经经历过生活贫困,也遭到了他人的歧视,可外界的因素对他而言,只不过过眼烟云,他把这些不利的因素转换成强大的动力,将自己的一生奉给自然科学,献给昆虫世界。所以才写成了科学着作——《昆虫记》。他用传神的画笔绘下了一种种的昆虫:“小小歌唱家”蟋蟀,“大力士”蚂蚁,“勤奋”蜜蜂……法布尔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呢?这和他的勤奋、坚持是离不开的。有一次他不顾自身的安全去捉黄蜂,大胆猜测,勇于实验……一次实验失败了,他又会整理实验中的数据,认真地反思实验的过程。法布尔的这一作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所以说,磨练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赋予一个人顽强和不屈的品质。
可是它针对所有人来说,作用都是积极的吗?并不是,逆境对每一个人的影响并不一样。有时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请看下面的一则童话,相信你对“逆境”的“负性”会有更深的了解。
从前有只蜗牛,它想去看梦想中的大海。于是它就问雄鹰大海距离这里有多远。雄鹰告诉它,依靠你的速度,要整整二十年呢!二十年!天哪,蜗牛根本就不敢想。蜗牛认为,二十年,我恐怕活不到那么长时间。因此,它退缩了,可大海就是它的梦。它整日想啊想,最终抑郁而死。可见,困难也是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因为他被“恐惧”这座大山压在了身上。
也许,就是因为逆境的这种“正负性”,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吧。但是,苦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认为这并不在于困难的大与小,而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不屈不挠的斗志。就像法布尔一样,有着远大目标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他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苦难又算得什么,不过一味苦苦的大补药而已。记得语文书上有首小诗,是冰心奶奶写的《成功的花》,里面有段话,我是非常欣赏的: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看来,要想成功,磨练、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常听父亲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清晨。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是的,没有创伤的.人生是不精彩的。正如温室里那娇滴滴的花,一经风雨就会弯下柔软的细腰。但那室外的大树呢,经历了风吹雨打,反而更加挺拔,他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为什么要屈服于灾难面前呢?所以,有着大树这种品质的人,才真正是个人才,无愧于是个成功者。如果参照以上的这个结论,法布尔属于“大树”,还是“花儿”;蜗牛是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不言而喻。
或许,在顺境里往往比逆境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我们也可以主动一些,把逆境中的不利因素,通过某些方法,转化成一些有利的条件,将这种负性变成正性,让它们为我们将来的成功打好基础,不是吗?在这个改革开放、科技腾飞的新时代,我们更应把握好眼前的条件,面前的这一片光明,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90后的我们,有几个经历过大风大浪,又有多少像法布尔一样,遭遇到数不清的坎坷。所以我们常常缺乏着一种精神,一种毅力。因此,我们只有树立好自己的人生观,并为此付出了汗水,才能像法布尔那样功成名就,到死也不留下遗憾,为我们的人生点上绚丽的色彩。因为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成功的散文篇三
叶淇,这个暑假去学一种本领吧,总不能以后一个特长都没有吧! 妈 妈又开始劝我去学书法了。那好吧,明天去学。 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地回了一句。
但是,事与愿违。毛笔字可不是说写好就能写好得。我遇到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握笔。别看这简单的握笔,初突窥门径的`我可是觉得万般的难,那五根手指怎么都不听使唤,不是握姿势不对,就是拿得不够稳,弄得我手指都抽筋了。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我的握笔姿势终于过关了。
为此我可不止一次抱怨,毛笔字怎么这么难写呢。我一抱怨,老师就会来开导我:万事开头难,写毛笔字更是如此。所以写毛笔字心一定要静,要持之以恒,坚持写下去就会慢慢地进步的。 听了这番话,我尝试着慢慢地调整好自己的气息,静下心来,继续写字。不知不觉中,两个小过去了,我只掌握了几个基本笔画,但这也为我的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敲开书法的大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现在书法技术有所长进,在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中屡获佳绩。在去年全县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中还获得小学组特等奖呢。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习许许多多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掌握这门本领,走向成功!
成功的散文篇四
向往就是想,就是梦想,梦想明天,梦想未来,想以后的路,以后的前景,以及以后的灿烂,以后的辉煌。
明天是什么样子?未来是什么模样?现在看不到,都是未知数,所以我们才向往,心中还抱有对明天和未来的希望。
很多很多的梦想从孩子的时候开始,很多很多的向往又在孩子长大了以后变得逐渐模糊,向往变成了现实,有的实现了自己的向往,有的没有实现自己的向往,生活的现实使许多人丢掉许多纯真的东西,甚至很多人不再有什么向往了,人变得那么现实。
当官向往着发财,贪汚于是滋生了,贪官就出现了。
老板向往着发财,虽然无可非议,但通过不正当手段,也会败坏社会的风气。
医生向往着发财,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还要不要?哪里还讲什么人性?
……
大概现在不少孩子的向往与过去大不相同了——长大了做老板、当大官开奔驰,坐宝马,住豪宅,那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向往呢!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呢!
可怕啊!实在是可怕!如果我们的后代都这样想,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思想的灌输是无形的,也是最危险的,危险的是我们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还是让向往回到单纯的轨道上来,回到天真纯洁的年代,不要以为过去的向往就是落伍,也不要以为眼前的向往就是时尚,就是与时俱进。
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心灵还需要纯净,向往还需要美好,精神还需要净化。
让我们心中的向往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洁白美丽!
成功的散文篇五
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所以不必害怕失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成功的散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来岁时,有阵子迷上了书法,没事就坐着练毛笔字。我知道自己并无写字的天分,只是一横一竖写得平直中正都让自己开心。
有天正练着,一位长辈拿着报纸经过身边,上面刚好发表了一些书法小天才的作品,他指着说:你看,人家五岁的字就这么漂亮!瞬间人就很沮丧,没兴趣练了。当时没胆也没智慧还击:是呀,我是不行,可你五六十岁了,字也不如这小孩呀。
这种教育方法,在现在的家长当中,也很流行。他们紧盯孩子的举动,一定要让他们达到某种“成功”。这剥夺了孩子玩的乐趣,孩子通过玩,获得自我认知,毛笔字可能练不出头,可是他从其中获得了快乐,锻炼了耐心,美感得以提升,这些都成为他看不见的品质。
我属于比较不怕打击的,但这种教育方法落下的痛苦记忆,我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平复。有些天性比较脆弱的孩子,作什么都被暗示“你不够好,你还应该更好”,他的性格就扭曲变形为否定自己,事事贬低自己,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好——父母一看还挺开心:这孩子,有谦虚的美德。
有人害怕成功,有人恐惧美好事物,有人追求的目标就要实现,却落荒而逃,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太差”,配不上。你可能也有这样一位朋友,虽然智商或能力出众,却不停需要你的鼓励和赞扬,才暂时有点信心。他自我肯定的机制已经忘掉了,不得不外包。这样,最终还是活在别人的意志里,成为另一个“更优秀的人”的奴隶。
我感觉,独生子女,被这种教育毁掉的更多。我的同龄人,基本上三四个兄弟姐妹,可分摊一下长辈的折腾,家庭环境再冷酷,记忆里小伙伴们不受干扰一起闲逛游戏的时间也很多。一个孩子,要承载的各类“优秀”太多,处于无死角的“关爱”当中,被打击的程度更重,各种长不大的孩子多了起来:寄生、依赖、脆弱、极度自恋、害怕失败、无尽索取... ...
当然,打击的技术还是有进步的,现在父母看到孩子练字,心里觉得他不够出色,却笑里藏刀:孩子,你真是努力!暂时写不好,没关系!将来一定能当书法家!隔壁的原来字也不好,练了半年,开作品展了!balabala,把孩子玩的乐趣,自我认知的过程,照样打掉。
看一个孩子在练字时,你或许可以教他一点技法(如果你会的话),最好不要干扰他,他不必做“更有意义”的事,他也不必成为最优秀的书法家,否则,王羲之以后的人,都无练书法的必要,因为最牛也只能当第二名。
最可能让一个人无意义的方法是,从小就逼他过有意义的生活。
有好事降临时,一流的大学录取你,好公司录用你,你赚到了大钱,漂亮的小伙追求你,你名气变大;如果你第一反应是:我不够好,配不上。那么,你应该马上启动第二反应:我的第一反应是错的,我足够努力,我很开心努力有回报。
最近这段时间,我与一位许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联系上了。
我不知道说我们之间是“朋友”到底是否恰当。他是我的小学同学的哥哥,当时一心想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系,所以就找我了解了解音乐学院的情况。
第一次听他拉琴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没戏。一个人已经18岁仍然在这样层次的演奏水平,并且从未受过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专业训练,想要考音乐学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我总觉得他的音准和技巧有不少的问题,放在业余水平或许可以被接受,在专业考试则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我对小提琴懂得不多,所以也只是婉言说几句,劝他放弃考音乐学院的想法。他气得发脾气,痛斥我一顿,批评我不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柱可以磨成针”之类的道理。我回家后恼火的要命,我妈知道这个事情后也批评我一顿,让我出去跟别人说话不要那么冲。总之,这件事情闹得我有点里外不是人。
这次突然之间他加我的微信,我们就简单聊了几句。我才知道他原来还在追逐成为小提琴家的梦想。他从大学里退学,找了一个老师专心学琴,每日除了练琴就是听唱片。多年来,他不仅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还包括西安,武汉,广州等地区的音乐学院。这些学校他一个都没有考上,每次都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就被刷下来。他没有放弃,呆在家里继续练琴,继续考学。今年,他已经快30岁了,仍然怀揣着一颗要考音乐学院的梦想。
他并不沮丧,对于未来和梦想有着充沛的激情,一种令人感到感动又觉得有点点心酸的激情。他跟我说j·k·罗琳被无数次拒稿才得以出版《哈利·波特》,舒伯特的才华埋没多年才被他人挖掘,阿格里奇亦有艺术事业的空窗期... ...他坚信,所有的失败都将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只要有足够多的失败,人自然能从中吸取经验,在某天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给我发了很多最近练琴的录音。老实说,我听了他的演奏,并不感觉有什么长进。技术层面依然是勉强吃力,肌肉像是怎么样都没办法好好放松;对于音乐的理解,仍然是浅显的,或许他有许多想表达的东西,却由于技术与基能的限制,导致无法演奏出理想的效果。他的这种程度去琴行教入门的小孩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音乐学院来说,还是有挺大差距的,而这个差距,可能是他无法用努力来填平的。
我很尊重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他有一种狂热,许许多多念过音乐学院的孩子可能都缺乏这种狂热;这种狂热是好的,通往大师的道路是需要这份烈火般的激情。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拥有这份狂热的人都能成为大师或演奏家。对于成为职业的演奏家而言,童年时代充足的训练与引导是必须的,错过这个阶段,后面的路就会很难走。是的,我们听过什么18岁以后才好好练琴,最后成为演奏家的故事。它发生的概率真的太低了,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问我,到底还要失败多少次才能成功?面对这个问题,我是真的觉得还挺为难的。既不能告诉对方“你不可能”之类的,这种话大概很多人都讲过,不再需要多我一个;再说,我对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有点敬佩的。如果说“再走走看,人生就会好起来”,我又觉得自己在撒谎。我问他有没有考虑把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更快见效的事情上。
“不行啊。我不能让这些俗事阻碍我成为小提琴大师。”他是这样回答我的。他告诉我,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坚持练习8个小时以后,还狂做乐理和视唱练耳的题目。尽管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失败,他仍然不放弃,继续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如果,把这份意志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可能早就获得成绩了吧?看着他这样拼命的样子,我开始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讲这样话连我都觉得自己非常浅薄。很多事情不能用结果来衡量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但是,看着他这样奋力地样子还是觉得有点难过。
人们经常觉得自己不能成功,是因为失败得太少。失败与成功当然是有关联性的,我做错题,经过分析,自然就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我走路摔跤,下次就会留意这个坑。不过,一味地认为只要尝试得够多,失败得够多就能成功,显然不对的。许多人之所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成就,不放弃是一个原因,自身的天赋与才能也是极其关键的。天赋和才能不是勤奋能够补上的,那种先天性的基能,卓越的想象力,敏锐的耳朵,这些天赋会伴随着良好的训练得到增强;但是,训练不可能把你从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变成有天赋的人,更加不可能让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变成优秀的演奏家,成为一个不错的业余爱好者就已经是极限了。从事自身起点太低太低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一直都做不出成果。
适合不适合,前面的道路是怎么样,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我们不可能把问题完全看明白,要求每个人在行动前就遇见所有的可能性,这样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只能想办法在实践中认清楚道路,了解清楚自己做这件事情“到底合适不合适”。
就是想要去从事自己不适合的事情,难道不可以吗?我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人生又不是一定要以成功为目的,若是这个过程对生命有意义,就已经是很棒的了。旁人看来不成功,自己却过得十分满足,这也比浑浑噩噩的上班族要强很多啊。知道自己不行,仍然想要做;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仍然要去拼命地挽留,这种尴尬和痛苦所带来的戏剧化,本身就让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多元,所以,我根本不反对人们去做“自己不适合”的事情。
我所不认同的是,将失败和成功之间构成绝对因果关系。仿佛做某件事情不顺利,真的是因为失败得不够多一样。抱着这样的心情,很容易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错过其他的机会。无法成为小提琴家的音乐爱好者,看清楚自己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不努力、失败得不够多,而是由于起点的限制;他有可能会换个专业,去念个音乐学,艺术史等专业,业余时间拉拉小提琴,最终亦能度过美好的音乐人生。无论怎么样都当不成作家的家伙,并不代表要放弃文学去当个理科生,相反,他可以去读比较文学,英美文学,做一些有趣的研究。
承认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可以稍微走到更宽泛的领域里,寻找到新的天地。如果苦苦地坚信“一直不能成功是失败的不够多”,反而有可能错过其他的机遇。这样的话,倒真的是挺可惜的呢。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20xx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记住了这句话。一方面,它让我更加明白,体育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此时的中国。有时,离故土越遥远,感受就越清晰。
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那一点—虎门销烟,但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
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当中。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中文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莫扎特,我不止一次去过他的故乡萨尔茨堡。他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天才到什么地步?他一生中创造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都未必抄得完。在他的音乐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所有的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世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这是一个太奇妙的事情。
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太好了,但苏轼的官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屡屡被排挤,被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的佳作,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找到了别出心裁的出口,否则“东坡肉”是哪儿来的?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体育场上一直有一个准则—胜者不变败者变,对吗?今年巴萨得到了“三冠王”,但如果回到1月份的时候,这是几乎所有的体育迷都想不到的。因为当时巴萨已经近乎完蛋了,输给皇马,输给塞尔塔,尤其是在新年伊始,输给了皇家社会。
失败就像是一个挤破毒瘤的过程。一次失败好像还无所谓,两次失败似乎也还能扛,但是输给皇家社会之后,整个队的矛盾全面爆发出来:梅西和主教练之间的问题、足球风格的问题等等。这个时候球员们意识到惨了,如果不认真面对它,做出一个新的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快离队的哈维要跟梅西谈,难道你就准备继续看c罗得金球奖吗?然后去斡旋他跟恩里克之间的关系... ...
球队从那次失败开始,真正走上了正轨,创造了足球史上又一个“三冠王”的奇迹。如果没有此前接二连三的失败,尤其是输给皇家社会的这次惨败,如果当时稀里糊涂赢了,所有的问题,恐怕仍会稀里糊涂地存在着。隔几场输一场,隔几场再输一场,最后或许能拿到“三冠王”的一冠,但不会达到如此伟大的高度。
成功的散文篇六
以前,我以为要成功很容易,但是,那天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明白以前的想法是错的,觉得成功来之不易。
就在一个清爽的早晨,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学校通知举行两年没有举行过的校运会,全校忽然热闹起来!有很多同学纷纷扬扬的向老师报名,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班选了12个同学去参加比赛,我报了1500米跑步。因为这是我认为最擅长的一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信心十足,我相信我一定能跑进前三名,但是,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们班的同学扭到脚了,所以,她退出了比赛,只有11个同学参加,有的同学说,没有希望了,只有11个人,怎么会跑的赢别人12个人呢?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也不知道我哪里来的一股气,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以呢?老师也说,那也是,那你们试试吧,不管成功不成功,你们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
到了到了,我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心里忽然觉得紧张起来,心想,如果我跑不赢的话那该怎么办吖,那一个时间来了,我在那个时间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我知道,我以前是一个很有胆量的人,这一次比赛,应该难不到我吧,我想;我给自己加油,因为我相信自己。
面对着我的对手都是这么的有精神,自己也被这一种气氛感染,我们听到了枪声,我拼命的跑,我跑着跑着,觉得很累很累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成功是这么的不容易,但是,我没有理由放弃吧,都已经跑了。我那个时候,什么也听不见了,离终点还有100米左右,我就能跑进前三名。
成功的散文篇七
孩提时就很向往海,向往在海边和伙伴们拾贝壳,玩沙子,奔跑,嬉戏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惜我的家乡并没有海,所以只能把这种向往带进少女时代!
情窦初开时就向往有一天,能挽着恋人的手在海边漫步,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坐在礁石之上,倾听海浪的私语,让我的长发随风吹拂在恋人耳际,这一切美好的向往随着现实生活的的残酷和岁月的洗礼,只能屡屡出现在梦中!一直到现在我步入了中年,我仍然向往有一天,能有一个懂我的人能陪我一起去看海!而这样的向往几乎更富于幻想.....
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去看海,而是突然间害怕去看!在我的生命里,看海一直就是我向往中最美丽的意境!也因为有了这个向往,我的生活才变得有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我知道我自己的心是脆弱的,情感也是脆弱的!于是我突然间觉得,我不应该去看海!我要继续去向往,向往有一天,能和我最爱的人一起在海边看夕阳,尽管那时候我们已经白发苍苍,也许那永远只是一个向往!而向往的尽头,也许就是我生命的尽头.......
生命的尽头也是向往的尽头,也是一个美好的结束......
成功的散文篇八
李开复说:“不求成功,但求成长。”在成功与成长的面前,他强调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比他的成功更重要。我赞成李开复对于人生的成长态度看法,因为成功背后,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人之成功的背后,应重视成长历程而轻成功结果。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先是奋斗者付出汗水与泪水之过程。我相信那些成功者,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应该是相等。俗话说,有一份汗水,就应该有一份收获。说得就是这种道理,因为成功者总是用汗水与泪水为自己的成功之路作铺垫,成功者,借一点一点的汗水,在成功路上,长年累月,日积月累,为自己积累经验,甚至积累自己的能量,等到其能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将会一举成名或成功。如大名鼎鼎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就如此。他从小就在火车上,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最后他成功,留名千古。这是典型例子。
我还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就是心理成熟的过程。一个人的心里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求成功,而求成长的过程。当未成功者,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都在斟酌自己要追求的目标或成果时,虽然从现实上来说,表面似乎没有成功或近乎失败,然而不求成功者,在他的心灵所走过来的路子,已经在暗中提示他,自己在这条已经探索很久的心灵之绳子,已经与成功路子很近,可以说已经接上线,这一线索,虽然有一点模糊,但在探索者的内心,已经积蓄足够的能量,这一能量,已经证明他曾付出的汗水与泪水,足够是奋斗者成功之日,指日可待。
而那些政治家就是最好例子。因为政治家再追求政治的完美与幸福时,在其外表看来,外人是不容易知晓,只有政治家追随到了追后,才冰融雪化。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心里成熟的过程。如邓小平对中国进行开放改革,是中国焕然一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反过来,过分寻求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不考虑具体条件,不讲究心灵轻重;不讲究积累成功之条件;只是盲干乱干,没有给自己一个心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只想提早获得成功;而忘记一种对成功之路的探索与研究。我认为这种观点想法与成功无缘。如古代的项羽,就是没有一种心理思考与探究,于是一败涂地。因为他只求成功,而不求成长。
所以说:“不求成功,只求成长。”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成长过程好历程,我认为成功背后,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成功的散文篇九
今早开车在往单位的路上,想了想,我居然也会开车了,真是个奇迹。
虽然八九年前已经考取了驾照,因为胆子小,所以一直都不敢开车,老公就是我的专职司机,老公偶尔不在,我宁愿坐公交自己也不会去开车。
最近老公换了工作环境,每天我必须把他放在地铁口,剩下去单位的路程必须由我自己来开。于是便成就了在我身上发生的这个奇迹“我居然敢自己开车了”。
于是,便深切地感受到:成功真的是逼出来的。
当一个人被逼到绝路上,他就会奋力抓住每一丝希望,这就叫做“绝处逢生”吧。
往往被逼迫的事情得以成功,这种逼迫都是客观的,因为只有客观的逼迫,才会促使成功;而主观是要受自己意识控制的,主观的逼迫往往需要克服各种风险,包括:惰性、懈怠、自卑、自怜等等。因此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将主观变成客观,而如何去实现主观向客观的转变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是我们大家一直在追求的。
古有“头悬梁、锥刺股”,这就是一种化主观为客观的逼迫手段,方法因人而异,其实请记住:成功就在那条鸿沟前面,跨过去你便成功了,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跨过去。这也与自己内心的小老鼠的战斗,既然打响了战斗就一站到底吧,直到胜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