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致谢是传递感谢之情的良好方式,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致辞致谢中,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引发共鸣。这些范文选取了一些优秀的致辞致谢案例,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又能够给致辞致谢写作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年级古诗词篇一
老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节,找找还有哪一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学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学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老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学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老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节。
老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学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老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学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老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么样的情感。
学生:(喜爱)
学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老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学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老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学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老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老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么样推断出来的?”
学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老师: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学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学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学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老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学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老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三年级古诗词篇二
师:出示实物杨桃
生齐说:杨桃
生:像五角星一样的杨桃。
生:杨桃从不同角度看样子不一样。
师:杨桃有时又叫阳桃,洋桃。
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文,板书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预习后对生字词的掌握。
出示学生的预习本。这么多生字你认为该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嘱”字。(学生没读准字音)
师帮忙纠正。
生:还有“晌”字的日字旁不能写成口字旁。
师指导读音。
生:嘱的笔画也要注意。(师画出中间的笔画)
生:还有严肃的肃字。
师示范板演“肃”的笔顺,学生书空。
师:这个字还是这些生字中唯一的平舌音。
学生读一读。
师:还有呢?
生:悉的上面是撇加米字,不是爪字头。
生:诲是言字旁,不是悔字旁。
师板书两个字,让学生比较。
生:教诲是用语言应该用言字旁,后悔是心里想的,应该用竖心旁。
生:靠字是告加上非。
师:还有什么字跟他相似?
生:排字也有非。
生:悦字是竖心旁。
师:这个字不难记,我们给它换个偏旁。
生:“说”。
生:“锐”。
生:“阅”。
师板书
师:还有什么字?
生:审字上面是宝盖头。
生:申字下面不能写成甲字。
生:熟字是一点一横一个口加个子,右边加个小丸子。
师指导读,一边指导学生复习生字一边擦去板书。
生:我想给同学们出个谜语猜个字“猴子戴帽子”。
生:审字
生:因为帽子是宝盖头,而申是申猴。
师指名学生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词。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对这些生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是讲画杨桃的故事。
生2:直接用文中教师说的话回答
生3;要用自己的眼睛……
生4:我知道了作者的爸爸对作者的叮嘱。
师:你找到了课文中非常关键的语句。
师:还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作者很听父亲的话。
师:你怎么知道?
生1:因为作者按父亲的话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生2:老师说了一段话。当我们看到别人把……
师:是呀!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其实你们刚才交流的内容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四年级时……
师:这是故事的前因,结果呢?
生:老师先是严肃,然后和颜悦色地表扬。
师:美术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还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我们把这句话记下来。
师:看来,抓住一篇文章的内容难不难?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的都是预习中了解的`内容。那你们在预习本中记下了哪些问题?一起来和老师交流。
生: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的脸为什么变严肃?
生:为什么爸爸和老师的话让作者一生受用?
生:同学们为什么嘲笑他?
生:为什么杨桃像五角星?
师:为什么杨桃像五角星?下课的时候,好好过来观察一下。
生:为什么同学们要笑他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师: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就了解了。
师:最后两个问题了。
师:又冒出两个问题了。
师:刚才大家围绕这个内容对课文中间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问题。……
师:老师讲台上也有一个杨桃,那么他是坐在哪个位置观察的?
师:这个杨桃,引起了同学的嘲笑,老师的表扬……
师:今天的作业是书写生字书写本。
三年级古诗词篇三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课件
: 二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三年级古诗词篇四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爬天都峰》。
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要爬这座山,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呀?(拍一拍书)
生1(会意,纷纷举手):我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
生2:(抢着说)我读了好几遍课文。
生3:我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
生读课文。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去爬天都峰的事。
生2:我有补充。这篇课文讲的是放暑假,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刚开始不敢爬,后来看老爷爷也来爬山,就敢了。
师:你补充得真好!那刚才大家读给自己听时,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在这句话里,我从“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到老爷爷年纪很大了。
师:(拍生肩,微笑)抓住了“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真好!
生:“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天都峰非常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云彩在上面已经很高了,峰顶还在云彩上面,就更高了。
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啊!(生笑)天都峰这么高,你看到了么?
生一愣,随后会意,笑,举手。
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从抬头这个词体会到天都峰太高了,要仰着脖才能看到。做抬头的姿势,其他生笑。
师:真是身临其境啊,那咱们都来仰头说说:“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生仰头惊叹。
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说的话有问题。
师赞许,带询问的神情。
生1:峰顶在云彩上面,抬头望又怎么能看见呢?
师:你问的很有道理,同学们看看你对他们的话有什么看法?
生2:我觉得刚才、、同学说得有道理,是不是该改改。
师:我们听听这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生笑后略一思索:“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被云彩遮住了,,我都看不见哩!”
其他生笑。
师:我想我们应该为他的反应迅速而鼓掌,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刚才看了一下课文的插图,我觉得应该能看见,因为云彩是薄薄的,不是紧紧的为在山顶。
生4:我也觉得能看见,有一回我去爬山,到了山顶云彩像雾一样。
师:胜不骄,败不馁,是真正的勇士。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使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顶云雾缭绕,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生点头。
师:那咱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在发出惊叹。
生读。
生:老师我不明白笔陡的意思。
生:我知道笔陡是陡峭的意思。
师:你能告诉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啦。
生:。
生2:也可以换个词试试。
生3:我是拆开想的,笔是笔直,都是陡峭,连起来就是笔直陡峭的意思。
师〔举起笔〕:这么直上直下的,陡。
生:我从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也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很陡。
师:你体会得真好,我相信你读这个句子也一定能读出又高又陡的感觉。
生读。
师:不错,要是我们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山,会怎么样?
生1:哇噻,太高了我能爬到山顶吗?
生2:我腿肚子都软了。
师:就带这种感觉读出天都峰的高、陡。
生热情高涨的读。
师:刚才我们谈的是看到山的感受,读课文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从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到爬山很辛苦、很艰难。
师:你看大家都很想听听你是怎样体会的。
生:我是从“奋力”、“手脚并用”这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攀着
”也说明他们爬山很费劲。
师:那我们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可以朗读,可以表演,也可以谈谈你的想象。
生:读第六、七自然段。
生1:我想读一读。
生2:我想表演。
师:谁能详细的给大家描述描述,当个现场的解说员。
生3:描述。
生4:我也想表演。
师:你还说出了当时的想法,真好。
生5:我是想象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山峰呼呼的刮着,我的手都被勒红了。还是满头大汗。
生6:我也可以换一个词,是“气喘吁吁”。
师:〔与其握手〕:我也想到了这个词,叫不约而同。
出示投影。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生想象填写。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爬呀爬,那老爷爷又是怎么爬的呢?
安排小组活动。
各组选代表说。
生1:老爷爷的白发在风中晃动,他爬几步就要歇会儿,喘口气,她累得腰酸背痛,有时还咳嗽一下,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向上爬。
生2:老爷爷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往上爬,一会儿抬头望望我,一会儿又咬着牙、低着头,奋力向上爬。
生3:我们组还是表演。
师表扬:你演的'老爷爷象极了,我们终于爬上山顶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欢呼雀跃。
师:除了胜利的喜悦,没别的拉!
生思考。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拉一拉我的小辫子?
师〔走过去轻轻地拉一拉这位同学的小辫子〕,你善于思考,老师喜欢你。
生笑。
生2:我原来很害怕,后来为什么又这么起劲儿?
生3:爸爸为什么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看来胜利还没有冲昏我们的头脑,有问题就会有收获。
板书:汲取力量。
老师相信大家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
生1:读7、8自然段对话他们都是受到对方鼓励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读3、4、5自然段的对话,我觉得从这里更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有其爬山的。
师出示投影。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好好读读,看从这个也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比较读。
生1:老爷爷的意思是,小朋友,你这么小也敢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想,这小孩儿,胆子这么大,敢爬这么高的天都峰。
生3:小孩和老爷爷一样,也是觉得老爷爷的胆子大。
生4:小孩也不敢相信,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爬这么高的山。
师:那把这种半信半疑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投影出示。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爬吧!
师:现在老师是记者了,老爷爷你怎么敢爬这么高的山哪?
生:小孩都敢,我这么大岁数了,连孩子都不如吗?
生:小孩子不怕困难,我老头子也不能怕!
师:小朋友,你不发颤了,为什么?
生:是老爷爷的精神鼓舞了我,给了我力量!
生:是老爷爷给了我勇气!
师〔牵左右生的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吧!
师生齐读。
师:这回谁知道怎样汲取力量?
生1:就是受别人的鼓舞。
生2: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勇气。
生3: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4:吸取别人的长处。
师:你从别人身上汲取过力量吗?
生思考。
师提示:爸爸、妈妈、同学、老师。
生1:我从妈妈身上汲取到力量,有一回,妈妈生病了,她还坚持上班,我很受感动,我上学也尽量不请假。
生2:爸爸爱看书,我就向他学习,身时候都要看书。
师:我们可以模仿着爬天都峰这一课把你汲取力量的故事写下来,老师也会从你身上汲取到好多力量,因为你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你是最棒的。
三年级古诗词篇五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三年级古诗词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画杨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物?(教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这篇课文的题目《画杨桃》那么他们对画杨桃这件事各自都有怎样的看法。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内容进行学习。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请大家自学。
过渡:小作者正是牢记父亲的话,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那么怎样读父亲的话。指导读父亲的话。你还喜欢哪个人物的内容请汇报。
2、当学生汇报到老师的内容时。指导重点分析老师的话。
出示老师的话提问: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学生汇报。
学生讲到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是不是这样,老师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杨桃大家看到的却不一样呢?刚才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你还理解了哪句话。
学生讲到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请你用不要要练习说话,说的时候最好要有一个前提。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老师的话很朴实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应该怎样读老师的话?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用这样的语气试着读读老师的话。读后找生讲评读的情况。大家读的很好那么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吗。给时间背诵。
3、当学生没有汇报同学们的看法时,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我和老师对画杨桃这件事的看法,没有人选同学们的看法,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内容呢?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板书:嘲笑)那么小作者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又会想些什么?练习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当时小作者心里是很难受。读到这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小作者听了你的话一定会高兴的。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他的话不仅教育了小作者,也教育了同学们,这种教育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正像小作者最后写到的.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一起读最后一段,请大家快速把这一段背下来。
过渡: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请你把这样的事讲给同学听一听。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小结:老师学完这篇课文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读自己写的话。
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要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1、当作者看到同学们的反应后,他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你喜欢文中的老师吗,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杨桃》的读后体会。
三年级古诗词篇七
摆出饭菜
浸生:啪啪啪
篮儿
满足。师:读得挺开心的吧,笑嘻嘻的。有两个形式一样的词。生:师:出示:白生生
喜盈盈
甜丝丝
白茫茫
傻乎乎
香喷喷区别读白生生
摸起来很滑师:槐花怎么就成了圆球?生:抱在一起。师:怎么样啊生:很多很密
挨挨济济
挤
蝴蝶
清香、醇香
浓香,这时候,,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一种怎样的香啊?生:清香
醇香
香海师:人海
云海
花海
河
香第二课时
感受“槐花乐”。
生:读第二、三、四小节。
师:读了请你谈谈感受。
生:读了写槐花饭的小节,我特别想吃槐花饭。
师:除了想吃你还想些什么?
生:(卡壳、冷场)
师:这三个自然段出了写槐花饭好吃,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南方人喜欢吃甜的,而北方人喜欢吃咸的。尤其是那个蒜,我妈妈最喜欢吃了。
师:现在我们讨论槐花饭,不讨论蒜哪。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那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些小姑娘的句子。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的性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
生:读句子。
生:我通过“大大咧咧”看出来,这个此表示什么东西都不在乎,所以快乐。
师:对呀,自由自在,所以快乐。
师: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熟的,因为生的吃了回生病。
师:吃的时候,这槐花是白生生的,所以就是生的。
生:难道白花花的就是熟的吗?
师:熟了就是槐花干了。槐花干是用来送人的。
生:我觉得是生的,因为小小子们是大大咧咧的。
生:他们心情很快乐。
师:他们是一种幸福。我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吃的时候都要讲究卫生,槐乡的孩子和我们不同,是乡下的孩子。“小小子”这个名字好听吗?它是一种地方发言,说明对孩子的喜欢。
师:我们一起读描写“小小子”的句子,好吗?
生:集体朗读。
师: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在槐乡都是那么得快乐,开心。还有话要说吗?
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快乐,第二自然段中,你也能感受到快乐吗?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断。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觉。
生:从“傻乎乎”看出孩子们很快乐。因为如果不是槐花很香,他们傻乎乎地站在槐树下面闻香味了。
生:我觉得要很入迷的.时候才会变得傻乎乎的。有时我也会为了闻花香而变得傻乎乎的,会被妈妈揪耳朵。
生:我从傻乎乎感觉到槐花非常陶醉,使人吸引。
师:应该是吸引人,使人陶醉。对吗?这里的“傻乎乎”和说一个人“傻乎乎”
的一样吗?
生:这里是写玩得爽,而不是吃得爽了。
生:给我一种很可爱的感觉。
师:傻乎乎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感觉,这种“abb”式的词表达一种感情,比如说上文的“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甜丝丝”“香喷喷”,这些词语都是表达一种感情的,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
回归全文:
师: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老师听一听。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能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看看课文当中的语句,找一句话来说明前面句话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师:很好。就是这样说。还能用哪些句子来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吗?我的脸上可没有哦,课文中有。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虽然没有直接写香,但是看到槐花就像想到了香味,可以的。还有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师:有口福?我要的是写“槐花飘香”的语句。课文当中很多很多。你要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这个季节是“槐花飘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浓香。”
师:对了,槐花饭是香喷喷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有那位小朋友走进怀想,一定会被香气熏醉了,会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心醉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飞来,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香的粉,甜的蜜。对,很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的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甜丝丝香喷喷的槐花。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一阵清香。”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用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说明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啪啪啪……满足”。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有口福。”
师:对呀,他们可以吃槐花。还能用它来做槐花饭,招待客人,走的时候还用来送人,做清凉清凉的槐花蜜。
师:这些孩子都是娃娃,槐乡的孩子在五月都是那样的快乐,都会哈哈大笑。板书:娃哈哈。
生:齐读:景似香雪海,人如娃哈哈。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讲就是:
生:齐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的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生:我觉得是对前面自然段的总结。
师:课文写了两大块内容,第一块写了槐花票箱,第二块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生活。
师:课文学到这里。(打断)
生:我有个问题,这晒干的槐花可以干什么?
师:槐乡的孩子用来做什么?用来送人的。
点评:课文学到尾声,教师并没有草草结尾,而是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榜学生搭起了说话练习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对全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了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师:想不出来,拿出笔来写一写。写一句也行,两句三句都行。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诗。
师:能不能具体些,似一幅怎样的画,想一首怎样的诗?
生:似一幅雪白的画。
师: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2:我写的是,似一大幅活的画。
师:像一首怎样的诗?
生:一首美丽的诗篇。
师:不错,一首美丽的诗,优美的诗。
师对生1:你加上两个词再说一遍。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活的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美丽的诗。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五月的槐乡像一颗明珠,似绿水上漂着的一只小船。
师:像一颗宝石,像一艘小船,表达了你的喜爱。
生:五月的槐乡似春天美丽的花园,像孩子们的天堂。
师:多好呀,像快乐的天堂。
生:五月的槐乡是槐的世界,是香雪海,是令人如痴如醉的画。
生:五月的槐乡似孩子们的乐园。
师:走进这个乐园,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槐乡的美,都能体会到那种独有的乐趣。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三年级古诗词篇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荷花》,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荷花
师: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到荷花池边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视频荷花),学生边看边小声议论。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千姿百态
生:美丽
生:百看不厌
生:完美无缺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课文中描写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受到了荷花是那么的美丽。
生:我觉得荷花真漂亮。
生:我好像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师:是呀,荷花真美呀,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呢?
生齐:第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2段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谁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出示句子,再指名读。
师: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个挨着、挤着。
师:你能表演出来吗?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演出来呢?谁愿意帮他。
不少同学跑到讲台前,大家挨在一起。
师:哦,这就是挨挨挤挤。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么样?
生齐:多!
师: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贴池塘图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呀?
生:这是池塘。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把这些荷叶贴在池塘里,注意要表现出挨挨挤挤的。
学生贴图,刚才没有表演的学生优先。
师:贴得真漂亮。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这一句。
师: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了荷叶多,还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荷叶很绿,是碧绿的。
生:它的形状是圆的,很大。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你喜欢这样的荷花,我听出来了,特别是你轻轻地读出的小莲蓬,读得多好呀。
课件出示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
师:你们看,荷花有着不同的姿态,他喜欢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呢?
生指出。
师:这是全开的荷花,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请你也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这是怎样的荷花呢?有谁喜欢这样的,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半开的荷花,也很美呢。再来看看这一种。女同学齐读。
师:全班同学齐读这三句话。试着把它背下来。
拿出三种形态的荷花剪纸,指名同学边背边贴在图上。
看图一起背诵这三句话。
师:老师喜欢什么句子,你们想知道吗?我也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读句子。
师:有谁和老师一样喜欢这句话的?你能读读吗?
指名读。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我们读的时候都突出了哪一个字?
生齐:冒
师:在这里,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钻
生:露
生:长
生:冲
生:跳
生:其实就是长出来。
师:怎么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转眼间就长出来。
生:高兴地、兴奋地长出来。
生:很急切地长出来叫冒出来。
生:它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它们想出来玩一玩,吹吹风。
生:他们想出来和大圆盘交朋友。
生:它们想出来看看蓝蓝的天空,看看高高的大树。
生:它们还要向人们展示它们的美丽。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师:你们看,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生齐:很美
师:看看那一朵,
生齐:也很美。
师: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生:不,是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听老师读,好不好?
教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自由地美美地读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读给我们听。
指名23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生:小青蛙会来对我说:我的孩子长大了!
生:小蜜蜂来对我说:你看,我清早采的蜜多甜呀!
生:小鱼告诉我它梦见它的妈妈带它到处游玩,多快乐呀!
师:我知道还有很多小动物有好多话要对荷花讲,下课后,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篇短文。(学生拿出补充材料)这是朱自清所写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老师先给你们读一读。
师配乐读。
师:这是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的一段,回家后,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吧!
三年级古诗词篇九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规范》倡议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公开课教案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身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沛自主学习和考虑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身解决问题。最后布置自我评价、调节弥补环节。这样充沛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考虑: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 (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 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 认读生字、生词。
1 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 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 精读考虑,解决问题。给学生充沛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 (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 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 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 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 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局部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评价题:
1 看拼音,写词语;
2 比一比,再组词;
3 写近义词;
4 学生打比如(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身单薄环节作弥补性学习。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
师:咦?这是从哪里来的?
生:我有一瓶泡泡水,
天天和我一起玩。
只要轻轻一吹它,
满天都是小泡泡。
怎么吹出来的呢?谁看懂了,来说说!
生:先把吸管放在肥皂水里蘸一下,再把吸管的另一端放在嘴里,接着轻轻地一吹,泡泡就从吸管里诞生了。
生:谁来评价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你来!
生:她用了“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还用了表示动作的几个词语。比如“蘸”,把它怎么吹得描写得很清楚。
生:谁还能比她讲的更清楚?
生:我有一瓶泡泡,我先用吸管往里面一蘸,再把吸管的另一头放在嘴边,然后轻轻一吹,啊!五颜六色的泡泡向满天飞舞,我仿佛在泡泡的世界里一样。
学要请其他同学上来吹泡泡,下面就请李逸通上来吹泡泡吧!
师:老师给你提出一个要求,你能不能一边吹一边把你刚才说得怎样吹得方法再给同学们说一遍,这样,同学们一定会看的更清楚,听得更明白!
生:我先把吸管放在水里蘸一下,再把吸管蘸了肥皂水的一端扬起,另一端放在嘴里,然后轻轻一吹,泡泡就从吸管里诞生了。
师:大家看懂了吗?你吹泡泡的方法和他一样吗?谁不一样,还有谁想把你吹泡泡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是先把放肥皂水的瓶子打开,再把吸管的一端放进瓶子里,然后用另一端放在嘴里轻轻一吹,泡泡就出来了。
师:你也在试着用老师提供给的“先 蘸 、再 放 、然后 吹”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一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生:漂亮!
生:精神!
师:只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太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
师:你说你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的,是吗?
生:是。
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花是几点开的?是不是很多种?
生:嗯。
师:那就是不同的花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生:对。
师: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什么了?请你来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特别的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提示,你可以大声读)
师:好了,我们先读到这里。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请你认真地看着书,把刚才划出来的带有拼音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生词。
生:找到了。
师:好,起——
生:凌晨丁香……
生:能!
师:嗯,有信心了。我想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个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艳(读成了“研”)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真准!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了你读这个词,我放心了。来(对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很好
生:欣然怒放
生:暮色
生:干燥
生:淡雅
生:……
生(齐):争奇斗艳……
师:后面两个词也读得很准确,那看一看,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谁找到了?请你来说,传过去,谁能说就传麦克。
生:争奇斗艳。
师:哦,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生:芬芳怡人。
师:嗯,闻一闻,好——
生:——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好!我问你们,过年的时候放过烟火没有?
生:放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
生:是。
生:艳丽。
生:娇嫩。
师:我听见了,你说娇嫩。还有吗?……你来说。
生:淡雅。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些词语中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有学生找到)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那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学生勾画。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艳丽”是描写蔷薇的。
师:蔷薇花,是吗?还有呢,什么花?
生:还有万寿菊。
生:还有昙花。
生:还有牵牛花。
师:你找到什么花了?
生:还有午时花。
师:你找到什么花了?
生:睡莲。
师:还有吗?
生:昙花。
师:哦,还有吗?
生:蔷薇花。
师:好,我们看,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叫叫他们的名字吧!
生伴随课件出示的花认“花”(“花”下附有花名,最后许多花一齐显示)。
生:昙花。
师:…是什么的?
生无语。
师:你认为昙花是淡雅的还是艳丽的?
生:淡雅的。
师:对,这样的花就是淡雅的——淡雅的昙花。你还认为那种花是淡雅的?你说。
生:月光花。
师:哦,淡雅的月光花。那,哪种花是艳丽的?来,那位同学。
生:蔷薇。
师:艳丽的蔷薇。来,大声点。
生:烟草花,艳丽的烟草花。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睡莲。
师:睡莲是怎样的?
生:淡雅的。
师:合起来说。
生:淡雅的睡莲。
师: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和艳丽的意思了。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那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谁找到了?找到的同学,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屏幕出示语段:比如,昙花的花瓣……灼伤的危险。)
生读。
生:娇嫩。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不够娇嫩,再读一遍。
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来看,蔷薇花是艳丽的,月光花是淡雅的,昙花又是那么的娇嫩。欣然怒放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一种花开放的样子?把那个句子读一读。请你来读。
生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欣然怒放,谁再读读这个句子。请你来读。
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我们要想记住哪一个生词,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记得很牢的。我们看看,除了说欣然怒放,课文中描写花开,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呢?默读课文,划一划描写花开的语句。
生读,有一点声音。
师:默读,就是没有声音,我听到了很细小的声音,(对一生)是不是你啊,嘘——不动嘴啊。
师:好,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请你来说——
生:绽开。
师:噢,我说描写花开的语句。绽开是说谁啊?谁绽开了,哪种花?
生:艳丽的蔷薇花。
师:怎么了?
生:绽开了笑脸。
师:好,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还有吗?
生:月光华在晚上7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如果把那个跷舌音自己的“自”读成平舌音就更好了。
生:自己。(还是读错)
师范读,学生再读,读正确了。
师:你要说好了普通话,咱们南北的小朋友沟通就没有障碍了。很好,还有呢?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纠正“紫”的发音。)
生:烟草花在梦中苏醒。
师:呵呵,是从梦中吗?(生看书)是在什么时间苏醒?
生: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对。从梦中可以说“醒来”,是不是?还有吗?
生:昙花却在晚上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好,你最后来说一句。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生沉思。
师:你认为作者哪一句写得最好?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多美啊!
生: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咱们上课好久了,是不是觉得有点累了?
生:不是。
生:想。
师:你们也舒展一下自己的身体。
生做舒展的动作。
师:嗯,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月光花——起!
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句?
生:昙花含笑一现。
师: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我们赶紧读一读这句话,要不然一会儿它就闭合了,你就欣赏不到了。来,昙花——起!
生:昙花含笑一现。
师:还有哪一句?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嗯,花还会吹喇叭。有意思吗?
生:有。
师:你想读哪一句?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你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是同一句,是不是?你们都喜欢花的美丽。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伸了个懒腰,睡醒了。
生: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是不是晚饭的香气把它唤醒了?好,最后读一句。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生读。
生:知道。
师:看看生字表,哪几个字?
生:艳。
师:艳丽的艳。还有一个词。
生:娇嫩。
师:我想你们应该把这两个词抄在积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这个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好书。
生摘抄,师巡视。
师(示意暂停):把你的本合好。以后,你如果再听到,再看到描写花的词语,都可以摘抄到这一页上。谁的这一页最先填满了,你的词语就最丰富了。
生跟读。(师继续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好,现在,同桌的同学之间也这样来读读课文吧。
生自读课文。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七点——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准备好,可以抢答。万寿菊开了——
生:五点。
生:下午三点。
生:左右。
师:对,书中有“左右”,还有哪个词?
生:大致。
师:现在我再说一种花,你要把它开放的时间对出来。注意听,月光花开了——
生:晚上七点。
生:晚上八点。
师:呵呵,你说。
生:晚上八点。
师:刚才说了,用上什么词说得更好一些?你说。
生:晚上七点左右。
师:应该是七点左右。再说一个,注意听。午时花开花了——
生:12点左右。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说什么词?你说。
生:大概。
师:大概12点,是吗?还可以说——
生:大约12点。
师:还可以说——
生:差不多。
师:差不多12点了。好,刚才在这一问一答之中,我想聪明的你们,已经探寻到花钟里的秘密了。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植物学家就是发现了这花的秘密修建了一座花钟。现在,你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拿起一生桌上的小口袋)这个小口袋啊,很神秘,现在可以打开了。看清里面哪种花的名字,认真读读书,看看哪种花应该种在什么地方。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助我修建,谁来?来吧,你们俩离得最近,你们来,花在这儿呢。
(学生修建花钟,师提示学生。黑板上完成后)
师:(巡视)嗯,都不错。修建好的同学把你的花钟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学生举起。)
师:嗯,不错。
(部分学生还在操作。)
师:(对刚才到黑板上修建的同学)你们俩已经修建了一座大花钟,就显不做这个了,好不好。
师:好,同学们看,刚才呀……
(部分学生依旧还在操作)
师:看来,你们对这花钟太感兴趣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现在时间是有限的,下课以后,如果你还对这座花钟感兴趣,还可以继续去研究。看黑板!看谁听懂我的话了?不错,榜样,榜样在这儿呢!还有谁?我说“看黑板”。这花钟太吸引你们了,是不是?好,还有你们两个人。
师:好,我们来看这大花钟,钟里同学们种的这些花,一天之内就要陆续地——
生:开放!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多奇妙啊!用这句话来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自豪一点,“你只要看看……”(范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把同学们的这个感受写在黑板上。谁去把“有趣”这个词写在花钟的后面?(对一生)来吧。(面对全体学生)你们呢,也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的空白处,你就可以写在课题的后面,有趣!(生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这花钟可真——
生:有趣!
师:(指黑板上的花钟)你看,它,现在不需要地下的那个机械结构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举起指针)现在它也不需要这个指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
生:花钟!
师: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嗯,现在呢,(看表)是两点左右,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找了很多的资料,都没有找到两点钟开放的花,但是我找到了一种在两点钟闭合的花,它的名字叫“深红海绿”,我把它种在这里。(贴在黑板的“花钟”上),它也可以用来表示花的开放啊。那,其它的这些时刻,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在空白处贴上问号)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花钟》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二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
作者:青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三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身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生:(齐呼)列宁。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四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你见过大石头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到它时是什么感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幻灯片),看看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是怎样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的。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生: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然后跑去问老师和爸爸。然后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生: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靠自己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师: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要学会善于倾听,把全面同学说的都补充起来,看看谁最善于倾听,你说。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找到了答案。
(放幻灯片)
幻灯片:
李四光小时候_____,问_____长大后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的故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三年级古诗词篇十五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具体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2、 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预习:
一、按照下面要求,认真地把课文读三遍
读第一遍:把字音读准,不掉字,不添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把音节标上,多读几遍; 读第二遍:把句子读通顺连贯,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第三遍: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上记号,明天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二、正确地读出下面的生字、词语、句子,并给以下加点的生字注音。
雕塑.( ) 邀.( )请 仪.( )态端庄 叽里咕.( )噜.( )痴痴..( )地微笑 锁.( )上 茨威格不禁.( )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
三、理解词语
挚友 仪态端庄 端详 径自 莫名其妙 (方法提示:可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然后在书上作好笔记。)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艺术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忘记周围的一切,达到忘我的境界。法国的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2、(出示课件1)关于罗丹的个人简介。
3、(出示课件2)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
4、(出示课件)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罗丹为什么能雕刻出这样栩栩如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关于罗丹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全神贯注) 你是怎么理解“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它的近义词是什么?(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5、(出示课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 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并读得通顺连贯。
2、检查预习部分第二题。(出示课件)
3、检查预习部分第三题
4、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课文插图)
三、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感受全神贯注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把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语句画下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
研读重点语句,感受全神贯注
1、认真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画横线的部分,交流自己的感受。(请注意: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一会儿代表小组发言。)
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b、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在做什么呢?他嘴里可能在说什么呢?) (罗丹一会近观,寻找细微的毛病,一会远观,观察整体,一边还自言自语,说着自己发现的问题)
c、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罗丹忽然有了灵感,想到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但又在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d、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罗丹在紧张忙碌地修改塑像)
e、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罗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使塑像完美,他已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朋友也忘了,完全沉醉于他的艺术世界)
f、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罗丹经过长达一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工作,对自己修改的作品终于满意了,感觉到轻松和高兴)
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结:罗丹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板书:精益求精 严肃认真 如痴如醉)
诵读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一步感受全神贯注
(温馨提示:注意把 握好重音,可以表演出适当的神态、动作等,要读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
茨威格亲眼目睹罗丹修改雕塑这件事后,有什么感受呢?
读出课文最后一段。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体会写法
再次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
2、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3、适当展开联想)
四、写法运用
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写出某一个人某一两方面的品质。
写法提示;
1、文中要有具体生动的事例;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3、可以适当展开联想。
为了帮助同学们阅读并写好这类文章,我们再来阅读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