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可以通过多次修改和润色,使得演讲者的表达更加简练、生动和具有感染力,让听众更易于接受和记住。发言稿的开头需要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可以通过提问、引用有力的论据、讲述个人经历等方式来吸引听众的关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一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讲授法(老师讲解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内容)、朗读法(老师通过各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合作探究法(学生四四一组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
(一)课堂导入(轻音乐)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xxxxxx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台作的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口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二
《登幽州台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
一课时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三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导法品析法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四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是面对大地的苍茫、时间的无限、历史的风流时所流露出的怅恨和无奈。古人云:远望当归,长歌当哭。陈子昂眺望远方,然而却归向何处?陈子昂放声长歌,然而却只能呜咽悲吟。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读之有心力尽瘁之感,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难喘,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以及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的。
在上课时,我考虑这首诗并不难懂,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先去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但是课前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述写作背景,我觉得在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时候给出背景比在一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给出更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和体悟。课堂上学生讨论积极而热烈,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并且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和要求,这时我们只用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一点空间和时间就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热情。果然,当我刚说完展示开始时,六个小组依次而行,发言踊跃:有的进行了扩展,有的是短剧表演,并带有旁白,还有的对诗歌进行了分析讲解。每一个小组展示完后,我都做了一个小评。当学生把陈子昂抑郁悲愤的情感基本分析出来后,我问道“陈子昂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凄凉郁闷之感?”随后我给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告诉学生,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此时给出背景,学生不但没有突兀的'感受,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或纠正之前不到之处,而且这个时候给出背景学生会听的更认真,因为这符合他们的认知需求。
课后我又总结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粗笔勾勒,横空出世。前渺渺,后茫茫,先古有贤君,未来有明主,而诗人独不写现在,隐喻可知当下既无贤君,又无明主,正是有志之士的悲哀,不写是因为无处可写,比写更痛心;两个眼中不见,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限,浩瀚无边;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的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却一事无成,高广更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凉之情。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五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五、悟诗情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幼儿园篇八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近,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