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循序渐进,适当安排复习与练习,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初二教案范例,仅供参考。
河中石兽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河中石兽教案篇二
1、学生朗读课文。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河中石兽教案篇三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河中石兽教案篇四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 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 重点理解的句子: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河中石兽教案篇五
1、 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 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 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 并 阅 棹 设帐 物理 是 携 耳 确论 湮 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 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 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兽教案篇六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原因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河中石兽教案篇七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1、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过。岁:年。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颠倒,荒唐。
8、河兵:水手。
9、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请学生翻译课文。(找6名同学)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
2、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居然)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冲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其根源)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闻所未闻)
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是因为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只考虑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只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背诵这篇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