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研究初一教案的范文,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多媒体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二、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四、课文精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
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文章脉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七、写作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八、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简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2)一词多义:
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四、课文精读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五、写作特点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2.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二
竹石教案(初定)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放松学生心情
前言:师生问好之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
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
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
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板书课题,然后点击幻灯片
生一:
师:你了解到了,作者的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
教师小结: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画画作品而写的时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生一: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走到学生中间去,去指导,点拨。
1、初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
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
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
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
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几种情况?如何应对?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回讲台,)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大家可以看大屏幕的,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吧!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
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
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
(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忌讳,在这被学生带入文本中解词,解句、解诗意。)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诗。用时分钟
7、品悟诗意
(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用时分钟
(2)、学诗意
方式—: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石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
(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板书咬定、破岩
幻灯上诗句中的字可不可以点哪个,哪个就变色呢?音频播放?是否可以只播放前两句,
a、熟读诗句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咬定读!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
生:破碎的岩石。
师:棱角分明的碎石,扎人!你说!
生:断裂了的岩石。
师:露出平整断面的岩石。还有吗?你说!
生:裂开了缝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
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
生: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
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紧紧地抓住岩石,像牢牢地咬定青山,像紧
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
生一:
教师:可以!
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相机板书)
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
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
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
生:读诗句。
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导入语:过度:究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品读三、四句
(1)读诗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引导是否到位?)
生:
生:
生: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以这样一句话把学生思路引回诗句中:这就是诗句中的那个词?第二个同学以后教师引:这就是诗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四面狂风学生就自然点出诗中词。
(3)情景感悟(注意熟练使用音频播放器)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三
1、掌握字词,并学会运用
2、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四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半明半昧静寂霎眼星群密布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一课时。
教师: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生动、形象的表达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望——欲睡——沉睡
(1—4句)(5—8句)(9—10句)
(4)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五
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为进一步体会文字打下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一个感性的评价。即说出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语句,从而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学会在文章的语言中找寻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激发。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去寻找一些很富有价值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和探讨,养成学生钻研文本的阅读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设想作者的这些所谓的真挚感情是否延续到了现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的主线。
具体实施:
1铺垫课前播放歌曲《童年》。
说明: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思维营造一个氛围,从而引发感性思维的活跃性。
2活动一:教师设计问题:人一生有很多阶段,而最让人体会深刻的往往是自己的童年,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和回忆呢?学生可以回答一些和文章相同的乐趣的事情。
说明: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非常自然的走进文章内容之中。并为寻找同样的感情触击点埋下一个伏笔也让让学生能自主的走进文体本身,避免了僵化的导入。
3活动二:设计问题: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有那些语句你印象很深刻?让学生去文章中找一些关键的语言信息。很可能找到例如“我再也没有吃到这样好的豆”的语句。第二步让学生通过变换表达的方式“谁能用一个肯定语气的句子表达出这句话同样含义”学生可能答出“是我吃过的豆子、看过的戏”也就找出下一个活动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分析语言的感情蕴涵做引入。
说明: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告诉他其中重要信息的关键所在。从而在一篇较长的文本中筛选最有用的信息,而初步把握住文本的感情走向。当然也能够训练学生的表达变换,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活动三:引导学生找出变换表达的那句话中作者感情表达程度的重心在“最”字。提问:“同学还可以在文章中找到那些“我”认为“最”引起你关心的人或是物还有感受等等。找到就写在黑板上。比如说:“看”的戏、“最有刺激的游戏”偷豆、等等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对文本的探究和体味。例如“最刺激的游戏”偷豆,“偷”字蕴涵的就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不齿行为,而是一种纯真、一种人性的淳朴。例如还有如“最”让人陶醉的景色“月夜之中那种综合的感官所蕴涵的情致。可以让学生换一种感受试试看能不能表达出同样的效果。还有学生还能说出最能干的最聪明的、兴的欢迎的、最爱的东西、最最怕的、最担心的、最香的、的最美丽的等。
说明:用这样的方式是最直接深入文本让学生对话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避免了文章过长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做主、自我定位。真正让课堂成为探究激趣空间。
5讨论升华。活动四:教师设计引导问题:看来这些都是让“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个最字就把人生最美的勾画的淋漓尽致。也就难怪“我”会说“这是我一生中吃的豆子看的戏,那同学们想想现在看来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我”还能有同样的快乐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会了。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答案开放,不一定统一。但引导学生思考:真的是童年的豆子太好吃、或者是“戏”太好看而“好”的让“我”刻骨铭心吗?学生由于以上的充分探讨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有了充分的对话,在文本之中寻找的答案用来和老师交流这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6思维扩展,讨论激趣、归纳主题、结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出发点。教师设计提问:“我”感觉就象是近在眼前,那这个“我”就是作者本人吗?”很可能让学生之间产生争论。之后在引导学生出结论:这篇小说当中其实蕴涵对童年的无忧无虑单纯真挚生活和淳朴人性的怀念。
说明: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争鸣。很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究事物习惯和兴趣的养成。当然也能营造一种科学而民主的氛围。
布置学生去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可以是诗歌、可以是一首歌)来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六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多媒体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二、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四、课文精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
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文章脉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七、写作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八、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简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2)一词多义:
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四、课文精读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五、写作特点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2、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自编寓言。
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f、猫和老鼠。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教案篇八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军区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