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致谢是一种社交技巧,能够增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充分了解受众的背景和关注点,选择恰当的话题和观点进行表述。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致辞致谢范文,他们的言辞真诚感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写致辞致谢的启示。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一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二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课件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解读绝弦之因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三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个字,讲述了春秋时期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去在课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教材特点及班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生能凭借注释、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搜集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背景音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四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五
——伯牙绝弦(微课)方健儿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六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七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手段读通课文,读懂内容,并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读通顺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绝”“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运用,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谓”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同于哪个词?(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课件出示:“善”一 词有两义,1是善于,2是好,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 “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你来读读钟子期称赞的话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讲“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偏旁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声音可以轻,但要注意自己感受。(齐读)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师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篇八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