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平均分教案篇一
教学过程:
1、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1)、课件出示3份糖果,每份3颗,
(2)、4个圈,每个圈内2个机器猫
(3)天线宝宝1个、4个、7个
是不是平均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变成平均分?
生1:将7个里拿3个到1个中去。
2、观察课本主题图,用平均分的定义说一说图中的.分法。
汇报:
生1:把10瓶矿泉水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瓶
生2:
生3: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是3个
师纠正,生重说。
生4:把30颗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6颗糖。
3、实践活动:分学习用品
师说要求,将已经准备好的18个铅笔、橡皮、尺子等东西平均分成3份。
小组合作开始分。
展示分法,指名现场演示。
指名4个学生上台,其中1人演示分尺子。1根1根地分。
再指名3个学生上台分铅笔,6只6只地分。
2只2只地分。
师小结:分的东西不同、方法不一样,但3名小朋友分到的东西都是6份。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4、练习
(1)、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有时要平均分,有时不需要平均分。
5、总结。
说说有什么收获。
6、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开放题)
16盒花摆在一个四边形的边上,怎样摆同样多?
展示3种不同的摆法。
7、下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平均分教案篇二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平均分教案篇三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小学数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
小学数学倒数知识点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倒数求法
1、真、假分数的倒数。很简单,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真、假分数的倒数了。
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3、小数的倒数。对于可以除尽的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求倒数,对于除不尽的数,转换为分数,再按照真、假分数求倒数的方法来进行即可。
4、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为该数的倒数。
平均分教案篇四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平均分教案篇五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