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成长和进步。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突出重点和亮点。总结范文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范文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一
立秋已过月余,连白露也过了,可气温依然在摄氏30度以上徘徊,只有早晚的微风略带了些秋天的凉意。闲着无事的时候,总想为秋天写点什么,可这依旧酷热的天气,没能给我提供一丝丝灵感。搁笔,早睡,迷迷糊糊的我竟然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在故乡醉人的秋天里徜徉。清晨醒来,不禁大喜,沉淀在脑海里有关故乡秋天的记忆被一一唤醒,那样亲切!那样迷人!
历经灼热的夏日,好不容易盼来了立秋。然而,对于地处江南丘陵的故乡而言,立秋,仅仅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已,秋日的凉爽并不会真的从此开始。如果立秋那天大晴,接下来的二十四个秋老虎,会热得比炎夏更恣意;如果立秋那天洒雨犯秋,也许间或会有一些相对清凉的阴雨天。这虽不是千真万确,可也是历年总结出来的规律了。一直等至仲秋来临,才能真正感觉出那渴盼已久的秋意。
渴盼已久的秋意,不仅只是秋日特有的那份惬意舒适凉爽,还有那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秋日里特有的温馨醉人的自然风光,更有那田土里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累累硕果能够颗粒归仓。对于庄稼人来说,只有丰收,才是他们真正的渴盼。
故乡是一个三面面山一面向冲的小山村。曾经,经营一丘一丘规格不一的小水田和一块一块大小不一的旱土,是家人和乡邻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那些小水田,如梯田一般,遍布在故乡一口一口山塘之下,山塘的上方大都是一垄垄土畲,也成梯土状。自土畲再往上爬,便是绵绵延延高低不一的山峦,山中遍布乔木和灌木。虽然,这一切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可最令我迷恋的是故乡的金秋。
故乡的金秋,天碧如镜,清澈深远,阳光明媚柔和;秋风轻拂,惬意舒爽,令人身心皆醉;秋日雨天极少,即使偶尔秋雨敲窗,也觉声声悦耳。儿时的我们,雀跃在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目睹那一垄垄金色的稻浪,在打稻机的隆隆声和乡亲们朗朗的笑声中,变成晒场上颗粒饱满的稻谷、一座座小山似的稻草垛儿;目睹那一畈畈含花吐絮的棉田,经乡亲们勤劳的双手采摘,变成了一袋袋柔软的花絮,再加工成一床床暖暖的棉被;目睹那一块块苍翠墨染的红薯地,经乡亲们结满老茧的双手挖掘,变成家家户户堆积如山的薯宝宝,香甜可口的红薯干;满怀的欢欣和喜悦就会情不自禁地在脸上恣意绽放。田野里,不时飘荡着庄稼人嘹亮的歌声;山坡上,红叶迎风飘舞,如彩蝶翩翩;各色野果高挂枝桠,诱得人心花怒放;高高的杉树干又有一批枝丫由绿变黄,曾经青葱似的松毛针因干枯随风飞扬,苍翠的丛林披上了彩色的衣裳。而那漫山遍地的枯枝败叶,虽然令我们感到萧瑟,同时又带给我们莫大的慰藉,因为这正是秋天赐给我们捡拾柴火的最佳资源。
记忆中,故乡的稻田种的都是双季稻,早稻收割后,缴了公粮所剩无几,只有晚稻归仓,才是人们真正的口粮;稻米不够吃,那土里挖出来的红薯,便是最好的辅粮。金秋的收获才是乡亲们真正的希望,很多填不饱肚子的人家,只有在金秋里,才可以实实在在的饱餐。记得隔壁家的几位堂兄,每到这个季节,都会增胖不少,因为秋天里收获的红薯是尽可够吃的。那时,我家就爸、妈、姐和我四人,人口不算多,加上爸妈勤俭持家,没有饿肚子的印象,可红薯还是吃过不少。有时,妈妈会将红薯切成块状,加入一些大米一起煮成红薯米饭;有时,妈妈会蒸一锅红薯,用一个碗装一些大米放入蒸锅一起蒸熟,吃完红薯后,便会给每人分上一坨香喷喷、白花花的大米饭。这一坨大米饭,在我心里,便是世间最美的珍馐,那芳香甜润的气息,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令人馋涎欲滴。也许因为小时候吃过太多的红薯,以至于今日无论红薯被宣传得多么有价值有营养,无论那街边飘出来的烤红薯香味多么诱人,再也提不起我吃红薯的兴趣。但那些又香又脆的油炸薯片和又软又甜的熟薯干,依然是我的最爱。
中秋佳节,是金秋也是整个秋天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乡亲们会放下手中忙碌的农活,买来月饼,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以慰劳家人。小时候,我们能吃到的月饼,是那种里边含着硬邦邦的糖馅、外边用面灰包着、并洒有一层薄薄芝麻在上的麻月饼,大约一元钱可买上十个,可现在吃着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个的月饼,却怎么也找不回儿时吃月饼的香甜味儿。那时,每到中秋节前,爸妈便会从六里外的供销社买回一些这样的月饼,送给奶奶一些,送给外婆一些,送的时候,免不了再加上一些新鲜猪肉和鱼。中秋节那天的饭菜,格外丰盛,一般都能吃上肉和鱼,有时也会杀鸡吃。晚上,妈妈就会笑眯眯递给我两块月饼,让我拿着赏月去。堂屋前有一块不大的地坪,坪前有一颗很大的苦李树,天气好的时候,这里便是我们纳凉、聚会的最佳处,叔叔、姐姐,还有几位堂兄弟,常在这里谈天说地。中秋节的晚上,坪里总会聚上好多人,大家一边吃着喷香的月饼,一边说笑着。遥望着天边的明月,谈论着月亮里的吴刚和嫦娥,银河边的牛郎和织女,其乐融融。当时,叔叔、姐姐、堂哥们还会领着我们玩一个游戏,比赛谁能一口气数出二十四个星。即面对点点繁星,来一次深呼吸,然后大声说道:天上一个星,地上一个星,看哪个一口气能数二十四个星?一个星、二个星、三个星二十四个星。中途不换气能坚持数完即赢,换气或不能一气数完便算输了。游戏看似简单,却常逗得我们开心无比。
金秋,放学后或星期天,我也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收割晚稻、采摘棉花、上山拾柴都有我的份儿。我最记得也是当时做得最多的,便是与红薯相关的一系列事务。红薯是穷人家的口粮。只要择一个雨后的春日,把红薯种藤剪成几寸长的红薯秧苗,就着湿湿软软的泥土,插进事先放好土肥的小窖块里,红薯苗就能成活。从插下到收割,中间除了在红薯苗长成数尺长的时候,要掀起来换一个方向,顺便除去杂草外,基本可以不要另费精力了。秋天挖红薯,却是仅次于收割晚稻的另一重要任务。先得把红薯藤割尽。经过好几个月的日晒雨淋,这个时候的红薯藤,大都长成一丈至两丈长,藤与藤互相交叉缠绕,难解难分,需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将其拔开,再扎成一捆一捆挑回家,悬挂在房屋前后的屋檐下晾干,以便寒冷的冬天牲畜们不至于断粮,因为红薯藤是猪牛极好的饲料。生产队里挖红薯我去帮得很少,自留地里的红薯便是我和爸爸、姐姐一起挖回来的。将薯藤割尽后,爸爸和姐姐在前边挖着,我便将薯上的泥土去掉,装进箩筐或箢箕里。每当挖到特大的红薯,爸爸和姐姐都会很惊讶,拿起来高兴不迭的左看右看,继而哈哈大笑。红薯挑回家后,先放在通风处堆着,让其收浆。然后,将红薯进行筛选,一部分储藏到地窖,用于补充冬天的食粮,留一些用作来年的薯种;一部分加工成红薯粉条,既可用来做菜,也可用来代替米饭;一部分用来晒成各式各样的红薯干,既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添加到锅中,与大米一起形成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剩余的根根须须和小红薯,便是猪的最佳营养品了。加工粉条和做红薯干还有另外很多工序,红薯的清洗任务大都由我承担。记不起帮家里清洗过多少红薯,有时也帮着奶奶清洗,也因此获得了家人和乡邻们的啧啧称赞。
故乡的金秋,家家户户粮仓里会增加很多的稻谷,堂屋甚至卧室的角落都会堆满红薯,箩筐和筛子里装满各式薯干,床铺底下摆满了金黄色的南瓜和绿皮冬瓜,装着棉花的麻袋搁置在楼板上,花生和豆子亦来凑热闹,干爽的柴料堆满屋,猪圈牛圈的上方塞满稻草不宽的住房里到处挨挨挤挤的,可乡亲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而满足的笑容,气色也似乎格外的清爽、红润。
一曲丰收交响乐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累累果实验证了每一个人辛勤付出后的劳动价值。收割后的田土里,不久就会冒出片片新绿,满畈的麦苗儿如绿色的地毯,会渐渐将田野覆盖;油菜种子孕育出新的生命,嫩绿的菜苗破土而出;很多不知名的野菜和秋季植物,都在尽情生长,续写大地的辉煌。这些嫩苗儿,载着乡亲们新的希望,直奔来年春天而去。春华秋实,芳香馥郁,就这样绵绵延延。金秋里,乡亲们那因丰收而迸发出来的喜悦,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底,那是世间最淳朴最甜美的欢笑;金秋里,乡亲们又播下了新的希望种子,期盼着来年拥有更丰盛更喜人的丰硕成果!
故乡的金秋,没有层林尽染的红枫,没有芳香怡人的美菊,没有清香缭绕的果园,没有波光潋滟的秋水,可在我的心里,那才是真正的最美的秋天。笔至此处,我不由得凝神沉思:故乡的秋天为什么那么令我如此难忘?因为那一方山水让我付出了最真的爱,凝结了我最真的情;在那儿我有过付出、有过收获、有过希望!
烂,进入秋天的人生才会拥有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骄傲,即便平平凡凡,也拥有了一份成熟、淡泊、坦然和宁静。而这,不正是人生最最宝贵的财富吗?秋天里我们也许会有春天的梦,身处春天的人,一定更会拥有对秋天的向往!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二
收割完稻子,田野里,灰褐色的枝丫上,大朵雪白的棉花绽放。白得耀眼,似乎能听到棉桃爆裂开的声音,在阳光下分成五瓣,吐出绵柔的白絮。每一片棉瓣都有着白雪的厚实,和云朵的轻柔的触感。
成熟的棉花要趁着大好天气尽快采摘,若是遇到连续几天下雨,棉花因为雨水的浸泡,产生黑斑霉烂,品质产量就会大大下降。
一大早,人们背着蛇皮袋来到田里,将棉花连壳一起摘下,装进袋子。中午和黄昏,人们背着鼓鼓的蛇皮袋,踩着光归来。
傍晚十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烟,白炽灯发出昏暗的光。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在电视前一边看电视,一边摘棉花。
邻居也来串门,帮忙一起摘。在欢声笑语中,白花花的棉花在蛇皮袋里蓬松开,地上很快多了一堆枯焦的壳。不知不觉中,棉花摘完了,邻居也要走了,母亲起身打开门外的路灯,护送邻居离去。
屋外凉飕飕的,月光撒在坑坑洼洼的碎石路上,路旁的草蒿上铺着“银霜”。天空中稀稀落落地闪着星星,飞蛾扑棱着翅膀在灯泡的四周乱撞,墙角的蟋蟀还是弹奏着白天美妙的音乐。
母亲转身清扫地上的棉花壳,装进大竹筐,倒在锅灶下,用作炊米的柴。
熄灯后,我们钻进温暖的被窝。被子也是用棉花纺织的,俗称“弹棉花”。村里人嫁女儿,陪嫁物品中最常见的就是棉被。棉被的材料是父母准备好,拿去找专门人弹,再付其手工费。
弹好的棉被温暖厚实,上面裹着柔软的纱布,还有红色纱线勾成的囍字和美好祝语。出嫁前几天,叠成四方状,里面塞着用洋红染红的花生、枣子、桂圆、糖果、喜糕和松树叶。再用大红毛线捆扎成十字。当天跟随出嫁队伍,载着满满父母的爱,新娘在鞭炮声中哭花了妆。
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大人小孩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三
深圳的秋天不叫是秋天,只有它的冬天才勉强称得上秋天。如果让我说点秋天的好,我想,我还是怀念故乡的秋天。
我的故乡在鄂北的大悟山,现称大悟县。这里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至今流传着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你若想对我的故乡有所了解,不妨在秋天,去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一趟。那时你一定会想,原来这里的秋天红艳艳的可爱,正如这块红色的土地一样。
在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我所知道的秋天,远远不止如此而已。
每逢立秋以后,秋天就来了。农谚有曰:立秋一日,水冷三分。这种感概在故乡尤其明显。——此刻的故乡,秋风萧瑟,秋雨煞人,秋叶漫舞,征雁南飞,硕果累累……所有的一切,俨然是个秋天十足的范儿。
每当夏天的脚步嗄然而止,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片丰收的喜悦。
稻田的黄,那是纯粹的黄。举目远眺,金黄的稻穗一浪胜过一浪。那粒粒饱满的稻谷籽,一定凝集了不少农人的汗水吧!
秋天的果实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秋枣、柿子、樘梨,它们都是我最为熟悉的果实。年幼的我,喜欢扛着竹杆在稻田边打枣。农人追过来呵斥我踏坏了稻田,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捡了一些枣儿,甩下竹杠就跑。柿子,只有在秋天红透了才甜才好吃。没有熟透的柿子一般都很涩,那涩的果实我一般不去摘。比如说樘梨,它是秋天比较涩的小果实,它只有小指头一般大小。没有熟透的樘梨还是青黄色,只有在秋霜以后的樘梨才会呈现黑色,黑色的樘梨才香甜可口。
在秋天最为耀眼的还是数乌桕。乌桕,在故乡来说,可以说是县树。它在故乡最为普遍,县城十几个城镇几乎都有且多。乌桕生命力顽强,不畏旱不畏涝。贫瘠的山林边,田埂地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每年秋天,先前碧绿的乌桕叶便变成红艳艳的一片。它们的叶子没有枫叶大,但它们比枫叶密集。还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执笔赞美过乌桕的红叶。在我的眼里,乌桕一直是树木丛中的英雄。
现在,乌桕叶儿红遍,它们已经成为故乡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每到秋天,外省他乡,总有一些游客到此观赏,对故乡的乌桕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在所有的秋景中,我对金黄的稻田由衷地热爱。这大概是跟民以食为天有关。
记得小时候,我家经常缺粮,母亲叫我提起竹篮走遍村里的每一片稻田。每当我拾到农人们遗落的每一吊稻穗,我都会感到有一份沉重在胸口挤压得我渐渐矮下去。多年以后,小妹们对我拾稻穗的勤劳总是称赞不断。她们还说,假如不是我当年拾稻穗堵补缺粮,她们是绝不会长成现在的美丽与高挑。
每当我听完这些,我的心里总是情不自禁地涌出一股股暖流来,它在不断地催促我茁壮成长。
如今,我在深圳寡居多年了。每逢秋天,我准能想起故乡的秋天。因为故乡的秋天,正好弥补了深圳不能给予我的秋天。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四
故乡总是故乡,故乡的一切都是独有的,散放着淡淡的原始的乳香。尤其是故乡的秋天,更是与城里截然不同。
城里的秋天只是忙碌的人们无暇顾及的一个小小的配角,除了可以从人们衣饰的更换上看出来之外,几乎被人们遗忘。而故乡的秋天则是原原本本的秋天,很真实、很单纯、很专一,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秋天特有的气息,一切事物都于秋天默契配合着,都把自己属于秋天的色彩摆显出来,都因为秋天到来而兴奋着。
故乡的秋天很淳朴,如同不善言辞的乡下人,只有一颗实在的平常心。没有漫天飘黄的浪漫,没有细雨潇潇的伤感,没有秋风飒飒的撩人。有的、只是一块蓝天,蓝得干干净净;一块收获后的土地,辽阔而丝毫不让人感到空旷;棵沉默挺拔的大树,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如果再有那一缕炊烟和一抹夕晖,那便是乡下人最美丿的画儿了。
故乡秋天意味着收获,故乡因秋天而充实。乡民们不懂“艺术”不懂“欣赏”他们对秋天唯一要求也是他们认为秋天对他们的唯一馈赠就是收获。秋天到来似乎为乡民们助长了无穷力量,他们以惊人的体力奔走在田间地头,去面对那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红熟的苹果、发胀的石榴。这些曾经弱小的生命,在经历了季节的轮回以后,迫不及待地扬起健壮的臂膀骄傲地炫耀他们的成熟。在农民眼里,那是汗水,那是心血,那是起早贪黑;没有过多的兴奋,这是水道渠成、瓜熟蒂落,再正常不过了。他们平静地举起明晃晃的镰刀收获,为下个收获播种。
故乡的秋天有点凉……
故乡秋天有点漫长…
啊!我爱故乡的秋天。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五
国庆长假的时候,携妻带女回了一趟老家。弟媳也不知道我们回来看望父母,晚饭的时候弟媳说:“不知道你们回来,今晚只煮了一些玉米和洋芋,烧了些莜面糊糊,就凑合着吃些吧。”一听这饭就香的不得了,我忙说:“真有口福!”
坐在老家的土炕上,捧起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稍有些烧,边吹边凉,思绪一下子从窗棂飞到了故乡的田野里。自打调到华亭这些年,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和两个女儿在城里求学的负担,秋天里故乡的模样在记忆里已经变得模糊,而此刻它却浮上心头,逐渐清晰。
我的家乡在关山那边的庄浪县羊爬式坡上的卧龙乡张家山薛家河村,全村130多户600多口子人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方式耕作。到玉米该收割的时节,一家几口全上阵,主劳力用锋利的镰刀在玉米的秸秆上“咔、咔”砍两下,只见玉米秆顺势倒下,紧接着,其他人把玉米棒子掰下来,一堆一堆,家里劳力多的边掰边用背斗、架子车运回家。家里是单帮子、劳力少的人家,先掰后运。小时候,我跟上父母利用放学后的有限时间帮着掰玉米棒,大人用镰刀砍一棵玉米,我就会抢着掰玉米棒,对特别嫩的玉米秆折上几截,剥掉皮,嚼类似甘蔗一样有些糖汁味的玉米秸秆芯。我还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里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娃娃,很喜欢用玉米秸秆做“口弦”,我也试着制做过,一弹“吧嗒吧嗒”声音单调,由于不懂要领,被玉米秸秆割破嘴角和手指。弹口弦真正是女孩子的爱好和强项,但在我们那个淘气的年代,十岁以下的男娃娃也学弹口弦是司空见惯。
把地里的掰完之后,将所有运回来的玉米棒,调动全家所有的劳力,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一个棒棒一个棒棒的撕破浅黄色的外皮,露出金黄色的棒子,一串一串地串起来,有的人家在房沿的台阶上立一根柱子缠绕转圈码上顶,有的人家则码在院墙上,看上去金灿灿,常被喻之金秋。一直到寒冬腊月人闲了,时间充足了,就轮到脱粒的任务了。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家几口坐在热炕上,大人小孩围着晒干的玉米棒子,大人拿着剪子、锥子、小钎子等工具把玉米棒捅成西瓜纹,然后一手拿着一只棒子互相搓,伴着“哗啦、哗啦”的玉米粒剥落声,一家人有说有笑。渐渐地,声音低下去,孩子早已躺在玉米堆里睡着了。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五个每当这时候就嚷着母亲给我们炒新玉米粒,有些甜味的熟玉米粒非常好吃,我们一边吃一边脱粒玉米,有说有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与玉米错前错后收获的还有家乡的糜子和谷子,糜面馍馍和谷面馍馍已成为稀罕品。糜面不仅好吃,糜子的秸秆还可以用来扎笤帚,谷子碾成小米,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尤其是糜谷丰收的时候,正值每年学生的暑假期,各家各户“小鬼当家”,戴着一顶草辫编成的草帽,拎着破破烂烂的麻袋片子,圾着破破烂烂的布鞋,看管着自家领域内的殷殷果实。
秋天的菜园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在我家院旁边,母亲精心打理着她的几分菜园,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自留地。每年到麦收后的伏天,总要吩咐我们兄弟几个到集上买些菜籽种子,说伏天种的白菜个大、嫩脆。母亲种的萝卜饱满结实,新鲜夺目,有的甚至长得开裂,露出水润嫩白的肉。而种的白菜在清晨露水的滋润下,娇嫩欲滴。到了白露将大白菜一铲,我们兄弟五个,尽力而为,能担的就担,担不动的就抱,院子里能见光的地方到处摆的都是大白菜。挑好后,母亲先做酸菜,后做咸菜。
露水渐重,秋虫鸣声渐起,儿时父亲时常把我们兄弟几个抱回屋里,自己却披件汗衫,没黑没明地继续劳作。此时家乡整个山村都处在沉睡中,偶或听见一两声狗吠和鸟鸣。过往的情景,多少次,在梦里,我又重新回到了那种旷远、宁静的山村,思念如同针扎一样的痛。
故乡的秋天是嬗变的,她时而天高云淡,时而风雨飘摇,让人感到无奈而又欣喜。漫步于故乡的田野间,偶然间看看天,你才会真正的领悟到什么是秋天。没有了云彩的点缀,天空让人感到了轻松、豁达。一个人独自站在那里,天是那么的高,那么的蓝。像玉,是无暇的;像宝石,满是那清透的淡蓝。凝望许久,你会感觉到那硕大而又无边际的玉石触手可极,但猛然一抓,她又是那么的遥远。
一到秋天,故乡的田野总是以一园丰收的果实向父老乡亲报喜谢幕。每粒果实都铸就了一种精神,一份力量。红得如太阳,白得如美玉。见到果实的那一刻,正像见一颗苦熬了数十年的心,终于硕果累累!
故乡的种种情结在我心中,尤其是秋天里的故乡,我想这就是一种深深的故乡结。尽管我目前的生活像是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描绘的那样,“我们奔波,我们漂泊,我们总是希望在生活的另一侧找到信仰和生活。”但心的那一头永远系在故乡那里,说不准哪一天,故乡的细节又会浮上来,又会在我散步时候乱了步伐,又会在秋雨里散得宛如黄花。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六
“梧桐一叶,天下皆知秋。”看着枯黄飘落的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了,心中的惆怅开始变得欢快。
我为了学业四处奔波,也不知道窗外发生了什么。我更生气了。终于有机会赶上农忙的季节,品尝这个秋天的美丽果实。
陕北的秋天,更多的是萧条。站在河边,只有黄色的草丛中夹杂着几道淡淡的绿光,树叶也是这样,虽然不愿意,但也只能脱下自己喜欢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我家乡的树大多是杨树。它们虽然是很普通的树,但宽阔的叶子也格外的古朴美丽。
秋风吹来一缕缕清香,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香。想象下午站在山脊上,感受微风,让微风轻抚你的脸庞,没有冬风也没有夏风的狂乱,只留下一丝凉意和自由感。
秋雨总是喜怒无常,有时连着好几天。在这种潮湿的天气里,最放松和舒适的事情就是喝一杯茶,看着窗外不断的细雨。最后,他不知所措,颤抖着倒地。
秋雨过后,气温继续降温。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在地下看到一层薄薄的白霜,让原本朴实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白衣,真是可爱极了。
又是忙着种田。秋收一过,家乡就没有金黄的麦浪了。有些只是黄色的玉米杆。从远处看,它们完全干燥,不干燥,呈紫色。夹在一个春天里,有几个五颜六色的。收成一到,通常全家上阵,老少皆宜。一团团金色的火焰围绕着他。
还有土豆,已经干枯的茎。当你用脚踩它们时,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黄色的土豆被挖出来了,有的甚至有碗那么大。最深的记忆是父母脸上的幸福笑容。
这是我印象中的秋天,没有太复杂,有的只是简单朴素,没有太多的装饰,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让我开心的秋天风景。
翻阅这本书,看看夹在书页中的杨树叶。也许我深爱的秋天已经悄然离去!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七
徒步走在野外,持棍而行,棍木挥洒间,忽见一物在草丛间蹦,细细一看,竟是一只蚂蚱,其色与枯草同,身小,不足两厘米。不由忆起人们常说的话:秋后的蚂蚱长不了。何以立冬天气还存在?恍惚间,想抓住这只蚂蚱细细观看,竟踪迹已无,寻觅良久不可得。却勾起不少儿时的记趣。
小时候很喜欢去捉蚂蚱,因为母亲说过,鸡子喜欢吃活食,产蛋,因此有蚂蚱的季节,只要有空就到地里去捉。也不用带线,到地里拽一根狗尾巴草,在尾巴上打一个结,不让蚂蚱掉下来,就可以穿蚂蚱了。蚂蚱靠头的地方有四五毫米宽的活结,从哪里很好穿,蚂蚱也不会死掉。一会就能穿好几串,还不停的蹬腿。带回家,献宝似的交给母亲,“拿去喂鸡”,母亲说。“好”。第二天起来,就会问,鸡有没有多下蛋。“有”。我就很有成就感。
我家乡的蚂蚱,大概有十几种。稻田里有两种,都很小,碧绿色的,有点透明,我们叫油蚂蚱,可以吃。一种个头很大,后退很粗壮有力,小腿上还有刺,蹬到人手上很疼,能把手踢破,家乡称之为“蹬倒山”。抓这个玩意都是用脚踩,先把两只后腿掰下来,就可以放心拿了。还有一种叫“凤凰”,翅膀是花色的,绿色居多,很漂亮,可以飞,有大小两种,大的如大拇指、小的有二节小拇指,一般都是在一起,捉到就是一对。我最喜欢捉这种。有一种身体细长,翅膀绿色,泛白的肚皮,快产仔的时候鼓鼓的,有铅笔粗细,十厘米长,还有一种它的缩小版。捉蚂蚱,当然都是捡大个的捉,捉到小的也是随手就放掉。
忆起儿时捉蚂蚱,不由会心一笑,那是天真快乐的时光。蚂蚱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有活力,无忧无虑的吃,欢快的蹦跳,四处为家。然蚂蚱很弱小,天敌很多,散养的鸡子,螳螂,鸟雀都以其为食,度过酷暑、金秋所剩者已不多,立冬而存活者就更少了。感谢这只蚂蚱,让我忆起童趣,感谢这个艳阳天,让我遇到蚂蚱,待晴日,我还会觅其踪迹,去追逐那欢快的梦。
秋天的经典散文篇八
近期也许是读雪小禅的文章多了点,她的许多文字中多处用到“薄凉”二字,使我感到 “薄凉”这两个字用在秋天也许是合适的,秋天,甚至胜过薄凉。
当我第一次读到“薄凉”二字的时候,就感到这两个字用的太好了,这要比冰凉柔和,要比凉爽深邃,要比清凉有文化,总之,心中感觉既有薄雾一般的迷醉,又仿佛有清清的泉水流过,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妙。
秋雨绵绵,秋风阵阵,秋天,不仅是薄凉,而且是重彩浓墨在挥洒季节的豪迈与热烈。一阵秋风吹过,泛黄的树叶不时地飘落下来,有了叶落归根的情怀。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的情节:“我”在老家的`屋子里看秋雨淅淅沥沥下着,院内的树木泛黄的叶子在秋雨秋风中一片片不时地吹落在地,偶有风儿吹过,几片树叶飞进屋里,我随手捡了一片带雨滴的树叶,用手弹下雨珠,又将树叶放回院中,只留下一丝悲凉在心里。啊,原来还有这么细腻的描写和这样的细心之人,还有这样多愁善感之人。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感伤恣肆的季节。想一想,金黄黄棒槌似的玉米,金黄黄沉甸甸的谷子,还有遍地雪白的棉花,农民被丰收的喜悦笼罩着,笑意写在脸上喜悦在心头涌动。而文人骚客就不同了,满眼都是萧瑟的秋风,秋叶飘零,衰草片片,大雁南翔,蝉鸣不再,连下雨都是秋雨绵绵,凄凄惨惨,仿佛怨女怨妇流不完的泪水,难怪有“秋雨秋风愁煞人”的愤懑和忧郁,大有悲秋的情怀。
秋天,一个永久的话题;秋天,收获着成功。不为秋意老,只为秋意浓,绵绵秋雨里,正值相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