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有一分钟,我们也要全力以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要注意总结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表达要清晰连贯。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充分利用一分钟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在这些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在一分钟内完成工作任务,如何在一分钟内调整心态,又如何在一分钟内寻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每一分钟。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一
学生把自己转变为文中的贝多芬,更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刻苦。单从文字上,学生很难感受到贝多芬的刻苦,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弹琴,怎样才能弹到手指发烫?”“手指发烫后,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再与文中的贝多芬比较,看看贝多芬是怎样做的。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有《会跑的“黑板”》、《程门立雪》、《发烫的手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和《不懂就问》,这几篇课文是写古今中外的几位名人刻苦勤奋、尊敬师长、谦虚谨慎、勤于思考等事迹,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孩子这些优秀品质。
本单元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改变小学生读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倾向,可采用多种方法,设计精要的思考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至、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操作的途径有两条:
(1)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然后交流。
(2)尝试着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知道读书时要思考。
例如:教学《会跑的“黑板”》一课时,初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课题中的‘黑板’是什么?课文是写谁的?为什么‘黑板’会跑……”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这些问题。学习《程门立雪》时,出示课题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程’指谁?‘立雪’是什么意思?”读完课文后,结合文中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想像:程老师听了杨时的话,他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会怎么想?《发烫的手指》一课,先让学生把自己转变为文中的贝多芬,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弹琴,怎样才能弹到手指发烫?”“手指发烫后,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思考后说一说,再让学生与文中的贝多芬比较,看看贝多芬是怎样做的。通过比较,学生更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刻苦。《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沈括读了两句诗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先让学生找到沈括的疑问是什么,再让学生看看他是怎样去寻找答案的:请教母亲——上山寻找。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沈括善于动脑和细心观察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我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学中的过渡语言还需要“雕琢”。教学语言不够亲切自然,有时候上下环节的衔接太突然,没有达到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效果。有时语言不够精要,比较罗嗦。
没有铺设好平台。教学中,有时提的'问题难度较高,应该在此之前铺设一些平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上来,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2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基本以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那句就读那句。教师在教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在《清澈的湖水》教学中,我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往里乱扔垃圾吗?”等等,这些指向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深层含义的钥匙。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学生在粗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教师要抓住时机,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已经划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的读吗?”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引导、指正、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的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出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领略略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说,自己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但还不够放手,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比较突出,没有良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二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扑面而来的是求新的气息,是创造的渴望,是发现的生机。《玩出来的发明》告诉我们,发明的火花常常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善观察、勤思考,就能捕捉到它。《地动仪》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明,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之光。《充气房子》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建筑技术的新发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骑“白马”的苍耳》告诉了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途径。课文感情浓厚、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显得亲切而生动。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勤于观察、乐于创新的好品质;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学句,增强语文能力。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拓展延伸到:“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忠实的向导以外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等。在学完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仿照书上的形式,说说还有哪些可以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树木的`年轮辨别方向:“年轮宽的一面是南面,年轮窄的一面是北面”;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果子的颜色来辨别方向:“果子颜色深的一面是南面,果子颜色浅的一面是北面。”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再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还利用简笔画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时,应该是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朝着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朝着北方。对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按照常识,应该是南面照到的阳光多,积雪化得快。我就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沟渠,阳光从南面照过来,由于被沟渠的壁挡住了,所以阳光先照到沟渠中北面的积雪,所以沟渠中朝着南面的积雪先化,朝着北面的积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观的简笔画,学生就一下子就理解了。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三
1、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3、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训口语交际能力。
4、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五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六
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七
现在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于是课前我让学生买《成语故事》搜集有关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二年级单元教学反思篇八
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思考:
1、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2、《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经常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是有声有色,可在课后学生的朗读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练习过的课文。
3《有趣的作业》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故事性较强,学生读起来非常易懂。但是课文中有两个句子较长,学生读得不是很顺畅,在早自习时,反复带读,很有进步。因为在课前就有带读课文,所以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效率还不错,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而且我发现课文的朗读有点儿朗朗书声的感觉。第二课时里,我只抓了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模仿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也能代表春天。在这个环节,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早上我带读课文时,读到“同学们的桌子上,有装在墨水瓶里的蝌蚪,有插在水瓶里的柳枝”时,游思远快嘴读完后,加了“等等”两个字,当时我并没有吱声,在课堂上,讲到这里时,我便把思远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字,他说,这里有很多点点,点点的意思就是还有很多没说完,很多孩子开始附和,于是认识省略号就水到渠成了。补充句子的仿写虽然与课文句子有出入,但是句子都说得较完整。第二个重点是理解小丽为什么画一幅图作业寻找春天的作业。通过想像小丽看到“爱护花草”的牌子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如,小花也有生命,摘了会疼;小花被摘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小花被摘光了,就不是春天了等等。七嘴八舌下来,都明白了小丽画玉兰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