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需要不断追求卓越。最后,一个完美的总结还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要遵循语法规则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以下是一些编辑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一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3)拓展延伸: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二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三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几分之一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试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情景—冲突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五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概括面积的定义义。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六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估计和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这个词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小纸条/片、彩色笔、小剪刀、硬币
课前: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电脑出示“拍手广告”)
师:在刚才的短片里,掌声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大家欢迎我吗?那怎么表示你们的欢迎呢?谢谢你们,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也欢迎下面来听课的老师吧。
好,上课。
一、借助直观,理解面积
1、谈话引入
师:刚才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边说边演示摸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里?请自己摸一摸。
师:谁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手掌?
师:大家一起喊123,我们就出掌,好吗?
(与学生对掌,注意旋转角度)
师: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
(有兴趣比的,下课之后我们再比一比)
2、观察实物,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其实不光我们的手掌有面,生活中的物体也有面。瞧!这是同学们用的数学书。(屏幕出示,手同时拿起)我们一起来摸摸它的封面。(教师示范)
这个面又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手同时抚摸侧面)
大家也摸摸看。
你们能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吗?谁来说一说。
(请1-2人回答)评价:很好
师:我们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真好
师:再看看课桌的面和白板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不错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屏幕出示)
像白板面的大小就是白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课桌面的大小就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屏幕出示)
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举一些物体面积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举手告诉大家。
(指名4-5人说,如门,窗户,黑板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现在就可以说成,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屏幕出示)
师:您能举例说说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再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请3-4人说说)评价:恩,不错,你观察的真仔细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请1个同学上来,帮他带好帽子,提醒举起手,手掌伸平)
师:如果他说对了,我们就给他掌声,如果说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2)再摸一个正方体的两个面,请你说说刚才摸的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差不多)
师:如果老师将他刚才摸的面画到黑板上。(沿着边画正方形)
这样,这个面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正方形)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请在纸上画出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请两人上白板画图。
师:大家看一看,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师:那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那给你两个图形,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看一看这两个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多少好办法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吧,给大家一个自己操作的机会。
有几点提醒:
1、信封里有两张和屏幕上一样的纸片,你可以在上面写,画,做记号都可以。
2、另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我更希望你用自己的材料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听清楚了吗?那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开始探索吧!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操作的差不多了,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你们的找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
直接看的方法,重叠的方法,第三种我们将小正方形、长方形纸条摆在里面数个数,其实就是选定一个标准分别去量他们,也能看出它们的大小。
三、调动感官,巩固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一些面积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认识它吗?南通在哪个省呢?(江苏省)我们找一找。
知道最近是哪里地震了吗?你知道是哪个省吗?(青海省)
一起找一找
日月潭是哪个省的?(台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师:小猪家有4块地,你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一些?直接看行吗?
师:那你想到什么好办法?选择第几种方法呢?你真聪明!
(屏幕出示)
师:现在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己打开书本数数看。
师:第三个图,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数出来呢?
3、出示校园平面图,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
师:你喜欢学校的哪个两个地方?比一比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4、师:最后,让我们来帮小猪解决一道难题吧。(出示题目)
师:猪妈妈有四个儿子,她对小猪们说:“你们都长大了,自己要独立,门前的空地留给你们四兄弟,每人造一间房子吧。”
你能帮助小猪们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也完全相同的4块吗?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只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小卖部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向西至蟠凤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西经一幼门口,再向北至经梧田高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学门口。
……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理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瓯海实验小学距温州世纪广场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过课前活动,即为学生课中研究1000米,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间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
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有关千米的应用知识,拓展了数学知识视野,而且在实际中进行换算,丰富了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感受了“千米”的数学和生活价值。
课后延伸探索,拓展“千米”价值,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估计
生1:从学校门口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家住在梧田街54号,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钟,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还要远。
师:恩,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从学校门口经梧田街再直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还不到1000米,大约800米左右。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八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九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讨论、分析,小组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首先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板分别是什么,然后创设了“说八个方向板、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一边说八个方向板一边做动作,这样的导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使他们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知来,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创设“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了,你们想知道去动物园的路线吗?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路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座标“北”认真看清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路线和所经过的站点名称;
(3)再说说返回的路线和站点。讨论后进行各小组汇报,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在向行驶站到动物园。在完成这个填空题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楚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再看看中间经过了几个站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说说返回的路线。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得出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提示中得到帮助,从而学习了新知。
2、拓展延伸,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生活常识,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学有所用。如: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创设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路线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淘气家到学校所经过的路线吗?出示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根据以下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1)淘气从家出发向走米到打谷场,再向走米到小树林,再向走米到小商店,最后向走米到学校。
(2)淘气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学生在新课的学习和这个练习的类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错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创设老师“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和家人到中心公园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中心公园有哪些景点吗?好,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找出最简单路线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和根据路线图选择最简单的路线。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收获,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1分硬币、学生用尺、米尺、纸条、小棒、超市购物卡、光碟。
今天很高兴与小朋友一起学习,据我了解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爱讲卫生,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上学。老师教的学生中有个男孩叫豆豆,他也很爱讲卫生,上周五早上他到学校后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幻灯片示出)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了约15米长的牙刷刷牙,刷牙后急忙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跑的太快,把1米厚的橡皮丢了。
师:你们笑什么?豆豆的话说错了吗?能告诉我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确答案:
厘米的长度吗?(引导学生从直尺的左端刻度0开始:刻度0到刻度1是厘米)
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故事,找出错误的单位名称游戏,唤起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分米、毫米做准备。)
师:电脑键盘约长5()(幻灯片出示)你知道用什么长度单位吗?
板书:认识分米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学生小组活动:直尺量出纸条、小棒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生:长度都是10厘米)
(纸条的长度是1分米,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
(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生:10厘米)纸条的长度是几分米?(生:1分米)10厘米长还是1分米长?(生:一样长)我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1分米和10厘米?(生:等于号)
(板书:1分米﹦10厘米生齐读)
师:在自己直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0,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一共有多少厘米?(生:10厘米)
追问:10厘米就是几分米?2分米是多少厘米?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设计意图:分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量纸条、量小棒的长度都是10厘米的基础上,老师介绍: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感知到1分米的长度,并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构1分米表象。)
(3)找一找
小朋友听听。(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画一画
(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提出要求:同桌小朋友交换量一量画的线段,及时纠正错误。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联系生活,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小朋友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从文具盒中找)。
(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拿一个长1分米的纸条,学生接纸条。老师拿出1米长的
师的1米一样长?几个1分米等于1米?
(板书:1米=10分米生齐读)
(设计意图:长度单位之间近率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用手中的1分米长的小纸条接起来贴到米尺上,直观清晰的让学生探究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也就是1米=10分米。学生在贴纸条、看一看中自主探究了1米与10分米之间的近率。)
2、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观察: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数数每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生: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课件出示)
(板书:1毫米教给学生读法)同桌小朋友指一指
(2)沟通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数一数:(习题纸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3)举例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的师出示:一分硬币(厚度)、医保卡(厚度)、苏果、时代超市购物卡(厚度)、光碟(厚度)
要求: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猜一猜,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大约1毫米)
师总结补充)
(3)量一量现在请你们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告诉同桌你量的答案。
(4)比一比1毫米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8张纸,一人轻轻的帮他抽出书,大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就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毫米是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学生从直尺上数每1厘米间小格子的方法直观的感受了1毫米的长度,并自主探究出了1厘米和10毫米之间的近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书8张纸厚度、购物卡厚度、一份硬币的厚度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3、说明
毫米与米、分米、厘米一样都是单位长度。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分米用dm表示,厘米用cm表示,毫米用mm表示。(幻灯片出示)
1、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
(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哪个最
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这些单位长度,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单位长度的理解、认识,通过比划、比较这些单位长度的长短,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合理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在习题纸上填空,交流确认答案。
2、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2)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学生分组两线段的长度)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单位长度?和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从你学到的长度单位中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量感,并知道可以用步测等方法对长度进行估测。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千米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师:对,钟表,有了钟表,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举手说说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朋友真能干。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读一遍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
1、(投影展示钟面。)师: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和同桌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时针、分针、数字等)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发现?(提问三人),你观察得真到位。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2至3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2个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圈又是走了几时?3、认识分针的运行。
生:5小格。
师:两大格呢?(10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再数数,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数完了吗?(提问2人)你是怎么数的?
师:下面跟老师数一数。(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师:如果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6,是几分?
师:对,当分针从12走到6,是30分。我们在生活中也把30分叫做半小时,因为这个时分针刚好走了半圈,所以我们叫它半小时。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分针从12走到9,又是几分?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0页,完成钟表的钟表的填空。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填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里填几...(课件显示答案)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60分)师:分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分,有的认为是1时,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睁大眼睛,看好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并思考)
谁再来说一说?师:看来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圈的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所以1时=60分,反过来:1时=60分。(板书:1时=60分)师:请同学们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读一遍1时=60分。
5、读写时间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生:4时5分。我的方法是:时针走过4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棒,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师:我们除了会读时间,还要会写时间。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的两种方法吗?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不够10,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
(电脑出示4:30,4:45钟面)
师:下面再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两个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2个时刻,1、2组写左边的时间,三、四组写右边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巡堂)从一、二组找一个代表,从三、四组找一个代表上黑板书写。之后教师评讲。
师:一、二组同意你们代表的这个答案吗?三四组呢?
师:这位同学写4时30分,除了这种写法,同学们还有其它写法吗?
生:4时半。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针这时候刚好走了半圈。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三个时间,注意到它们的时针了吗?4:05的时针只是刚刚走过了4一点点,4:30的时针则是在4和5的中间,4:45,时针非常的接近5,但还没有走过5,所以不是5:45分。
师:拨完了老师所说的时间,接下来同学们再拔一个你们喜欢的时刻,并和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
师:好了,同学们,拨钟时间结束,请同学们把手中的钟面放好。
三、生活中的时间。
向学生展示升旗和动车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提高题
课本95页第8题。让学生写时间,并能根据规律画出时针和分针。
五、总结:时间总是匆匆走过,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时间的哪些知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四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五
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秒的认识课教学设计篇十六
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教科书6061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指导自学法。
直尺、皮尺各一根。
1课时。
师:上个月我们学校举行了校秋季运动会,我们班杨明在哪一项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生:800米赛跑。
师:在刚才这位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个长度单位,谁听出来了?是什么?
生:是米。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
(生展开双臂用手势表示)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这个长度单位?
生:测量黑板的长。
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生:测量大树的高。
师:你们还学过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出来。
(生在直尺中指出来)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
生:测量课本的长和宽。
生:测量文具盒的长。
生:测量铅笔的长。
师:用厘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
(生测量)
师:结果是多少厘米?
生:半厘米。
生:不到1厘米。
师:用什么样的单位测量就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生: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测量。
师: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0页,仔细阅读60页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
(生仔细阅读,认真划重点句子)
师:同桌3人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
(生同桌3人交流)
(指名全班交流)
生: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1毫米。
师:大家在书中划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指互相看)
师: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生认真的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大家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在直尺上指互相看)
师:在直尺上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生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2厘米有多少毫米?
生:2厘米有20毫米。
师: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
(生用手势表示)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太小了。
生:几乎无法用手势表示出来。
生:跟我的牙缝差不多。(同时张嘴让大家看他的牙缝)
生:1毫米跟1分硬币的厚度差不多。
生:1毫米太短了。
师: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生:测量橡皮的厚度。
生:测量男生头发的长度。
生:测量铅笔的厚度。
生:测量板凳面的厚度。
师:三一班有个学生的凳子坏了,他爸爸想帮他做一个,和你座的一样的凳子。但不知道板凳面的厚度,你们帮他测量一下。
(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坐的板凳面的厚度)
生:我的板凳面是17毫米。
生:我的板凳面是18毫米。
师:为什么你们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坐的板凳面有厚有薄。
师:认识了厘米的小弟弟毫米,厘米还有一个小哥哥是分米。想认识吗?大家自学61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师:大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划下来,同桌交流一下。
(生认真划重点句子,认真交流)
(指名全班交流)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了我1分米有多长。
师:大家在书上画的尺子中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看)
师:拿出皮尺,在皮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的看)
师:在皮尺上数一下1米有多少1分米?
(生认真地数)
生:1米有10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用手势表示,互相看)
师: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
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生:测量课桌的高。
生:测量桌面的厚度。
生:测量桌面的长和宽。
师:第一组的同学以毫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厚度,第二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第三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宽,同桌3人合作测量。
(生合作测量)
汇报结果:
生:桌面厚8毫米。
生:桌面长12分米。
生:桌面宽7分米。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认识了毫米和分米。
生:我知道1毫米和1分米分别有多长。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认识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