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减少备课时间,并且能够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自然之道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2、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3、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道”
1、故事导入。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领悟“道”
(一)整体感知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生自读)
2、请几位学生分别读每个自然段。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快打开书读读课文。(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板书:嘲鸫 幼龟 救 食肉鸟 群龟
你们能按这样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说)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
1、师:我们当时究竟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使得我们那么紧张,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呢?你能把描写这个情景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吗?学生读第3自然段。
出示课件1:“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自由读这段话,指名读。
指导朗读。理解“突然”、啄、“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生:踌躇不前)小幼龟的欲出又止,小幼龟的踌躇不前完全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你们了解嘲鸫吗?它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候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处境多么危险,这个场面多么令人紧张、担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自由读,指名读。
3、师:明明面对的是同样的情景,我们和向导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师: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师: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随学生回答,出示2: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若无其事”什么意思?理解吗?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师: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结合你的体会说说。
师: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
师:苦苦的哀求;发自内心的劝告;你对他进行了指责;
师: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一幕发生!老师请全体女同学读同伴说的话,全体男同学来读向导说的话,请一位同学来读叙述者的话。
4、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但在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也只能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请你体会我们和向导当时的心情,完整读读第4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
7、后来故事情节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你们能说说我们救幼龟的过程吗?出示课件3:填空: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9、学生说不同,说自己的体会理解。就请你们体会着我们以及向导万分焦急的心情读读这几句话吧。
出示课件3: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10、师:你能想象出我们当时看到什么情景才使得大家如此奋力拯救这一群幼龟的呢?你想象,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播放视频。画外音:幼龟从巢穴爬向大海,要经过一大段无遮无拦的沙滩,此时虽是黄昏,阳光仍很明媚,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了。你想象,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同座互相说说。谁愿意把你想象的情景描述给同学们听。(二至三名同学说说)
11、听了他的描述,你感受到那一大群海鸟的凶猛了吗?
12、即便我们如此奋力拯救幼龟,也于事无补,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此时听着食肉鸟饱食后发出欢乐的叫声,而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会想些什么呢?这时,我们有可能明白了什么?请你浏览课文。
13、师: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小小的幼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可是我们却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出示课件1: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现在你对向导的话,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就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由读。
四、内化“道”
2、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谈体会,使“道”得以内化。
老师这还有几个小故事,想听听吗?
故事:《狼和鹿》
五:升华“道”
像这样的事例,其实都说明在不了解自然规律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行动,因为有时候违背自然规律,好心也会办坏事。大自然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案篇二
执教者:山东 苏婷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阅读内容。
2.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自然之道教案篇三
苏 婷(以下简称苏):我想“直奔重点,深入文本;探究体验,触动情弦”。重点进行词语理解、表达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的训练。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在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入三、四自然段,抓住“探出”和“若无其事”等词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幼龟的生存之道、入海之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由于此处的“探出”和“若无其事”使用恰当、准确,能较好地表情达意,这样就可以在此处着力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在处理第五至八自然段时,创设一个学生极感兴趣的“给错误画面找错”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动情、感悟幼龟被啄食的惨烈,进行想象训练和练笔表达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受到启迪。在理解感悟、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
商:能否具体谈谈,你在设计了训练点后是怎样进行语言训练的?
苏:第一,依据学段目标扎实进行语言训练。依据《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要重点理解词语、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节课我依据课文词语较多的特点,确定了以词语训练为主线的语言训练目标:按照“读写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训练思路,扎实进行了语言训练。如,在第一个检查的预习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特别是重点指导会写“愚蠢”两个难写的字,直到写好;其次是理解词语,从检查预习时查字典,到阅读过程中理解“探出、若无其事”,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出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最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进行想象表达。词语训练这一主线非常清楚,特别是对音、形、义的把握较好。
第二,进行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训练。阅读教学要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转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本节课要落实的又一个训练点。如写字方法的指导——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示范、练写”四步指导法;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指导——采用了“找、联法”,即找出文章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再依据他们之间的联系,将他们之间的事连起来说清楚;理解词语的方法——采用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等方法,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采用了“理解感悟、探究体验”等方法;朗读的方法——采用的是“创境引导朗读,理解后朗读,想象朗读”等方法,有效训练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提高了学习能力。
商:对,阅读教学就是要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变为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二)巧妙设计体验点
商:学习此文应重在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道,继而受到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如果设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游离于文本之外,这就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你在引导学生学五至八自然段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是如何考虑的?
苏:我在多次试讲五至八自然段时,开始总找不到有效的学习策略,没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在情感体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呜,只是一味地分析、理解,结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总是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我创设了一个“给画面找错误”的情境,就引发了学生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强烈欲望,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在设计上着力突出了一个“巧”字,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运用画面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现一个与课文描述不一样的错误画面:画面只出现一两只龟、没有鸟。然后语言描述:“看,这就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海滩,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幅图上还应该有些什么?请再用心读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补充画面。”用画面引发学生探究阅读的欲望,学生就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并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句自主发现:还应有很多龟、很多鸟。学生主动阅读文本了,真正经历了一次阅读实践,情感真正参与了,其效果就不一样了。
其次,我在设计上还力求突出一个“新”字,创设情境,使之成为学生体验课文内容、感情的平台和心理基础,实现“情与理的交融”。在学习本部分时,如果只重悟“理”,就容易忽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果只重“情”,则容易忽视对“理”的感悟。我在引导学生找出图上还应有什么之后,想象“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惨烈场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亲历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并进行表达训练,同时在此阅读、想象的实践过程中领悟文中之理,体验理中之情,实现情理交融。
商: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一个句子中都有未写出来的地方,因此文本就像一张布满空洞的鱼网。苏老师引导学生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把想象的东西加入到文本的描写之中去,使原本只是概括的句子变得具体化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特别是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悟理,在悟理中动情,让情与理交融在一起,富有创意。
但是,运用以上这种设计如果处理不适度,就容易使文章的基调出现偏差,这毕竟不是以表达情感为主的文章,而是侧重明理的,侧重领悟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阅读教学有自己的“自然之道”,也必须尊重阅读教学的“自然之道”——就是阅读教学的规律,在此前提下,不断创新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看来,吃准学段目标、课时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目标,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中,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自然之道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情感目标: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读出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感知惨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 ),因(救了一只海龟)而(伤害了许多海龟的事)。这就是课文的插图。
(二)探究原因,逐步悟道
一、从图片上我们感受到许多的小海龟受到了海鸟的袭击,这真是惨不忍睹的一幕,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文中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是什么?(救了一只幼龟)
二、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三、整理学生的问题
a、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
b、为什么说救一只幼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现在,就请你们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四、交流,汇报以上问题。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1、“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a:看见探头幼龟遇险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在读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2、点拨:“欲出又止”是什么意思?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请从这段话中找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踌躇不前。
小幼龟的欲出又止完全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b、不顾向导的劝阻
那文中的我和同伴的反映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
师: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看来,我们救它的态度很坚决。
师:向导在我们无知而又激烈的逼迫下,是怎样做的?
出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想一想,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语进一步说明了向导的冷淡?“极不情愿”,向导不情愿是为什么?是不想救海龟吗?——是因为他知道“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再来回读这一段的内容,通过不同颜色的词来比较一下作者及同伴的态度。
师(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出示: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幼龟多、爬行的速度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成群、鱼贯而出)
师:为什么它们会成群的出来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龟,侦察兵出去好一会儿了还没回来,你会怎么想?(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机不可失……)
出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成百上千的幼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奔赴大海,成了黄昏海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只食肉鸟。如果你是海滩上的上海龟们,你会怎么想?此时此刻,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金色的沙滩上满是小龟的血迹……)
师:是啊,幼龟遇险,游人怎能见死不救?救它是人之常情,而正是这人之常情,却给幼龟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三、设法补救,深化认识
1、师:由于我们的无知,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无遮无拦的一大段沙滩顿时变成了食肉鸟的天堂。想象一下,食肉鸟是怎么饱餐一顿的?(引导学生从动作、眼神、声音、气势等方面说,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食肉鸟当时的动作、叫声、还建议大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来描绘。
2、面对这样的惨况,向导是怎么做的?体会到什么?我和同伴呢?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比较不颜色的词语:摘、抓、奔、奔跑// 赶紧、迅速、气喘吁吁)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能弥补我们带给幼龟的伤害。
3、出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此时向导又怎样?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向导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叹?
(2)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事情前后他们的态度,一开始我和同伴的态度是焦急、紧张,现在是震惊、后悔,向导一开始是冷淡、而现在是悲叹。
(3)师: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还会劝告吗?你还会哀求吗?你还会指责吗?现在你对向导的话,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4、写话练习:假如你是那只被叼走的小海龟,你想说 ;假如你是那只吃饱了的海鸟,你想说 ;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事的作者,你想说 。
(四)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1、师:我们本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自然处处有规律,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作者经历这件事,回来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来告诫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伯罗蒙塞尔 其实作者的这句话也是原自向导的这句话: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向导那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人类也曾因为不了解自然之道,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你了解哪些?(《拔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
1、完成小练笔。
2、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遵循 保护
违背 伤害
自然之道教案篇五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于认识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2)基于阅读
指导朗读、默读,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出结论。
2、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的概括能力相对较差,他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的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概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3、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谈感受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明白道理,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评价任务
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10分钟 活动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要求。
2、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序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学习生字词
6分钟 活动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7分钟 活动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3、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环节三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7分钟 活动
(评价目标二)
附: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
自然之道教案篇六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尊重“自然之道”的启发。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之道”的兴趣。
自然之道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学法指导:
1、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2、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人们在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子。
自主学习: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本课中的一些词语,我会根据下面提示来默写词语
1、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 )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 )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 )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 )
5、一个劲的责怪自己,特别后悔。 ( )
6、吃的特别饱。 ( )
二、选择刚才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上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 )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 )。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感悟蠢事。
1、在前面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含这个词的句子。(指读、齐读)
2、现在我们就是那一群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的呢?细细读课文3---5段,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细细体会。(提示:面对幼龟被嘲鸫咬啄时“我们”和向导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展示小组还可以模仿向导和游客,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
二、明白后果,指导朗读。
1、引读:
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怎么样?(指读第7自然段)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己经晚了。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指读第8自然段)
2、齐读7、8自然段。
3、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来读读下面句子,把书读进心里去。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拓展延伸:
二、谈谈人们在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子。
三、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课堂检测:
阅读句子,按要求做题:
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1)从向导若无其事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懂得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自然之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 )的蠢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蠢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自然之道教案篇八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个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是的,破茧成蝶虽然痛苦,但是,这是一只蝴蝶必须经历的过程。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看似残酷,但其实却蕴涵着深刻的自然之道。这里的“道”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理,也不是道路,而是指规律,那“自然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名为《自然之道》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之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自读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任务: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新词。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自学生字、新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学反馈,学习生字新词
看看这些生字和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愿意试试?(指名读)出示生字卡片:
孵、鹰、穴、颓、愚蠢、媚、霄。
(五)、梳理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讨论填空题
课文按()顺序写作。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经过:我们先是(),后来意识(),赶紧(),后果是()。
终于,我们明白了:()道理。
2.集体交流 反馈
(六)、总结,质疑
唉,如果我们当初“见死不救”,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这中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下堂课让老师带着大家继续讨论!
(七)、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查资料,了解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
四、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讲故事法、朗读法、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