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污染,关注健康。环保宣传的要点有哪些?“绿色出行,环保行动”:通过推广公共交通和骑行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是上的是《称赞》的第一课时,其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字词方面: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打好识字基础。课堂开始,先请出了文中的两个任务小刺猬和小獾,要刺猬和獾带着生字宝宝来和大家见面,然后,我列出了课文中的4个关键词来进行认读。这个挑选的四个词语来认读的方法来引出课文的方法,有些许的不足,这样就会遗漏其他比较难的生字认读。同时,优点就是可以紧紧衔接着课文内容。然后请同学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提出了同是"木"字旁的"椅""板"两字,但是这个环节里有点不足,我没有给同学识记其他生字的时间,有同学正好说到了我要距离的生字,我就直接跳过去了,太仓促。在课堂里,开火车比较常见的游戏还是很吸引学生的,举手来认读生字的小朋友也比较多,同学们也比较积极合作。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游戏总目标】
一、喜欢参与表演游戏,感受故事情节、角色情绪的变化,尝试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角色性格特征。
二、能根据角色的特征运用表演道具装扮角色,并能根据故事内容布置游戏的场景。
三、能合作游戏,学会协商,轮流扮演角色、使用玩具。
四、懂得遵守游戏规则,会有条理地整理游戏材料。
五、会根据游戏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下一次游戏的改进方案。
六、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七、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一、熟悉角色的出场顺序,并能运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演。
二、能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初步运用表演道具装扮自己。
三、能按意愿分组,初步学习协商游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在语言区中投放《小羊和狼》的故事图片,让幼儿学习复述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2、在美工区中指导幼儿学习制作小羊、狼等角色的道具。
物质准备:制作小猫、小狗、小羊、狼、白马、大象的头饰,房子背景、积木若干。
环境创设:展示幼儿设计的道具,布置好游戏场景。
【活动过程】
一、展示布置好的场景,并出示幼儿制作的道具,导入游戏。
(一)介绍布置好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上周我们一起寻找了可以用来布置小羊家的材料,今天老师就要把这些材料布置成了小羊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道具。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为那个角色制作道具的,你是怎么制作的?
(三)师幼回忆故事中角色出场的顺序,熟悉狼和小羊、小动物们与小羊以及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师提问:
2、后来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先是谁?接着是谁?他们都对小羊说了什么?
3、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小羊家一起商量怎么对付大灰狼,它们是怎么说的?
二、提出游戏要求,帮助幼儿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一)鼓励幼儿用协商的方式选出组长,组长按组员的意愿协调、分配角色。
(二)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道具装扮自己,然后开展游戏。
三、幼儿分组开展表演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一)观察幼儿角色分配和道具的使用情况。
(二)观察表演中角色出场的顺序和角色对话的情况。
四、整理游戏场地,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
(一)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合作整理游戏场地,归类收拾游戏材料。
(二)交流游戏情况。
1、请游戏中表演较好的小组上台表演精彩片段,其他幼儿欣赏、评价。
师:你们觉得他们表演的怎么样?谁表演的最好?好在哪里?
2、讨论道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初步学习协商游戏的情况。
师:今天游戏中你扮演什么角色?用什么道具来装扮自己?你是怎么跟同伴一起游戏的?
3、讨论下次游戏需要增添的道具。
教学反思:
故事情节有趣、紧凑,语言朗朗上口,幼儿很喜欢这个故事。启发幼儿说出“团结起来力量大”,并以此为契机针对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强,谦让行为差,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互相商量,这样大家才能在幼儿园一起快快乐乐地游戏、学习、生活。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
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狼想干什么他为了吃小羊是怎么做的来引出狼"故意找碴儿"。并通过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狼找了几次碴儿,分别找的什么碴儿来组织教学。学生们基本都能找出狼找的碴儿,虽然有的没有完全找出来,但是部分学生都能找正确。在交流后,紧抓住狼和小羊的不同特点,不同说话的语气以及他们的动作,神情等,让学生表演读,来体会狼这是在"故意找碴儿"。由于学生对狼和羊的性格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阅读时都能揣摩各自的语气,投入得表演读。正因为一些学生的惟妙惟肖地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读,调动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想来演一演,读一读。基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我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参与其中,同桌一起表演,一人做狼,一人做羊,在表演中他们个个兴致高涨,不但得到了快乐,也更好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狼这是在"故意找碴儿"。
课文结束时,狼向小羊扑去用了一个省略号,紧扣住这个省略号我让学生大胆想象结果会是怎样的,将故事接着编下去。学生有的说"吃了";有的说"没有"。没有吃的学生想出了小羊"没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过猛摔死了","跳进前面的陷阱里了"等等。学生们兴趣十足,很多学生都想来交流自己编的故事。但由于时间关系交流的学生不多。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编的小故事写下来,再找个时间交流,完全可以将学生的热情延续下去,也能激发学生协作的兴趣。以后教学中,要多抓住学生喜欢创编童话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写,写交流,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要存心干坏事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对于本课,我的教学期望是:以关键词“找碴儿”为线,紧扣“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感悟、体会狼的凶残、虚伪,在“狼”、“羊”的对立、对比中,在“读”、“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读能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读”字贯穿了始终,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关键词“找碴儿”这条线,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找出狼“找碴儿”说的三次话后,扣住“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层层递进,学生在变换句子表达方式的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带提示语朗读的好处;在看图观察、描绘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读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对立、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狼凶残的本质,一个“读”字,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解,也读出了对语文的兴趣!而后我又顺机将练习中伊索的话与文本进行了整合,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对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学习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但我在教的同时想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原则,做一个懂善恶,明是非,善良、有用的人。尽管课文所教内容有限,但希望通过点滴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生活与学习。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1、理解“找碴儿”的意思,知道反问句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读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语气变化。现在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成功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课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怎样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满怀激情和思考到课文中去神游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词表现了狼看见小羊时的心态,我让学生通过给“很“换一个词来体会这种心态,从而为后面对小羊的找碴儿作了情感铺垫。在指导读第一次找碴儿时小羊反驳的话时,我抓住了两个表示小羊神态的词语“吃了一惊”、“温和”,来让学生读好小羊的话。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是比较差的。在课堂上,这就必须得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理解词语开始,这样才会逐渐地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文讲了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儿。在学习第一次找碴儿(课文第2、3自然段)时,先投影出示狼说的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让学生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个问号,那应该怎么读?自己想想练练,自由试读。学生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的语气。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提问:“面对狼的胡搅蛮缠,小羊有没有生气?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马上找出“温和”一词,我立即让女学生温和地来读一读小羊的话。当请学生来朗读狼说的话时,他们抓住了第一句话后的“!”和“气冲冲”一词读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儿时更凶的语气。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由于水平有限,心里素质差,今后不断努力。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1、理解“找碴儿”的意思,知道反问句表达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读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语气变化。现在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成功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语文课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怎样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满怀激情和思考到课文中去神游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想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孩子们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读出对语文的兴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词表现了狼看见小羊时的心态,我让学生通过给“很“换一个词来体会这种心态,从而为后面对小羊的找碴儿作了情感铺垫。在指导读第一次找碴儿时小羊反驳的话时,我抓住了两个表示小羊神态的词语“吃了一惊”、“温和”,来让学生读好小羊的话。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小羊说话时语气很温和,而且还很有礼貌。他们一下子就从小羊的话中找到了“亲爱的狼先生”、“您”等词,跟我的意图不谋而合。
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受到感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彩绘变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是比较差的。在课堂上,这就必须得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理解词语开始,这样才会逐渐地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文讲了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儿。在学习第一次找碴儿(课文第2、3自然段)时,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而且指导得比较详细。先投影出示狼说的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让学生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个问号,那应该怎么读?自己想想练练,自由试读。学生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的语气。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提问:“面对狼的胡搅蛮缠,小羊有没有生气?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马上找出“温和”一词,我立即让女学生温和地来读一读小羊的话。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对话朗读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于是,在学习第二此找碴儿(课文4、5自然段)时,我又对刚才的学法进行了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文中的标点符号、提示语来体会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得很不错。对话朗读就要这样体会。下面就请小朋友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4、5自然段。怕有学生不懂,我又解释了“提示语”,在说之前的一些词语,比如刚才的“温和”一词就叫提示语。学生们若有所悟地读起来。当请学生来朗读狼说的话时,他们抓住了第一句话后的“!”和“气冲冲”一词读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儿时更凶的语气。而小羊的话则是从“可怜、喊道、啊、呀!“等词中逐渐体会出害怕、惊慌的表情和语气。
三、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觉颇为成功。“找碴儿”一词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我没有直接问学生它的意思,也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所以小羊怎么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脏呢?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有学生回答出了。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是狼不断地在找碴儿,当学完4、5两个自然段时,我又再次提及:“(因为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呢,怎么可能说他的坏话)狼这样没有道理地捏造瞎编,就叫——(找碴儿)。”这样,再次让学生巩固了词的含义,也更让学生加深了印象。
四、阅读感悟,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解。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如小羊说的那句:“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当我问学生这句的后面是问号,那小羊是在问狼吗?学生不理解,有的说是,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朗读,在数遍后问小羊的意思是——学生明白过来: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当学生自学完4、5自然段后,我采用了这样的问法:“小朋友,从他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另外,学生们对文章的结尾很感兴趣,一个……让他们猜测不已,他们很想知道最后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由于教案中没有设计,故而绕开了这个话题,学生有些失望。对于全文的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带着表情加上动作来读,可能更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效果也会更好。
理解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的确,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狼和小羊》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会读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它的本性是凶残的,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可是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既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又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事”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找事”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让二年级的孩子易于理解,又能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狼的本来面貌,狼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狼是凶残的,蛮横无理的,狡猾的;小羊的温和善良,与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中的对话最能体现两者的特点,因此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又组织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