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宣传语要具备创新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公司的关注。公司宣传语的语气要积极向上,能够激发顾客的共鸣和购买欲望。在创作公司宣传语时,可以借鉴这些范文的优点,并加以运用和改进。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一
一条街走过一生
老街
到处流淌让人唾涎的口水
滴到这块土地上
诱惑的味觉
让人无休止无眠
探出头
长了角
古老的资讯
随着风深情诉说
过去的已经静谧地过去
现在的如火如荼的延续
一个镇
一个传说
一个平安
一个丰收
合在一起叫安丰
古人的智慧和憧憬
预见的幸福
如今在这块热土上涌动
....
作者|杨福江,笔名草原如梦
公众号:安丰微生活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二
清晨,天空如一块绷紧的、神秘的`蓝黑色绸布。
当鸟儿歌唱家们用婉转动听的美妙歌喉,深情地吐出第一个音符后,鸟儿演奏家们便用不同的乐器为它们配乐。配乐是悠扬的,让人极为舒畅。鸟儿歌唱家的歌声时高时低,但是歌声里,包含着大自然中清新淳朴的气息,置身于这大自然特殊的气息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清晨的音乐会已经开始了。鸟儿们最热爱的,一定是阳光。它们这甜美的、发自肺腑的歌声,这奇妙的乐章,一定是为了迎接太阳的到来而唱、而奏的。
霞光迈着轻快的脚步到来了——东方的天际,蓝黑色的绸布渐渐被金色照亮。几朵棉花似的轻柔的白云,被霞光抹上了迷人的橘红色,镶上了金边。太阳终于露出了脸儿,鸟儿们唱得更欢了。或许,太阳因为这样热情的迎接而害羞,红着脸躲到了高楼身后了。它并不傲慢地散发刺眼的光芒,而是涨红了脸,一步一步的,缓缓从高楼走上天空。当它在天空站定时,慢慢地神情自若起来,似乎正从高处欣赏地面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它的脸儿不再羞红,慢慢发出了金色的光芒!
这一刹那,万物都充满了活力。河面泛起的层层涟漪,折射出了万道细碎的金光。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三
永清湖
爱你,从你的名字开始
干净的土,干净的石头
青山,绿树,芳草
尽收一抹清澈里
迎宾大道
到家了
西吉的月色升起
天空一朵彩云飘过来
面片开始下锅了
怕在月色下走失
你从天而降
标识了大山的方向
从此风雨无阻
南山脚下
晚风带来几分噪杂
这里的花草悄然无声
沿着砖石路伸出手臂
向夕阳索要春天
北山公园
影影绰绰
从山路出发
寻觅童年的足迹
一条大黄狗迎头阻拦
咬住我的记忆不放
葫芦河
在低处,甚至更低
一朵小小的花
在河床上昂起头来
在风中致意
它在祈求一场雨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四
红月亮,金太阳
孩子嬉闹,追逐
地面水洼里的薄冰
反射着阳光的金亮
太阳,冰块,白雪,
无声地对峙
我静静地凝望战争
阳光愈来愈暖
万物舒展
白雪,冰块终究按捺不住
化成水蒸气,
腾空跃起
奔向蓝天的怀抱
亲吻太阳的脸蛋
作者|扶莹
公众号:环球文苑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五
今年我九岁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园,长成四年级的小学生。在这九年时间,在我身边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体会到了“成长”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身高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懂得了许多事理,增长很多见识。
那是三年级的暑假,妈妈和她的同事带着我们六个男孩的庐山旅游,我的年龄是最小的。当导游带着我们有练到三叠泉时,我们兴致勃勃的走到三叠泉瀑布旁,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景。正当我们离开三叠泉准备沿路返回时,我抬头一看,不远处有一座大约一百多米高的一座山峰,隐隐约约的有游客在爬山。好奇的我迫不及待的拉住妈妈。走到那座山脚下。我抬头一看。从山顶上垂下来一条长长的软梯,游客们身上系着保险绳,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旁边的安全绳上。听妈妈的同事说,翻过这座山可以少走路,筋疲力尽的我一想到从三叠泉往上走要爬那么多的台阶,我感觉都要崩溃了。于是我决定翻过这座山。这时妈妈问我:“你敢爬吗?你不害怕吗?”我咬咬牙坚定的说:“不害怕。”可是当我系上保险绳时,心就控制不住得砰砰直跳。旁边一位大哥哥笑着对我说:“别怕,跟着我。”为了鼓励我,妈妈决定跟我一起爬山。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两手紧紧抓住软梯两侧的绳索,身体尽量贴着山体,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心里默默的数着“一、二、三……”。大约十分钟左右,我终于爬到了山顶,虽然特别累,但感觉很自豪。妈妈爬上来后腿不停的发抖,当她听说我靠自己的力量翻过了这座山,搂着我亲了又亲,一个劲的夸奖我。
那次爬山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勇气,有信心,靠自己不断努力,就能翻过任何“一座山”,战胜任何困难。它会使我成长的更快,更好!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六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掌握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由于表现手法比较繁杂多样,故而针对出现频率最高的写景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写景诗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介绍景色描写的手法,常见的有远近俯仰相结合、视听嗅触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手法。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第三句诗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双关等。对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互文”、“用典”和“比兴”。
互文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例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江上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
比兴,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最后是情景关系,也就是与写景抒情有关的表现情感的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反衬,以景结情,移情于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侧面描写即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却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某一方面的形象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例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全诗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移情于物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是“主客移位”中的一种写法。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例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七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如: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写景的诗歌有哪些篇八
摘 要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但鲜为人知的是早期他以诗人的身份跨入文坛,并且创作了三十余首新诗。尽管此后他在诗歌创作上未有大作为,文坛上对其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但其个性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梁实秋的新诗用清淡的笔调、悠扬的韵律展现其内心真挚、深沉的情感,平凡之中展现无穷张力;作品风格独特,浪漫之中略带忧郁,抒情时加以节控。在深入了解梁实秋早期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其早期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论述,概括梁实秋诗歌创作的特点,全面把握其早期文艺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 梁实秋;新诗;浪漫主义
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散文创作、文学批评、翻译、学术研究以及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新月时期,梁实秋以大力宣扬“新人文主义”思想而著称,从文化立场上来说是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古板而僵化的作家。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梁实秋早期刚刚涉足文坛时,是一个极端的浪漫主义者,他创作的三十余首新诗皆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由于梁实秋未正式出版诗集,且之后在诗歌创作上也未有大作为,世人对他早期的诗歌创作知之甚少,学术界对其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高旭东就曾说过:“梁实秋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较早涌现出来的却被人忘却的新诗人”。[1]但像现当代文学史那样,对他的新诗创作只字不提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虽然梁实秋的诗歌湮没无闻已久,但在当时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受到闻一多、郭沫若等诗人的赞赏,闻一多甚至认为除了郭沫若的《女神》以外,能够与自己的《红烛》相提并论的就只有梁实秋的《荷花池畔》。
“诗人永远是在诗中表现他或她自己的”。[2]梁实秋早期在清华以及留美时期的新诗创作共三十余首,每一首都是他青春年华的写照,这些作品的主题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借景抒情诗,诗人借助荷花、月亮、溪水等景物抒发其内心的种种情感,有对生活的憧憬,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对人生、对现实的思索。二是爱情诗,诗人与程季淑正是青春花季的年龄,追求浪漫、渴望爱情,每一首爱情诗都是他们甜蜜、浪漫的见证。三是友情诗,这类诗歌篇数虽不多,但每一首都表达了诗人与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四是人生哲理诗,时代的影响使得梁实秋对宇宙人生产生了痛苦而执著的思考。具体表现如下:
一、借景抒情诗
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学子读书学习、放松休闲的好地方,荷花池畔的精致美景也被纷纷咏叹,梁实秋的《荷花池畔》堪称其中一绝。这首抒情长诗由十三诗节组成,诗人独在荷花池腋下的亭子里“运思游意”,对岸的孤松使他的内心“檀香似地焚着,越焚越炽了”,诗人由荷花池畔的风景开始了无限的想象,大自然的自由独立和自我的抑郁焦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羡慕绿树“伸臂张手的忘形的发育”、“小溪自由的奔放,尽性地在谷峡里舞跃,垣途上奔跑”,而自己却“终久这样的郁着,不能像火球似的轰轰烈烈的燃烧”。这种种描写,把孤独的“我”、压抑的“我”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在焦虑、矛盾、挣扎之后冲破樊笼,“我底心情就这样疯狂的驰骤,理性的僵失了他的统驭的力”。但自由了的情感却无所适从,“我不知道是要驶进云幔霞宫,还是要坠到人寰底尘埃万丈里去”,暗示了前路茫茫。
梁实秋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诗歌还有《秋月》、《蝉》等,而他在留学途中所作的《海啸》、《海鸟》较之前几首诗则艺术上更为高超,风格上也有所突破。《海啸》是梁实秋少有的大气磅礴的诗歌之一,诗人描写旭日、晚霞、月色,并融入自己的各种感受,“轻锐的海啸”使诗人从“糖饴似的乡梦”中被唤醒,从而引起了“竟日的乡愁”。夕阳西下,“沉重的海啸”提醒“倦游的孤客”把乡愁交付给西去的夕阳载回家去。“玉镜似的月盘孤零零地高悬,银箔似的海面平坦坦地凝驻”,这时海啸“哀柔”、“如怨如诉”,更激起了诗人思念祖国、思念爱人的愁情。这时,惟有捧出你的诗心,在诗中唱出你深深的情思。
二、爱情诗
爱情诗是梁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爱情的使者”,梁诗见证了其与妻子程季淑的浪漫恋情。梁实秋的爱情诗均情感真挚浓郁,甜蜜浪漫中流露了丝丝痛苦纠结,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
吾爱!
莫看轻我的文字啊!
都是些殷红的血点呢!
再待一顷,
怕要变成惨白的泪花。
――(《重聚之瓣》五三)
梁实秋的爱情诗有《怀》、《答赠丝帕的女郎》、《赠》、《梦后》等,每一首诗都别具一格。如《答赠丝帕的女郎》,诗人以诗回赠送丝帕的女友,呈现了情侣间互赠礼物的甜蜜浪漫,丝帕作为“爱情的使者”,传达着二人缕缕的情丝。“我的心啊!若终于哇的一声呕出,这块丝帕,便是你的棺椁!……我愿意裹在帕里,钻进丝纹的隙缝里”,种种描写,真挚的情感加上无限的幻想,把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以及与爱人间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友情诗
梁实秋还有几首表达与闻一多友情的诗歌,如《送一多赴美》、《答一多》、《寄怀一多》等。梁实秋与闻一多同为清华校友,二人志同道合,在诗歌理论及艺术追求上也较为相近,通过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答一多》便是二人友情的见证,《答一多》是梁实秋对闻一多《红荷之魂》的答诗,全诗以“烛火都要熄了,又何有于流萤呢?”作为主旋律,把闻一多比作是“开路的神灯”,自己则是“人间逼迫走的逃囚”,带着哀伤的歌声,“借了capid底小弩”,却反而宣示了自己的藏处,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帮助他,“闲敲几张灯花”,“漫折几枝笔花”作辟邪的符录。
四、人生哲理诗
梁诗中最有特色的要数那些探索人生的诗歌。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新思潮的感染下,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期盼和目标,然而混乱的现实却使他们的梦想破灭了。封建思潮的复古、帝国主义的侵略、民生的凋敝使他们感到失望和悲哀,这种情绪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梁实秋的诗歌中也不乏此类题材,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他渴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于是作出了《二十年前》、《疑虑》、《对墙》、《重聚之瓣二十首》、《旧居》、《早寒》、《幸而》、《一九二二年除夜》等十多余首新诗,此类诗读起来相对晦涩难懂。《二十年前》是其中较浅显易懂的,诗人把二十年前的“我”与今天的“我”作一番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别。二十年前的“我”在母腹中,被囚禁在皮肉的“囚笼”里,二十年后的“我”无端地被社会这“囚笼”“闷损了心头的快乐”,顽强的生命之火使得二十年前的“我”挣脱了皮肉的枷锁,那么二十年前的“我”和如今的“我”又有什么差别呢?如今的“我”为了挣脱社会的“囚笼”而顽强地挣扎,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要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诗歌作为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能够完美地展现诗人对于自然、爱情、友情以及人生的种种感受。无论是梁实秋的爱情诗,还是友情诗,无论是借景抒情诗,还是人生哲理诗,都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但总体而言,梁实秋的诗歌主题稍显浅显,题材也稍显狭窄,创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