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的成功需要广大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公益总结要注意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公益项目总结,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公益工作。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一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习题一、选择题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a辽和西夏b北宋和辽c北宋和西夏d北宋和吐蕃
二、填空题
1.9,_称皇帝,建立契丹国。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_。
2.10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坚决主张抵抗。御驾亲征,来到城,打退了辽军。
三、连线题
契丹元昊西夏兴庆
党项阿保机辽上京
答案:
一、1.a2.b
二、1.阿保机文字2.寇准宋真宗澶州
三、党项---元昊---西夏---兴庆
契丹---阿保机---辽---上京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二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
一、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2、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
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3、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3、板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三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一段时间来紧张而又忙碌的国培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紧跟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对自己几年来的生物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习基础较差,比较听话。动手创新能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
2、实验探究中,学生玩心很高,科学探究精神不够。
3、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
4、学生上复习课不会总结知识。
(二)教师现状:
【不足】:所教班级较多,任务重,无充分精力备课。教学存在问题:
1、由于课时紧,教学中对于学生放手不够,教学中说的太多。
2、对于学生探究实验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不够好。
3、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由于复习方法不当,学生对于复习课兴趣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
5、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缺少及时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二、教学改目标:
1、加强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本人的不足应加强三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迅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取他人之长,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与时俱进。
2、规范教态语言,加强板书能力。课堂上尽量避免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口语。板书要认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用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可取之处,并及时记录下来。
文档为doc格式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微课是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概括。微课原本来自于网络,经过简单修改以适应本节课堂教学要求。通过这次运用微课尝试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学生对于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充满兴趣。传统课堂教学一成不变,学生感到厌倦,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改变教学风格,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此次在1班效果不错。
2.通过观看微课学生了解了辽、西夏、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很快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在课堂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从效果上看,学生大多注意力集中,观看完后,对知识做到很好的掌握;开完后安排课堂活动,针对宋辽的“战”与“和”和“澶渊之盟”的.评价和民族融合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配合二次视频播放进行,效果较好。
3.这节微课可以当作复习课,反复观看,课后部分同学表示需要拷贝,这就是微课,可以是课内一环节,可以是课外一节课。
个人认为,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微课是下载的,有些部分不很贴合本节重点,例如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过于详细,宋辽的战和太简单,如果再能引用教材内外的资料结合讲解,效果应该更好。我们要扬长避短,好好的运用微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历史课程标准》(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规定
《历史课程标准》(20版)关于本课内容规定如下:“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如下:“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三个政权并立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和过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以上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本课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人大附中的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且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知识点较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探究情景,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归纳并表达观点,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合理运用史料,注意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2.难点: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补充图片与文字史料,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示意(板书设计)
一、宋辽和战
1.辽的建立与疆域扩展
2.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战争
3.宋辽的战与和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融
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战战
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
和和
交融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篇八
课题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设计者
杨中锋
审核者
课型
问题解决课
授课
日期
3.28
总编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和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重点
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
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党项的关系
关键
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归纳
学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教材33页导入新课。1教育
2、新课讲授,结合练习册“快乐预习感知”勾画知识点。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提出问题:辽、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讨论回答)
(1)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都城:上京临潢府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民族:契丹族
(2)党项族的兴起
2.提问:辽、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学生回答)
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
2.“澶渊之盟”:10,辽军兵临宋朝的澶州城下,宋军誓死抵抗。辽朝萧太后趁本国大将阵亡之际与宋朝订立盟约,于10签订。该盟约规定:宋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两、绢20万匹,双方互为兄弟之国。此后双方保持百余年的友好和平关系。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课堂总结:
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达标检测: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课后活动习题,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