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年级教案,学生将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写小班教案时,我们可以借鉴以下范文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一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的方面的发展。据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让学生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3课时
一、识记字音
二、知人论世
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四、整体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二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重点、难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 的。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三
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课时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擅天下”的美誉。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位旷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赋》。
学生把在课前预习整理的材料进行交流。
首先交流实词和虚词,把它们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校 教师及时作判断,给出正确的答案。(实词和虚词略)。
接着交流词类活用情况: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
接着交流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的语言,字词和句式特点,全面解决的边面意思。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游 景乐 (以景动人)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四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一、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诵读: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重点分析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4、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
犔崾荆“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5、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评价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提示: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五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档为doc格式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六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课时
(一)导语: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自卑和自信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二)、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能准确的处理文章的感情变化。
(三)、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诋毁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七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师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详见课文批注)
五、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九
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
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多媒体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1、研习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点拨:
(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
明确: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组对偶句)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妙,活画出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则极为传神地描绘出空中明月那脉脉含情的动人韵致。为什么会“徘徊”?羞涩啊,眷恋啊,矜持啊,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不仅如此,月神还披着一幅似有若无的轻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辉四溢,普照人间,无形中增添了一种辽阔悠远、朦胧神秘的美,于是,这使苏子与客更加游兴勃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之时,神思飞扬,宠辱偕忘。人在画中游,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
“浩浩乎”言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言:“脚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课文第一段,就是先写脚到之境,再写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
师板书(美景——乐)
(2)提问: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美人”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悲从何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感到宇宙之大,难免发出知音何处、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仍难以排遣内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这“乐”其实就是苦中作乐,借醉游山水来暂时排遣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作者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明确: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了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悱恻缠绵。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明确:对,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情感上的扬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生:读第三段思考讨论:客悲从何来?
师点拨:
1、客为何引述曹操的诗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骤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确:他们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诗。此地为赤壁战场,而曹操也写过《短歌行》,“月明星稀”与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师:引这么两句,还有别的用意吗,结合曹操当时的心境来看。
明确:这两句是说,人才都流失到刘备、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内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苏轼写这两句,大概是说自己也是人才,没人赏识吧。
明确: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浪淘尽”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真是令人悲叹啊。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师:第二个问题——客想得到什么?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十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 请word版完整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一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一》,来自网!
赤壁教案一等奖课件篇十一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现的通假字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4、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复习
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1、导入
由课前歌曲《赤壁赋》导入本课。
2、回忆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重温作背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朗读欣赏,检查背诵
4、分组复习
一组找出多义字并为重点字注音,二组找出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三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课文结构,四组找出本文的线索和分析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5、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6、本课小结
本文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赋,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观赏赤壁美景,饮酒放歌及探讨人生态度的生动场面,文中的抒情、写景、说理挥洒自如,自然融合。
7、课后练习
8、课堂赠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他认为苏轼在黄州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9、板书设计:乐—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