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教案是为了准确地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高中教案示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一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受十里长街上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
3,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情,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出示:周恩来总理沉思像)
各位同学,大家认识屏幕上的伟人吗?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他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
“我们要像春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周恩来”(幻灯片出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句名言。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位“春蚕到死丝方尽,吐尽芳华为人民”的好总理。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总理的一生:
=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四
3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先回答问题再概括出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本文各段大意。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句子中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5、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先回答问题再概括出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本文各段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
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揭题创设情境。
教师有表情的叙述: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不朽的贡献,深受人民敬爱。这样一位伟人离我们而去,怎不叫人悲痛?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冲破了“四人帮”的阻挠,自发聚集在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在泪雨和哀号中,向徐徐而去的灵车沉痛地告别。
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尽管我们没能亲眼看到这感人的情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动人的课文,会把我们带入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的。
(板书课题)
二、边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边听配乐朗读的`课文,使学生进人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课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作者选取哪几个场面叙述这件事?读一读,说一说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检查生字新词。
(1)检查字音:槐、踮、腮、泣
(2)检查字形:妻、穆
(3)检查部首:丈、矫
(4)理解词义:灵车、前导车、挽幛、庄严、肃穆、眼睁睁、矫健、苍茫
3、讨论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2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并看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分析例句,揭示学法。
(1)作者用哪几句话写人多?用“”划下来。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圈出重点词。
(3)师生共同理解词语意思。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讲人多。
(4)反复朗读,体会所要表达的感情。(亿万人民怀念总理,爱戴总理。)
(5)小结学法:在读课文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依据学法,理解词句含义。
(1)比较句子: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人们缠着黑纱,佩着白花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之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都”字写出了人们同样的服饰、神情,表达了人民同样的心情--对总理由衷的怀念和哀悼。)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长句子,背诵出来。
(2)理解老奶奶的“焦急而又耐心”。(“焦急而又耐心”,是表达人们心情的重点词语。“焦急”,是盼望能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看到总理的灵车。)
(3)理解青年夫妇的“挤下、探着、张望”。(说明人多,青年夫妇的迫切心情。)
(4)理解少先队员的“泪痕满面”。(少先队员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并不亚于成年人,更进一步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崇敬与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概括段意:首都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在长安街等待总理灵车的到来。
5、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要求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2、讨论、交流,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1)“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是说目光紧随灵车,希望能多看一会儿。
(2)“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说明大家的表现非常一致,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处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周总理。“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3、就在这长安街上,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什么?批指导感情朗读。
(由十里长街送总理,想到十里长街见总理。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归纳段意: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无限想念总理。
三、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3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如何?默读第三段,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2、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发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4、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的站着、站着。”对这一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情感的?(说明不们沉浸在失去总理的巨大悲痛之中,进一步写出人们缅怀总理的深情。)
5、指导朗读这一段,概括段意:灵车过去了,人们久久地望着,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归纳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结合课后第三题带点的词语来体会,
2.通过理解人们是怎么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读得入情入镜,仿佛自己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流之中,就一定能体会到失去总理的悲痛,对人民的好总理无比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作业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焦急耐心崇敬
望灵车心情沉痛爱戴
送灵车牵动奔跑怀念
教
学
后
记
1、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对本课来说尤为重要。
2、课后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悼念周总理的诗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里长街送总理》浙教版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五
17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
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
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
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
方法来学习。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六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2课时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课件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七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有关周总理的文章,让学生谈谈:
你觉得周总理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导入新课,读课题。
3.多媒体展示,播放录象,渲染气氛
4、听音乐,配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耳闻目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
5、带着深情初读课文。
二、以语言创设情景,发展情感。
1.指导学生理清楚层次。
2.鉴赏词句,体会,通过语言的描述、分析、加深理解。
3.阅读“等灵车”一段,启发:
a、等灵车是在一个怎样的天气里?为什么要写天气?
b、人们上以怎样的心情、神态等灵车的到来,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c、为什么只举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
重点抓住理解“焦急”、“耐心”
三、以音乐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体会。
四、复习
1.表演当时的场景
2.模拟第1自然段写一个场面。
(1)通过天气描写衬托心情。
(2)对场面进行总的描写。
(3)中景画面的描写。
(4)抓住不同代表人物特点,表现共同的心情。
第2学时
一、以画面如情景。
1、出示人们等灵车的画面就,复述等灵车的情景。
2、导语激情:
人们盼望着,终于灵车缓缓驶来,此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唤起形式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二、以内容激情感
1.阅读“望灵车”一段
(1)这一段如果用画面来表现,描绘了几幅画面?
(2)看见灵车人们心情、神态怎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理解“无声的指挥”
(3)为什么人们这样悲痛,他们想到了什么?
(4)你还能回忆起总理生前为人民操劳的饿事情吗?
2、阅读“追灵车”一段
(1)人们为什么要追灵车?理解“牵动”
(2)灵车远去了,人们为什么还站着,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
三、以朗读再现情感
四、以背诵沉淀情感。
五、拓展练习。
阅读、评议〈一月的哀思〉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篇八
一、谈话导入。
2、导入新课,读课题。
3、多媒体展示,播放录象,渲染气氛
4、听音乐,配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耳闻目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
5、带着深情初读课文。
二、以语言创设情景,发展情感。
1.指导学生理清楚层次。
2.鉴赏词句,体会,通过语言的描述、分析、加深理解。
3.阅读“等灵车”一段,启发:
a、等灵车是在一个怎样的天气里?为什么要写天气?
b、人们上以怎样的心情、神态等灵车的到来,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c、为什么只举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
重点抓住理解“焦急”、“耐心”
三、以音乐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体会。
四、复习
1.表演当时的场景
2.模拟第1自然段写一个场面。
(1)通过天气描写衬托心情。
(2)对场面进行总的描写。
(3)中景画面的描写。
(4)抓住不同代表人物特点,表现共同的心情。
第2学时
一、以画面如情景。
1、出示人们等灵车的画面就,复述等灵车的情景。
2、导语激情:
人们盼望着,终于灵车缓缓驶来,此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唤起形式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二、以内容激情感
1.阅读“望灵车”一段
(1)这一段如果用画面来表现,描绘了几幅画面?
(2)看见灵车人们心情、神态怎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理解“无声的指挥”。
(3)为什么人们这样悲痛,他们想到了什么?
(4)你还能回忆起总理生前为人民操劳的饿事情吗?
2、阅读“追灵车”一段
(1)人们为什么要追灵车?理解“牵动”
(2)灵车远去了,人们为什么还站着,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
三、以朗读再现情感
四、以背诵沉淀情感。
五、拓展练习。
阅读、评议〈一月的哀思〉
8、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焦急而又耐心
——无声的指挥
望灵车——不约而同崇敬、爱戴、怀念
追灵车牵动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抓住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