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宣传要展现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宣传语要彰显这种特点。要想吸引更多同学参与,我们需要策划一系列有趣的互动项目。这些运动会宣传语经过精心挑选,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二
在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里,作者他想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呢?让我们来进入文章的阅读题目中去吧!下面是有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原文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1.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1.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2.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3.这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上是小编分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及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 “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四
2.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3.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4.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5.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6.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7.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8.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9.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五
1.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2.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3.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4.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5.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6. 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7.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8. 父爱是高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鼓励我挺直脊梁。
9. 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
10. 一个男人发现他在变老,因为他开始像他的父亲。
11.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
12.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
13. 男人最然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
14.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
15.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父亲的保护更让一个孩子渴求得强烈。
16. 父爱是太阳,即使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芒。
17. 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
18. 父爱是一把大伞,即使在风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让一滴水珠落在我身上。
19.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20. 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特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筛选信息法、比较法,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爱,用问题探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3、在感悟爱后,用讨论法,情景引导法,让学生联系自身,感悟生活,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1、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2、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的理解。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学会感恩,学会表达爱。
【教法】?情境引导提问点拨拓展延伸
【学法】?情景体验探究分析讨论质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公益广告短片《感恩父母、感恩教育》)
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一环节主要是情境引导,让学生对父母爱有感性的认识。)
二、研读赏析
第一环节:爱的理解
(学生速读课文,抓关键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分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2、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3、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4、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设计作用:本环节主要教学任务是考察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以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教师采取的方法是提问点拨法,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要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的观点。)
第二环节:爱的感悟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要读懂作者的意思,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请同学们写下对父母的爱的感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八
父母的爱是天涯游子最终的归宿,是滋润儿女内心的一丝甘露,它伴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静静融入了父母爱的缠绵。
说起父母的爱,我的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我对他们感谢不尽。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乡下小学寄学,可我心中非常不满,为什么别的父母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寄学,而要让我在学校里单独生活,一天晚上我们那下了大雪,原来就地处高山,加上我穿得少,非常的冷。我给妈妈打电话,在那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妈妈马上就冒着大雪来给我送衣服和被子。
当妈妈走到我跟前,我看着妈妈冻肿的'手,我若无其事。心里想:要不是天冷,你才不会来学校看我,又不是你们寄学,你们更本不明白寄学的味道。当时我虽然不理妈妈,心里可在流泪。我对妈妈的不理解,使得爸爸跋山涉水的赶回来,他一回来就赶到我的学校,他脸上很严格,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看到爸爸也不赶上前拥抱。
我想爸爸肯定是为妈妈那件事来的,他带我来到我的宿舍,情况出呼我的意料,爸爸深情的说“儿子你想我吗?”听到这句话,我热泪盈眶,冲动地投入爸爸的怀抱,爸爸亲切的说“我们谈谈吧!”“儿子你不要怪你妈妈,你妈是想让你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让你学会生活。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你总有一天要飞出去,去打造自己的一片天,我相信你,肯定能在这个学校学会生活,学会自理。”每当我坚持不了时,就会想起爸爸的话。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篇九
(一)知识与能力
1、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感受孩子不同阶段的爱
3、母爱与父爱的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词句。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3、情境联想法: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1、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成熟的爱以及人的成熟
(一)导入
(教师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或报刊上登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典型小故事自然引出课文。)
(二)学一学
学生速读全文,自主解决有关字词句篇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划出生字词,自查字典解决,扫清文字障碍;勾画重点语句,并揣摩语意;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了解课文内容要点及大意。也可合作完成。)
(三)试一试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视情况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便于教师在下一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点拨。)
1、教师板书下列字词,要求学生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给予惶恐
咄咄逼人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教师板书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休戚相关(休:吉庆,欢乐;戚,忧愁。形容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指名回答
(1)文章题目能否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
(2)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母爱、父爱各自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是什么?
(4)作者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你同意吗?请用自身经历的生活小事说明。
(5)你是否感受到父爱的严厉?哪一件事让你记忆犹新?
内容要点点拨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不需要争取,无法赢得;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努力才能取得。
(2)如果只有母爱,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去爱别人。
如果只有父爱,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去爱别人。(3)成熟的人应具有独立、温和、自信、理智的特点。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是相互的,同理,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应是相互的。
难句点拨
(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2)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五)练一练
请同学们写一个自己对父母或他人(物)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设计目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文本的解读中,最终又回归了生活。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层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弗洛姆观点的认识;另一方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爱升华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爱,激发他们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第四,明确爱的内涵,不光是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并能学会珍惜每一份情感,学会感恩。
同学们,大家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你们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你们,有来自父母的,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暖的时候,我相信,这时的你是最幸福的。
完成校本教材中的本课练习。